议论就是讲道理,要使自己的道理使人信服,就要充实内容,而不能只是一味地翻来复去地空谈抽象的大道理。
充实议论文内容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确立了论点并给文章拟好了提纲后,要运用举例、引用、比喻、对比、因果等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㈠例证法和引证法例证法是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引证法就是引用道理论据进行论证,这二者结合起来,我们称为“摆事实讲道理”。
这种方法是学生写议论文最基本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只摆出事实和引用理论是不够的,必须加以分析,在引用事实或理论论据后,要充分讲道理,道理讲透彻了,文章才能有说服力。
事例+ 分析㈡比喻论证法内涵:比喻论证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讲道理。
例子:《六国论》第二段论证。
作用:运用比喻的方法可以把道理讲得更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㈢类比证论法内涵: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要点: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例子:《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由此可见,客体事物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
所以,实质上是一些特殊的论据。
㈣假设法内涵:假设法是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讲出来,使得人们服你。
论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材料: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
论证片断: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
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
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
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㈤条件法内涵:条件法就是对中心所需要的条件进行阐述材料:《有志者事竟成》明代徐霞客年轻时就立下自己的志向,要走遍祖国的三山五岳。
后来,虽历经磨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完成了《徐霞客游记》。
㈤条件法内涵:条件法就是对中心所需要的条件进行阐述材料:《有志者事竟成》明代徐霞客年轻时就立下自己的志向,要走遍祖国的三山五岳。
后来,虽历经磨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完成了《徐霞客游记》。
分析1:(条件法分析)一个人只有真正立了志,才能坚持从事自己的事业,致死不渝,徐霞客就是从立了志,才取得如此的成就。
分析2:(假设法分析)我真佩服徐霞客这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三十四年如一日,多么需要坚强的毅力。
试想,如果他在露宿野外的日子里,当他屡屡遭盗,频频绝粮,几番病危,多次落荒之时偃旗息鼓,哪会有《徐霞客游记》这部具著的问世?㈥因果法话题:“谈善思”材料: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少年时代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除了学好老师规定的课程外还阅读了大量书籍。
学习中,他从不墨守成规,盲从书本上的见解。
他曾说:“决不可过分的相信自己单单从例证和传统说法中所学到的东西”。
分析:正因为他在权威学说和传统的观念面前敢于破除迷信和盲从,所以他才能在科学的领域取得一系列的成就,成为卓越的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哲学家,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㈦对比论证法(比较法)题目:《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材料: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
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
而,转到另外一个方面。
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
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对比性分析论证: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
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
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又出现“而”了,又转向另一面了。
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深刻透彻[训练目标]见解深刻,说理透彻。
即要求要求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的实质,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
[写作指导]发展等级中“深刻透彻”的要求主要是指议论性文章。
深刻是就见解的深度而言,透彻是就说理的力度而言。
要想表达得深刻,就必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有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
如果我们经常能用哲学观点去分析各种现象,那么认识事物就能高屋建瓴,洞若观火。
因此有必要掌握一些常用的哲学道理,有文采[训练目标]有文采。
即要求“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写作指导]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说明语言形式好,能充分地表现内容,从而赢得读者。
怎样才能做到“有文采”?考纲是从以下角度提出要求的:1、词语丰富,即文章中的词汇要体现出作者的文化底蕴。
比如形容风光美丽为“风光旖旎”,说产生连锁反应为“多米诺骨牌效应”等;2、用词生动,即要求选用词语恰当、精炼、形象;3、句式灵活,是说句式要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整散结合;或反复,或反问等。
