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明楷二阶层理论

张明楷二阶层理论


具有法益侵害的紧迫性
行行为的起点。 刑 法 分 则 规 定
但着手不是预备 的,但刑法分则
行为的终点,否 规定的行为并不
则“着手”还是 一 定 是 实 行 行
属于预备行为了 为 , 有 可 能 属 于
预备行为。
2 属于类型性的法益侵害行为,即
案例:甲为了杀
从社会相当性上评价属于社会生
害乙,劝乙乘坐
活中被禁止的有法益侵犯可能性
配犯罪事实的的
1.利用无责任能力者的 张三利用精神病人强奸
身体活动
妇女,张三是强奸罪的
间接正犯。
2.利用他人不属于行为 利用他人的条件反射动 的身体活动受强制的身 作等;使他人丧失自由
体活动
意志进而利用其身体活
动。
3.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 (1)利用他人不知情的
(利用 不知 情者的 间 接 行为。
正犯)
(符合性判断中要借助 价值观念的判断)
因为刑法规定什么行为 构成犯罪,所以刑法中 大多数构成要件都是积 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消极的构成要件极为罕 见,例如刑法 389 条第 三款的规定:“因被勒 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 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 利益的,不是行贿。” 例如行为、对象、结 果、构成身份等。
例如故意过失、目的、 动机等。
张明楷二阶层理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张明楷二 阶层理论 (备注: 是递进 的,满足 前者才考 虑后者)
违法(客观)构成 要件
责任(主观)条件
构成要件符合性(行为、行为对象、结果、构 成身份) 违法性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其他 违法阻却事由) 责任条件(故意、过失、目的与动机) 责任阻却事由(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可能 性、期待可能性
( 2 ) 基 第一,基于法规范产生
于 与 法 益 的保护义务
的 无 助 第二,基于制度或者体
( 脆 弱 ) 制产生的保护义务
状态的特 第三,基于自愿(合同
殊关系产 或者自愿接受)而产生
生 的 保 护 的保护义务
5.利用他人的合法行为 (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等)。
6.利用被害人的行为。
同犯罪的体现。 注意:间接正犯也可能 成立共同犯罪。 案例:甲欺骗乙说: “丙欠我 100 万,你帮 我把他关起来要债。” 乙信以为真,关押了 丙,甲随后向丙的亲属 勒索财物。甲是绑架罪 的间接正犯,乙与甲成 立共犯(乙成立非法拘 禁罪)。 案例 1:甲迫使乙杀丙, 同时将乙要杀丙的实施 告知丙,让丙在正当防 卫时杀死丙,后来丙果 真在正当防卫时杀死了 乙。甲成立故意杀人罪 的间接正犯。 案例 2:甲诬告陷害乙犯 故意杀人罪,后来司法 机关判处乙死刑立即执 行的,甲成立故意杀人 罪的间接正犯与诬告陷 害罪的想象竞合犯。 案例 1:丈夫甲和妻子乙 吵架后离家出走,有杀 乙故意的邻居丙告诉 乙:“你假装上吊,我 马上打电话叫甲回来看 看,吓吓他,让他以后 不敢再和你争吵。”以 听从丙的意见,将搭在 房梁上的绳子套在脖子 上,丙便离开,乙很快 吊死。丙成立故意杀人 罪的间接正犯。 案例 2:兽医甲谎称乙饲 养的狗是疯狗,使乙杀 死该狗的,甲属于故意 毁坏财物罪的间接正 犯。 案例 3:甲强迫乙自杀 的,成立故意杀人罪的
作为与不作为的竞合: 案件可以分别从作为或 者不作为角度解释其都 成立该罪
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 成立某罪要求客观行为 同时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的行为内容
体现为违反禁止规范, 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利 用他人、物质工具、动 物或者自然力等等。 体现为违反禁止规范与 命令规范。
注意: (1)真正的不作为犯源 于刑法的明文规定,不 存在是否违反罪刑法定 的问题。但不真正不作 为犯存在是否违反罪刑 法定的问题。 (2)刑法中通常以作为 方式实施的犯罪并非一 定可以由不作为方式实 施成立犯罪。 案例:甲驾驶机动车经 过十字路口,前方红 灯,甲驾车闯红灯,撞 死行人乙。甲的行为可 以分别从作为或者不作 为的角度解释构成交通 肇事罪。 案例 1:甲采取暴力、胁 迫方法拒不缴纳应当缴 纳的税款(抗税罪)。 (暴力、胁迫—作为+不 缴纳税款—不作为) 案例 2:值班医生甲拒绝 抢救患者乙,并撤除乙 身上的生命维持装置 (故意杀人罪)。
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例如行为
例如目的、动机、构成 身份。
例如第 114 条中的“尚 未造成严重后果”,第 270 条第 2 款中的“遗忘 物”、“埋藏物”。 特别提请注意: (1)表面的构成要件要 素不是成立犯罪必须具 备的要素。 (2)表面的构成要件要 素是不需要证明的要 素。
危害行为
概述
基于人的意识和意志支 配实施的客观上侵犯法 益的身体活动。
(1)利用他人有故意但 无目的的行为。 案例:甲欲实施传播淫 秽物品牟利罪,向乙隐 瞒牟利目的,利用乙传 播淫秽物品。因为乙不 具有牟利目的,只构成 传播淫秽物品罪,而甲 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 罪的间接正犯,二者在 传播淫秽物品罪范围内 成立共同犯罪。这是间 接正犯与被利用者构成 共同犯罪的体现。 (2)利用他人有故意但 无身份的行为。 案例:甲(警察)指使 乙(联防队员,非司法 工作人员)刑讯逼供 乙。甲构成刑讯逼供罪 的间接正犯。乙有逼供 的故意,但没有司法工 作人员身份,不能构成 刑讯逼供罪的直接正 犯,只能构成该罪的帮 助犯(如果乙致人轻 伤,则会触犯故意伤害 罪)。甲乙构成该罪的 共同犯罪。这也是间接 正犯与被利用者构成共
