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本科课程论文
院系:文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姓名:赵迎迎
学号:1116103710
课程:外国文学(一)
任课教师:王鹏副教授
论雨果小说的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
——以《九三年》为例
摘要:雨果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戏剧、小说,反映了他所生活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重大历史变革和下层人民的苦难,人道主义是贯穿其创作的主线。
关键词:雨果人道主义《九三年》
雨果是19世纪著名的人道主义者,人道主义始终贯穿着他一生的创作。
他是“通过想象和19世纪人道主义的三棱镜”来反映世界的。
长篇小说《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步长篇小说。
小说从一八六二年构思到一八七三年问世,可谓是呕心沥血之作。
小说大量阐述了人道主义思想,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法国作家雨果一生的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它被视为“是雨果整个创作的终结”。
①在《九三年》中,雨果把法国大革命波澜壮阔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
《九三年》是以法国大革命中一七九三年的革命实时为题材,描写了一场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之间的殊死搏斗。
作品表现了他对资产阶级的肯定和对封建主义的无情抨击,通过作品表达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观点和对暴力革命的看法。
作品描述了当法国的封建王朝统治被革命的洪流冲垮时,共和军平息反革命的旺代叛军的故事。
侯爵朗德纳克在英国的支持下回到了法国旺代,与支持封建统治的叛军汇合,企图推翻共和党人的统治。
国民公会派“比国民公会更走极端,比巴黎公社更走极端,他是属于主教公社的”②——西穆尔登去旺代的红帽子平叛部队当政治委员。
而共和国的的司令官则是朗德纳克的侄孙郭文。
当朗德纳克被共和国的军队包围的时候,他要求以三个孩子作为交换条件,请郭文让他们安全离开拉图尔格城堡。
但郭文拒绝了,在经历一番苦战之后,抵挡不住的朗德纳克决心烧掉古堡。
当他从密道逃脱后,回望燃烧中的堡垒,悲痛欲绝的三个孩子的母亲米歇尔·佛莱莎,惊惶失措而又无能为力的共和国兵士们,这时候,人性在他身上复苏了。
他转身回到几近被大火吞噬的古堡,就出了三个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国的手中。
郭文被他的人道主义精神所感动,于土牢中私自给了朗德纳克自由,他也因此被共和国处以死刑。
西穆尔登执行了革命纪律,将他枪毙并随之自杀。
在这个故事情节的描述中雨果肯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支持正义的战争,坚信只有这样的战争才能导致和平。
雨果是热爱和平的,正如《新约全书·马太福音》里所说的这样,“不要与恶人作对。
有人打你有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要告你,要拿你里衣,连外衣夜游他拿去”。
③不是以恶抗恶,而是用人道主义感化敌人,在战斗中,信奉人道主义的郭文被朗德纳克救起三个孩子的做法所感动,这时人道主义战胜了革命信条,血浓于水的亲情在此刻派上了用场,于是他放走了一个封建王朝的杀人不眨眼的叛军首领,因此需要承担责罚。
临行前,整个军队的呜咽声此起彼伏,兵士们狂热高喊“开恩啊!开恩啊!”郭文高喊“共和国万岁”,表示对共和理想的至死不渝。
连执法的人,郭文的老师西穆尔登内心矛盾开枪自杀。
雨果对于人道和革命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
在资产阶级推崇的博爱的思想下,为什么革命要把枪口对准自己人呢?这显然是违背人道主义的。
但是西穆尔登自杀的做法却恰恰体现了人道主义。
当看着自己最得意的学生被枪决时那痛楚不亚于丧子之痛,他的感性打败了理性,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共和理想,这里又恰恰体现出人道主义。
雨果认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
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所以郭文放走朗德纳克的做法是正确的。
“他借着郭文的沉思大量反复地宣传了抽象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他认为这种人道主义高出于革命之上。
它可以使杀人不眨眼的封建贵族的反动首领为了三个农民的小孩而牺牲自己,因此革命方面也就不应惩办这种人。
也正是这种人道主义驱使过问私自释放了朗德纳克。
雨果是太热中于宣传这种主观的幻想的而且实际上是对反动阶级有利的思想了。
他竟至完全没有顾忌这样一个事实:象朗德纳克那样的人,是绝对不可能为了三个农民的小孩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抛弃他本来可以继续进行的反革命的活动的。
何况这三个小孩本来就是他准备烧死的呢?这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也不符合人物的性格。
”④这个封建魔头好似被上帝附身,人道主义之光在他身上散射光芒,雨果是想告诉人们,“王权之上,革命之上,人世间的一切问题之上,还有人心的无限仁慈,还有强者对弱者的应尽的保护责任,安全的人对一切儿童应有的慈爱。
