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人道主义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人道主义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摘要:雨果通过《巴黎圣母院》所塑造的人物被异化以及异化的种种可鄙又可恶的行为来反异化,同时也通过对完美人性的热情歌颂和宣扬,表现人道主义的进步性。

雨果本着人道主义的基本理念去批判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

他的人道主义的进步性,十分突出地反映在他强调文学的人民性立场。

关键词:人道主义;反异化;人的文学;进步性维克多•雨果是法国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

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

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的作品饱含着的伟大、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多少年来强烈地震撼着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读者的心灵,唤醒着人们的良知。

人道主义是雨果全部文学创作的灵魂和标志。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早期代表作品,作者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强烈地揭露宗教对人性的异化,控诉了封建专制的罪恶和残暴,同时热情地赞美了下层劳动人民。

一、人道主义的内涵人道主义就是要尊重人的尊严,把人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因为人虽是一种动物,却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自觉性和精神生活。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

人道主义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则是在1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最初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后来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

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是许多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共有的思想武器,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又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他不粉饰现实,不回避矛盾,总是尖锐地挑出资本主义的脓包,无情地予以揭露和批判。

他揭露社会问题的深刻性和尖锐性,远胜于狄更斯等一些作家,在批判的力度上也非一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可比。

其次,他从不否定暴力反抗的必然性。

在他看来,既然社会以不公正对待弱者,那么人民的反抗也在所必然。

压迫与反抗的斗争难免激烈严酷,难免流血。

因此,他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欧洲作家不同,对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党专政始终持肯定的态度。

最后,也是雨果的人道主义最具特色的地方:他把人道主义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始终高举人道主义思想的大旗,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抨击社会的不公,呼吁对贫困无助的人伸出救助之手,还他们基本的生存权利,表现出一个作家的正义和良知。

他认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②由此可见,雨果已经把人道主义演绎为普救人生的泛爱主义。

也正是在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作为现实社会矛盾中的勇敢斗士,雨果也表现了他的两重性:普法战争爆发,他持反对态度。

但普鲁士军队打入法国时,他又以激昂的热情投入斗争,发表演说,报名参军,并捐款铸造了一门大炮。

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他既同情公社,又对公社起义不理解。

但公社失败后,他又挺身而出,保护被迫害的公社社员,宣布他在布鲁塞尔的住宅为巴黎公社社员的避难处。

这就是表里如一、充满正义感和爱心的大作家雨果。

三、《巴黎圣母院》中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一)反对宗教异化费尔巴哈指出:“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上帝,而且人把自己的本性也赋予了自己创造的上帝,并且把它无限夸大。

但是当上帝创造出来以后,又把一切好的东西都归到上帝那里去了,顶礼膜拜。

这个过程叫人性的异化,同时指出要克服宗教异化,人就应该崇拜自己。

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在人之上没有更高的东西,人应该把异化为上帝的本性收回来还给人,克服异化。

”③封建专制和教会势力以上帝名义来统治、压迫人民,利用宗教散布迷信,愚弄人民。

而在这种宗教迷信的野蛮统治下,许多人的人性被异化。

雨果正是通过自己的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被异化以及异化的种种可鄙又可恶的行为来反异化的,同时也通过对完美人性的热情歌颂和宣扬,表现了人道主义的进步性。

作品以十五世纪这个中世纪史上最为残暴、野蛮、黑暗的时期为背景,描绘了在其统治下广大民众人性被扼杀的普遍性,同时又通过副主教克洛德这个人物反映其典型性。

在绞死爱斯美拉达时,市民们潮水般涌向广场,观看处死异教徒,绞刑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节目。

民众看到枷席莫多所受的酷刑,非但没有同情他,而且还诅咒他,用石头砸他。

是什么使这些人丧失了理应具有的同情、博爱和宽容的精神呢?这些正常的人性又如何丧失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是野蛮的统治,是宗教使人对他人变得残酷无情,而且宗教还鼓吹自我虐待、追求苦难。

十五世纪的法国,不仅到处散布了大大小小的修道院,而且一些失去了人形的男女“修士”将自己囚禁在坟墓一样黑暗、阴森的洞穴里,在忏悔和痛苦中结束自己有罪的生命。

人生来应该是追求光明、自由、幸福的。

而这些人却在宗教的腐蚀、毒化下,失去人应有的权利和本性。

在这群被异化的人中间,副主教克洛德是最具代表性的。

教会的化身是克洛德,作者写了他外貌的道貌岸然,表面上过着清苦、刻板的生活,标榜高尚的德性,摒弃世俗的生活,甚至对节日的狂欢也表示反感和厌恶,内心却贪求女色,贪图享受,对世人满怀恶意。

而且最重要的是写了造成克洛德这种心理和行为的内在根源。

克洛德也曾经是一个具有优秀素质的青年,他勤奋好学,追求科学,对人充满了同情,独自抚养小弟弟,又在人们的唾弃声中收养了奇丑无比的枷席莫多。

这些优秀的素质是人类社会早期就已经定型下来的人类共有的特性。

但是在阶级社会里,人性受到阶级性的制约,在人性和阶级性的冲突中,阶级性战胜人性,使人性丧失或部分丧失,人性受到窒息和扼杀,从而发展了种种非人性。

修道院阴森、刻板的生活,宗教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使克洛德这样一个具有优秀素质的青年变成一个虚伪、刻毒的教士。

他本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得自在和幸福,他也本该有属于自己的妻子和家庭。

然而他的道路并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早在幼年,就由父母决定终生从事神职”,“依靠弥撒和辞典经文,长大成人”①。