飞机出外旅行,
的行为
希望乙死于空
难,结果乙果真
死于飞机事故。
实行行为与其他刑法理论的关联
1 影响犯罪未遂、犯罪预备的区分 如 果 已 经 着 手 实
行行为,绝对不
可能成立犯罪预
备。
2 影响犯罪未遂与不可罚的不能犯地 如 果 没 有 法 益 侵
区分
犯性的行为存
在,那就没有犯
罪的存在
3 影响因果关系的判断
十天内可以归还。乙将 公款挪用给甲,甲却用 于贩卖毒品,并在十天 内将公款归还。甲不能 成立挪用公款罪的见解 正犯,成立挪用公款罪 的教唆犯(乙客观上实 施了挪用公款的违法行 为)。
4.利用有故意的工具 (被利用者虽然有责任 能力并且有故意,但缺 乏目的犯中的目的,或 者不具有身份犯中的身 份)。这种情形利用者 和被利用者可以成立共 同犯罪。
因果关系是讨论 甲抢劫乙,乙逃
实行行为与实害 跑,钱包掉下。
结果之间的关 甲拾得钱包离
系,如果没有实 开。甲成立抢劫
行行为,那么实 未遂和盗窃罪的
害结果就只能是 想象竞合,从一
另 一 实 行 行 为 或 重。
者自然事件导致
4 影响共犯人的分类
共同犯罪人根据
分工不同,可以 分为实行犯、教 唆犯与帮助犯
作为与不作为的关系
概念 不作为犯罪的分类
作为与不作为的关系
间接正犯。
作为:即积极的行为, 指以积极的身体举止实 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作为:即积极的行为, 指以积极的身体举止实 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真正(纯正)不作为 犯:刑法明文规定只能 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 不真正(不纯正)不作 为犯:行为人以不作为 形式实施的通常为作为 形式的犯罪。
绝大多数的构成要件都 是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例如“以非法占有为目 的”就是盗窃罪的不成
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与 非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
真正的构成要件要素与 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
有规定,但实质上是必 须具备的要素 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 任何犯罪都必须具备的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 非共同的构成要件要 素:部分犯罪成立要求 的犯罪构成要件要素 真正的构成要件要素: 指为违法性提供根据的 要素 表面的构成要件要素: 又叫虚假的构成要件要 素、分界要素,是指不 为违法性提供根据,只 是为了区分相关犯罪 (包括同一犯罪的不同 处罚标准)界限所规定 的要素。
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消极的、反面的否定犯 罪成立的要素。
客观(违法)的构成要 件要素:表明行为外在 的、客观面的要素 主观(责任)的构成要 件要素:表明行为人内 心的、主观面的要素 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刑法条文明文规定的要 素 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 素:刑法条文表面上没
(符合性判断中自 然的、直观的判断)
可以成为作为义务
产生的监 管理义务。
的根据
督义务。 第 二 ,对 他人 危 险行为 (他人不承担刑事责
第二,一般过失行 为与过失犯罪行为
任)的监督义务。
都可以成为作为义
第三,对自己的先前行
务发生的根据。
为引起的法益侵害危险
第三,故意犯罪行
的防止义务
为可以成为作义
务发生的根据。(能
用结果加重犯评价
的除外 )
社会危害表现为法益侵 犯性(对法益的实际侵 犯和侵犯危险)。
分类
不会被规定在刑法中。 预备行为 实行行为
教唆行为 帮助行为
实行行为是刑法的中心 概念,因为实行行为是 刑法分则规定的、具有 法益侵犯急迫可能性的 行为,是刑法主要禁止 的行为
实行行为判断标准
1 形式上符合客观构成要件,而且 “着手” 属于实 实行行为 通常是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
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与 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与 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客观(违法)的构成要 件要素和主观(责任) 的构成要件要素 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与 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在解释构成要件要素和 认定是否存在符合构成 要件要素的事实时,只 需要法官的认识活动即 可确定的构成要件要 素。 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在解释构成要件要素和 认定是否存在符合构成 要件要素的事实时,需 要法官的规范的、评价 的价值判断才能认定的 构成要件要素。 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积极的、正面的表明犯 罪成立的要素。
案例 1:医生将毒针交给
护士,吩咐其给病人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