”⑤实际上是人性战胜了邪恶,博爱战胜了暴力,人道战胜了人。
“九三年是欧洲对法兰西的战争,又是法兰西对巴黎的战争。
革命怎么样呢?那是法兰西战胜欧洲,巴黎战胜法兰西。
这就是九三年这个恐怖的时刻所以伟大的原因,他比本世纪的其余时刻更伟大.”⑥因此革命才能挽救法兰西。
雨果认为革命需要暴力,但暴力只能使人的肉体毁灭,而不能摧毁人的意志,只有以人道主义施以感化,才能在精神上战胜敌人。
郭文在革命的过程中,实际上是用人道主义胸怀积极推行团结、教育、改造革命政策。
雨果的作品中流露出对苦难者的同情。
雨果在《九三年》中,将一个母亲和她的三个孩子作为一条线索,最后结局亦与他们相关,在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之后,他们落脚于索德烈树林,妈妈米歇尔·佛莱莎“她那流着血的脚上没有袜子也没有鞋子”,她和孩子们都忍受着饥饿。
乞丐泰尔马克望着燃烧着的茅屋,一堆死尸,他为自己救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痛心疾首。
雨果通过郭文发出这样的质问“革命的目的,难道就是要破坏人的天性吗?革命难道是为了破坏家庭,为了使人窒息吗?绝对不是的!一七八九年的出现,正是为了肯定这些崇高的现实,而不是为了否定他们。
推翻封建堡垒,是为了解放人类;废除封建制度是为了建立家庭。
创造者就是权利的出发点。
权力是蕴藏在创造者身内的,除了创造者就在没有别的权力。
因此蜂后的地位是完全合法的,她创造了她的人民,她即使母亲,就应该是皇后;因此人类的王权是荒谬的,国王既不是创造者,就不能够做统治者;因此帝制必须废除,共和国必须建立。
这一切到底是什么?是家庭!是人道!革命就是人民掌握统治权;归根结底,人民就是人!”⑦由此看出,革命风暴到来的必然性,雨果对革命也是持支持态度的同情革命的,他也在思考怎样减轻人民的痛苦。
革命太残酷,充满着血腥,应采取更温和的方法,然而他并没有提出实际可行的办法,只以人道主义者角度看到革命产生的暴力只会是贫苦人民的痛苦愈来愈深并施以同情,却未曾想到过从根本上触及资本主义制度,这既是时代的局限性又是阶级的局限性。
郭文这个人道主义者给我们描述了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共和国。
雨果以人道主义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分配不均导致的财富地位的悬殊,如何改变这种现象?雨果的《悲惨世界》里,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之后,一心向善,在海滨城市蒙特漪市大施善心,郭文理想共和国的缩影就在蒙特漪市,雨果所倡导的是资产阶级的博爱,冉阿让开办福利工厂、创建福利院、扩建医院,人们安居乐业。
雨果怀着人道主义对下层人民抱以同情和关怀并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这充分展现了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性和雨果作为作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雨果用其小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愿望,表达自己对现实和革命的看
法,以人道主义来安排文章情节发展。
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以《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一种反封建、反教会、反压迫的人道主义精神,其二是以《九三二》为代表的一方面继续对资本主义揭露批判另一方面竭力把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化、政治化,使之成为拯救世界、改造世界的法宝。
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起义给雨果的思想以极大的震撼,既同情公社社员的际遇,又基于人道主义的信仰,他非但没有从凡尔赛政府对无产阶级的镇压中吸取教训,还更为偏执鼓吹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点在《九三年》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通过对《九三年》的阅读评价分析更有助于我们实事求是对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理解,也能从中把握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的研究学习,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当时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研究有一点的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①柳鸣九主编.法国文学史:中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②雨果.九三年[M]郑永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③《新约全书》,[Z]和合本.香港圣经公会.2000.
④何其芳.《雨果的<九三年>》[J]《文学评论》.1981(2)
⑤雨果.九三年[M]郑永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⑥雨果.九三年[M]郑永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⑦雨果.九三年[M]郑永慧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