4、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5、文句有意蕴,是指文句要含蓄,有韵味。
要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平时的积累与历练,考场作文时则需要多方联想。
…如何使用例证法一、导入:不会有效论证观点,这是议论文写作中的常见现象。
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理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之外,还与他们没有真正掌握论证的方法密切相关。
例证法是议论文写作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为重要、最有说服力的一种方法。
但不少学生在运用例证法时,却存在诸多失误,有的叙议失当,认为举例论证就是讲故事或记叙经过,叙多议少;有的不会分析,分析就是喊口号,或就例论例,不够深入;有的堆砌论据,只有论据的罗列,以例代理,缺乏理性的思考;有的油水分离,论据选择不当,分析论据脱离论点或结合不够紧密。
这些失误的共同点在于不会紧扣论点处理论据。
下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探讨议论文例证法。
二、典型问题例1:宽容可获得友谊。
《史记》中有记载,廉颇是名武将,有勇有谋,却无智。
在战场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蔺相如起初并不是很出众,受人几次举荐,担任使者并谈判成功,于是大王任他为相。
可廉颇很不服气,“不忍为之下”。
处处针对蔺相如,蔺相如上朝皆称病,路上遇到廉颇调头就走。
仆人“以之为耻”,想另谋工作,蔺相如却说:我之所以这么做,“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结果廉颇负荆请罪,从此两人成了好友,一起为国效力。
如果蔺相如不是学会了宽容,而是与廉颇搞内战,那国家肯定灭亡,相反正因他胸襟开阔,才有了这份友谊。
所以,要学会宽容。
问题诊断:一、叙述宽泛,没定向,不集中。
近二百字的“叙述”真正能体现“宽容”过程的文字不多,相反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语却占了文段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
二、说理空洞,没到位,不具体。
寥寥六十字的“说理”没有紧扣所举事例展开,说不到关键点上,是“水”“乳”没有“交融”。
所以,即使采用经典案例,说服力依然不强。
例2:分数的高低并不等于能力的大小,古今中外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远的如古时的赵括,军事理论说得头头是道,带兵打仗,却一败涂地。
近的如留苏的王明,马克思主义的书本背得滚瓜烂熟,但他的脱离实际给革命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国外,美国二战时期的巴顿将军,在西点军校考试成绩很差,而且不守校规校纪,曾被关过禁闭,受过警告处分,可后来却成为屡建奇功的名将。
而他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毕业后虽多工作于国防部,却大都没有干成什么大事。
种种事实证明,分数与能力并非成正比。
问题诊断:议论文的论据和论点之间一定要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否则论据就不能对论点起到很好的证明作用。
赵括、王明的例子以及巴顿违反校规校纪的内容与论点“分数的高低并不等于能力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赵括、王明的例子如果要保留应该围绕分数与能力的关系加以改造,巴顿违反校规校纪的内容则应删去。
例3:去年年底,一天晚饭后,妈妈从抽屈里拿出一迭单据来,交给我,说:“这是你们姐妹俩这半年看病,医院开给的单据,你算一下,明天我到厂里报销……”我数了数,总共十二张,那还不好算?便顺手拿起算盘来拨了拨,迅速地算清了:共计20.64元。
按照劳保条例规定,可报销一半,那么该是10.32元,于是便在一张纸条上写好数目,把它用别针与单据别在一起,交给了妈妈。
第二天,妈妈下班回家,一进门就冲着我说:“你算的账好糊涂呀,会计说,多算了八角一分。
我特地把单据都拿了回来,让你再算算,找找原因,好接受点教训!你干什么事都那么马虎,要是你是个会计呢?”我重新算了两遍,终于查出了昨晚出错的地方。
原来是我把一张0.18元的单据看作了1.8元了,多算了1.62元,除以2,不正是0.81元吗?这件事给我的教育很深:办事要认真!问题诊断:这段文字,完全是把记叙文的写法,放在议论文里,显得很不和谐。
记叙文写事,力求具体、细致、形象,以求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它的教育作用,正是通过感染读者来发挥的。
议论文则不同,它选取事实作例证,是作论据用的,是为议论说理服务的,因而,论说文中的具体事例,应力求写得概括。
上面提到的那篇习作中的事例,这样表述就可以了:一次,我结算我和妹妹医疗费的账单,由于马虎,把一张0.18元的单据,看成了1.8元,结果,账算错了。
这件事给我的教育很深:办事要认真!例证的表述一般有三点是需要注意的:一是对事例作概括的简述,不要铺展开来细致地描写;二是简述事例时,可适当议论说理,使事与理水乳交融;三是选用事例时,要紧扣论点切入,截取与论点有关内容,不要面面俱到。
三、展示学生论证“宽容”时的典型例子在齐桓公未继承王位之前,管仲曾辅佐过他的对手公子纠,并曾用箭射中他,差点使他断送性命。
当齐桓公继承王位之后,并没有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而是看到了管仲的治国才能,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才最终成就了日后的丰功伟绩。
作为一个独立的段落,这段论述还有什么不足?四、读下面的例子,讨论并总结出运用例证法时一般的分析说理步骤磨难,也是一笔财富。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多次被贬,下狱,晚年被流放到荒芜的海南岛,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
或许,正是生活的磨难将他的诗句锤炼得炉火纯青,如果他终日醉身于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中,他又怎能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激昂豪迈,响彻山河的千古名句;如果他终日置身于达官显贵,府第官场之中,又怎能超然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呢?饱经风霜方能凝练出首首好诗,历经磨难而壮心不已,方造就了苏轼这样一位才华盖世,后人景仰的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