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碳纳米管性质及应用

碳纳米管性质及应用

碳纳米管性质及应用
摘要:碳纳米管的发现是现代科学界的重大发现之一。

由于碳纳米管具有特殊的
导电性能、力学性质及物理化学性质等,故其在许多领域具有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自问世以来即引起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科学家对碳纳米管进行研究,科研成果颇丰。

本文简单综述碳纳米管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关键词:碳纳米管;结构;制备;性质;应用
1 碳纳米管的发现
1991年,日本NEC科学家Lijima在制取C60的阴极结疤中首次采用高分辨隧道电子显微镜(HRTEM)发现一种外径为515nm、内径213nm、仅由两层同轴类石墨圆柱面叠合而成的碳结构。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种管完全由碳原子构成,并看成是由单层石墨六角网面以其上某一方向为轴,卷曲360°而形成的无缝中空管。

相邻管子之间的距离约为0.34nm,与石墨中碳原子层与层之间的距离0.335nm相近,所以这种结构一般被称为碳纳米管,这是继C60之后发现的碳的又一同素异形体,是碳团簇领域的又一重大科研成果[1]。

2 碳纳米管的结构
碳纳米管(CNT)又名巴基管,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径向尺寸为纳米量级,轴向尺寸为微米量级、管子两端基本上都封口)的一维量子材料。

它是由单层或多层石墨片围绕中心轴按一定的螺旋角卷绕而成的无缝、中空的“微管”,每层由一个碳原子通过sp2杂化与周围3个碳原子完全键合后所构成的六边形组成的圆柱面。

根据形成条件的不同,碳纳米管存在多壁碳纳米管(MWNTs)和单壁碳纳米管(SWNTs) 两种形式。

MWNTs一般由几层到几十层石墨片同轴卷绕构成,层间间距为0.34nm左右,其典型的直径和长度分别为 2-30nm0.1-50μm.SWNTs由单层石墨片同轴卷绕构成,其侧面由碳原子六边形排列组成,两端由碳原子的五边形封顶。

管径一般从10-20nm,长度一般可达数十微米,甚至长达20cm[2]。

3碳纳米管的制备
碳纳米管的合成技术主要有:电弧法、激光烧蚀(蒸发)法、催化裂解或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CCVD),以及在各种合成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定向控制生长法等。

3.1电弧法利用石墨电极放电获得碳纳米管是各种合成技术中研究得最早的一种。

研究者在优化电弧放电法制取碳纳米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T. W. Ebbeseo在He保护介质中石墨电弧放电,首次使碳纳米管的合成达到了克量级。

为减少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在阴极上的烧结,D.T.Collbert将石墨阴极与水冷铜阴极座连接,大大减少了碳纳米管缺陷。

C. Journet等在阳极中填人石墨粉末和铱的混合物,实现了SWNTs的大量制备。

研究发现,铁组金属、一些稀土金属和铂族元素或以单个金属或以二金属混合物均能催化SWNTs合成。

近年来,人们除通过调节电流、电压,改变气压及流速,改变电极组成,改进电极进给方式等优化电弧放电工艺外,还通过改变打弧介质,简化电弧装置。

综上所述,电弧法在制备碳纳米管的过程中通过改变电弧放电条件、催化剂、电极尺寸、进料方式、极间距离以及原料种类等手段而日渐成熟。

电弧法得到的碳纳米管形直,壁簿(多壁甚至单壁).但产率偏低,电弧放电过程难以控制,制备
成本偏高其工业化规模生产还需探索。

3.2 催化裂解法或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CCVD) 催化裂解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制备碳纳米管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采用过渡金属作催化剂,适于碳纳米管的大规模制备,产物中的碳纳米管含量较高,但碳纳米管的缺陷较多。

催化裂解法制备碳纳米管所需的设备和工艺都比较简单,关键是催化剂的制备和分散。

目前用催化裂解法制备碳纳米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大规模制备无序的、非定向的碳纳米管;制备离散分布、定向排列的碳纳米管列阵。

一般选用Fe, Co、Ni及其合金作催化剂,粘土、二氧化硅、硅藻土、氧化铝及氧化镁等作载体,乙炔、丙烯及甲烷等作碳源,氢气、氮气、氦气、氩气或氨气作稀释气,在530℃~1130℃范围内,碳氢化合物裂解产生的自由碳离子在催化剂作用下可生成单壁或多壁碳纳米管。

1993年Yacaman等人采用此方法,用Fe催化裂解乙炔,在770℃下合成了多壁碳纳米管,后来分别采用乙烯、聚乙烯、丙烯和甲烷等作为碳源,也都取得了成功。

为使碳离子均匀分布,科研人员还用等离子加强或微波催化裂解气相沉积法制备碳纳米管。

3.3 激光蒸发法激光蒸发法是制备单壁碳纳米管的一种有效方法。

用高能CO2激光或Nd/YAG激光蒸发掺有Fe、Co、Ni或其合金的碳靶制备单壁碳纳米管和单壁碳纳米管束,管径可由激光脉冲来控制。

Lijima等人发现激光脉冲间隔时间越短,得到的单壁碳纳米管产率越高,而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并不受脉冲间隔时间的影响。

