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教育心理学(山香内部资料全)

2020年教育心理学(山香内部资料全)

绪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概念: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以人的为主)。

二、心理学的对象(P2)1、个体心理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2、个体心理与行为3、意识与无意识4、社会心理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观点(P3)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事系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

1 、构造(结构)主义心理学(冯派:冯特、铁钦纳)2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派:华生、斯金纳)191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行为主义的诞生。

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也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 。

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其理论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3、格式塔心理学(韦派:韦特海默、考夫卡、克勒),又称“完形心理学” 。

4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精神病医生:佛洛伊德)基于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理论,他还提出了本我(Id )、自我(Ego)和超我(Sup)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5、认知心理学1967 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

6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反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第二势力—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

7、进化心理学四、现代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基础理论领域和应用(或职业)领域。

五、心理学的任务(P9):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与心理学(由以下阶段组成)(P1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工作,它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在更短的时间内成长。

(1)确定教学目标:首要环节。

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受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两大因素影响。

(2)分析教学任务;(3)选择教学方法;(4)执行教学过程;(5)评价和反思教学。

2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P1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3、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三个阶段)(P12 )第一阶段从20 世纪初至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日本小泉著、旁宗岳1908 年翻译);我国第一本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教育心理学》(廖世承1924 )。

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 开始。

第三阶段即“文化大革命”后至今。

一、教育心理学(P13)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上实施的教育,他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的教育。

他有几个特征:(1)在教育任务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在培养对象上:18 岁以上青少年。

(3)在社会职能上: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直接为社会服务。

2 、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6)(1)观察法;(2)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3)测验法;( 4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现场实验)。

三、教师学习高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 、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第一,有助于高效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

第二,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

第三,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2 、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宏观上而言,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四种主要的变量。

第一,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第二,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

第三,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 反思能力。

3 、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第一: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意识。

第二: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4 、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一,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二,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含义:在心理学中,发展是个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

所谓系统变化是指发展所包含的变化不是随机、混乱、无组织的,而是系统、有组织的。

2、内容: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社会化)两个方面。

(p24)3 、理论观点(p25)(1)精神分析学派:佛洛伊德;(2)认知发展学派:以皮亚杰为代表。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同化、顺应、平衡。

成熟、物理经验和数理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构成了影响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因素。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果斯基(一是低级心理机能: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二是高级心理机能: 逻辑思维、随意注意、高级情感)。

(4)人类发展生态学:布朗芬布伦纳4、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

青少年其实有儿童成长为成人、又不成熟到成熟的时期。

青少年早期又称青春期。

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1、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A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B前运算阶段(2-6 岁)。

C 具体运算阶段(6-11 岁)。

D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上)。

(2)佩里认知发展的三阶段A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对问题及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的。

B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

C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

个体不仅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即能够确定“这对于我是正确的”。

2、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p35 论述题)思维是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地反映,它是认知(智力)的核心因素。

(1)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

(2)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首先,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其次,大学阶段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最佳阶段。

此外,高等学校也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 3 )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

是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其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组成。

3、大学生的人格结构:包括认知方式、动机、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成分4、青少年友谊的六大发展功能(歌德曼总结):陪伴、放松、工具性支持、自我意向的支持、社会比较、亲密。

三章学生的心理差异与教育、学生的气质差异1、心理差异-- 是指心理的个别差异或个体心理的差别性,即一个人在其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逐渐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

2、气质:心理学上说的气质不同于人们通常说的风格或气度,而是指人的“脾气”“秉性” 或“性情” ,他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之一,指个体内在的、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

气质的特点:(1)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2)气质是一种天赋的个性心理特征;( 3 )气质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气质的类型:(1)胆汁质(直率热情、好动、脾气急等);(2)多血质(活动、敏感、反应快、情绪不稳等);(3)黏液质(安静稳重、反应慢、沉默寡言);(4)抑郁质(孤独、反应迟缓、多愁善感等)。

3、大学生气质教育:A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B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C 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某些气质特征为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D 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生者。

4、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有三种基本特征:(根据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1)强度( 2 )平衡性(3)灵活性二、性格差异与教育1、性格的含义: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大学生性格类型差异:(1)外倾型性格明显多于内倾型性格。

(2)独立型多于顺从型。

(3)在各种社会价值类型中,经济型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

(4)在双向性格因素中,中间型大学生占绝大多数。

3、大学生性格的培养与教育:(1)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因人施教(2)注重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健全他们的性格;(3)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性格。

(4)通过榜样的作用培养性格。

第二节大学生的能力差异与教育一、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般来说,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二、智力结构1、二因素理论2、群因素理论3 、智力三维结构理论:美国的吉尔福特(操作、内容、产品);4、多元治理结构: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于1983 年提出了多元治理结构理论;5、智力三元理论: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于1986 年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斯腾伯格把智力成分分为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

6、PASS智力模型:计划-注意-同时- 即时加工模型三、智力测量美国心理学家推孟首次引进智商概念IQ=智力年龄(MA)/ 实际年龄(CA)× 100,15 岁后不再适用。

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

公式:IQ=100+15(X-X)/s四、能力的差异与教育(论述)1 、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上。

( 1 )能力的类型差异: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社交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 2 )能力的水平差异:大学生智商高于同龄人水平,IQ>100 。

与学科差异一样,从智力发展的整体水平看,男女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从智力各要素看,却存在性别差异。

2、大学生的能力差异的教育含义(1)针对大学生的能力类型差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2)针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因材施教;A、掌握学习B 、个别指示教学C、个人化教学系统 D 、计算机辅助教学第三节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与教育 1 、风格定义: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

2 、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生理、心理和社会划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