父母为他选择这一人生道路也是用心良苦。

中世纪封建神权的统治地位,促使他们为他选择了这条道路。

然而这冥冥之中的命运又是谁在操纵?是宗教。

克洛德的父母为其所操纵,而克洛德的人权、自由早已被这种命运所泯灭。

他在异化道路上越走越远。

宗教的空虚使他在知识面前追求着虚无、荒谬的东西。

宗教的禁欲,反而使他不断膨胀着欲望。

他爱吉卜赛女郎,然而“爱一个女人,自己却是一个教士”①,这爱情在一个神父心中便长出了畸形的果实。

克洛德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也是宗教的牺牲品。

作者带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对这个被中世纪宗教所残害的人进行了细致地刻画,从而使我们看到中世纪教会对人性的扼杀和摧残。

针对这种现实,雨果拿起了人道主义的武器,抨击了宗教对人的毒化,捍卫着人的尊严、权利和自由,促使人们去维护自己的本质,也促使社会在越来越接近人的本质道路上前进。

这说明雨果人道主义具有巨大的社会功用。

(二)揭露封建专制雨果讲人道,而且用人道来批判、揭露他所处的社会,并同这个社会斗争,因为这个社会处处违反他的人道原则。

在《巴黎圣母院》中他谴责残暴的统治及其不人道的法律。

描写了躲在宫廷、藏在洞穴的沾满人民鲜血的路易十一;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幸福之上的贵族们;专门用来对付因贫穷和饥饿而犯罪甚至没有犯罪的不幸的人的法律。

作者首先描写了河滩、广场的阴森可怕的景象。

这里常年累月地耸着绞刑架和耻辱柱,不知断送了多少无辜的生命,甚至在这样野蛮、暴虐的统治下,人们已经对此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在这样黑暗的天空下,岂能容善良、诚实的人生存?封建专制的国家机器是专门对付广大劳动人民的。

法官们审理案件完全是以残害劳动人民为目的。

审问枷席莫多的是个聋子,可是他却装腔作势,颠倒黑白。

他们又以宗教迷信为根据,以惨无人道的严刑为手段,对无辜者进行诬陷,制造冤案。

雅各老爷审讯小羊,对爱斯美拉达动以酷刑,以致屈打成招。

同时那些法官还假惺惺地说:“出于人道,我必须告诉您:招供,那就是死亡在等待着你”。

①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爱斯美拉达屈打成招被判死刑后,法律还向她索取三个金狮币作为招认费。

作者通过这一细节,把封建法院暴虐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

最后安排了母女重逢变为悲痛欲绝的死别这一情节,作者以其人道主义思想描写了绝望中的母爱,更加激起读者对残暴统治的憎恶。

爱斯美拉达母女的命运是谁造成的呢?她的母亲为了维持生计堕落了,成了那些贵族们的玩物,而最终走上更加悲惨的道路。

而她呢?她善良、美丽、自食其力而且追求纯真的爱情,尽管在自己倾心相爱的人面前也坚守贞操,结果还是走向绞刑架。

堕落是死,不堕落也是死,那么她们该怎样活着?那些和“非常干净的,标致的女人结婚”①的上流社会的人物,以玩弄下层妇女来满足他们无耻的欲望,而后又去追逐新的猎物。

红衣主教“宁愿对标致少女施舍,不肯照顾老太婆。

”①还有那些平日自诩为有修养、有德行的名门闺秀,面对比自己美丽的爱斯美拉达却冷酷无情地谩骂讽刺,极尽侮辱,刻毒之词。

这些高居在人民头上的贵族们一个个道德沦丧、卑鄙无耻,作者对此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鞭挞。

为了使作品反封建主题更具鲜明的针对性和彻底性,作者塑造了路易十一这个封建专制的最高统治者,揭露了他的贪鄙吝啬、刻薄寡恩、残暴多疑的本质。

他住在戒备森严的城堡里,很少来巴黎,“因为他觉得他周围的暗门、绞架和苏格兰的射手还不够多”。

①他一来巴黎就住在阴森可怕的巴士底狱以避免不安全。

他不惜耗资豢养大批猛兽,为了镇压人民,不惜将大量钱财用于设立绞架,制造关人的笼子和为刽子手购买刑具,但却对仆役的衣服钱也要克扣。

他任意处死民众,对臣民残暴无情,他对处决活泼、纯洁、美丽的爱斯美拉达负有直接的责任。

同时,我们看到黑暗之力——按中世纪的看法,即魔鬼——通过人间法律而逞其淫威、大啖人肉的时候,是以神权和王权两副面孔出现的,一副叫做克洛德•费洛罗,一副叫做路易•华洛瓦,二者同样的狰狞可怕,而由于后者躲在背后,深藏在巴士底狱坚固的城堡中,而更加阴险狠毒,力量也增强了十倍,他就是一个最大的蜘蛛。

在中世纪,王权和神权互相勾结,互相利用,已达到愚昧人民,压迫人民的目的。

法庭“墙壁上到处是百合花的图案,还可以隐约看见审判官们头顶上有一副巨大的耶稣像;到处是长毛尖戟,烛光反射,尖端闪闪发光”,①就是真实的写照。

(三)人的文学观念雨果的人道主义有着他始终坚持的信念,对暴力压迫的憎恨,对和平自由的热爱就是其中之一。

雨果本着他人道主义的基本理念去批判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

这种人道主义精神是强有力的,同时也是进步的。

雨果的人道主义的进步性,还十分突出地反映在他强调文学的人民性立场。

他认为文明社会“需要的正是一种人民的文学。

”②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通过对爱斯美拉达、枷席莫多和“奇迹王朝”①的子民优秀品质的热烈歌颂,真正体现了人道主义者推崇的仁慈、善良,以及对别人不幸和苦难充满同情,为他人谋幸福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广阔胸怀和崇高品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