用CO2激光蒸发法,在室温下可获得单壁碳纳米管,若采用快速成像技术和发射光谱可观察到氩气中蒸发烟流和含碳碎片的形貌,这一诊断技术使跟踪研究单壁碳纳米管的生长过程成为可能。

激光蒸发(烧蚀)法的主要缺点是单壁碳纳米管的纯度较低、易缠结。

4碳纳米管的性质
4.1奇异的导电性碳纳米管的性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

由于碳纳米管的结构与石墨的片层结构相同,所以具有很好的电学性能。

理论预测其导电性能取决于其管径和管壁的螺旋角。

当CNTs的管径大于6mm时,导电性能下降;当管径小于6mm时,CNTs可以被看成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一维量子导线。

4.2优异的力学性质除了奇特的导电性质之外,碳纳米管还有非凡的力学性质。

理论计算表明,碳纳米管应具有极高的强度和极大的韧性。

由于碳纳米管中碳原子间距短、单层碳纳米管的管径小,使得结构中的缺陷不易存在,因此单层碳纳米管的杨氏模量据估计可高达5太帕,其强度约为钢的100倍,而密度却只有钢的1/6。

因此,碳纳米管被认为是强化相的终极形式,人们估计碳纳米管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4.3良好的热学性能一维管具有非常大的长径比,因而大量热是沿着长度方向传递的,通过合适的取向,这种管子可以合成高各向异性材料。

虽然在管轴平行方向的热交换性能很高,但在其垂直方向的热交换性能较低。

纳米管的横向尺寸比多数在室温至150℃电介质的品格振动波长大一个量级,这使得弥散的纳米管在散布声子界面的形成中是有效的,同时降低了导热性能。

适当排列碳纳米管可得到非常高的各向异性热传导材料。

4.4优良的储氢性能碳纳米管的中空结构,以及较石墨(0.335nm)略大的层间距(0.343nm),是具有更加优良的储氢性能,也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1997年,A. C. Dillon对单壁碳纳米管(SWNT)的储氢性能做了研究,SWNT在0℃时,储氢量达到了5%。

DeLuchi指出:一辆燃料机车行驶500km,消耗约31kg
的氢气,以现有的油箱来推算,需要氢气储存的重量和体积能量密度达到65%和62kg/m3。

这两个结果大大增加了人们对碳纳米管储氢应用前景的希望。

5碳纳米管的应用
由于碳纳米管具有优良的电学和力学性能,被认为是复合材料的理想添加相。

碳纳米管作为加强相和导电相,在纳米复合材料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5.1电化学器件碳纳米管具有非常高的比表面积、导电性能和良好的机械性能,是电化学领域所需的理想材料。

碳纳米管电容器具有非常好的放电性能,能在几毫秒的时间内将所存储的能量全部放出,这一优越性能已在混合电力汽车中开始实验使用。

由于可在瞬间释放巨大电流,为汽车瞬间加速提供能量,同时也可用于风力发电系统稳定电压和小型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能量存储。

锂离子电池是碳纳米管应用研究领域之一。

碳纳米管锂离子电池容量大,放电速度快,充放电容量达到1000mA.h/g,大大高于石墨(372mA.h/g)和球磨石墨粉(708mA.h/g)
5.2 氢气存储碳纳米管储氢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应用领域之一,室温常压下,约2/3的氢能从碳纳米管中释放出来,而且可被反复使用。

碳纳米管储氢材料在燃料电池系统中用于氢气存储,对电动汽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取代现用高压氢气罐,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5.3场发射装置学术和工业界对碳纳米管电子器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场发射管(电子枪),其主要可应用在场发射平板显示器(FED)、荧光灯、气体放电管和微波发生器。

碳纳米管平板显示器是最具诱人应用潜力和商业价值的领域之一。

5.4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的研制成功有力地证实了碳纳米管作为硅芯片继承者的可行性。

尤其是目前,在科学家再也无法通过缩小硅芯片的尺寸来提高芯片速度的情况下,纳米管的作用将更为突出。

5.5催化剂载体[3]碳纳米管由于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的键态和颗粒内部不同,表面原子配位不全等导致表面的活性位置增加,是理想的催化剂载体材料。

参考文献:
[1]王丽江,陈松月,刘清君等.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及检测中的应用[J].传感技术学报.2006.19(3).581-587.
[2]高盐生,董江庆,徐晓燕.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研究应用[J].江苏化工.2008.36(3).4-6.
[3]王敏炜,李凤仪,彭年才.碳纳米管—新型的催化剂载体[J].新型碳材料.2002.17.75-7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