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新技术
三、 膜分离设备 在选择膜分离设备时应考虑的问题包括:①分离类型,②生产量, ③操作时的应变性,④保养难易程度,⑤操作方便与否。目前世 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并有定型的膜分离设备主要有四种:板框式、 螺旋盘绕状、管式和空心纤维状。
膜污染与清洗 膜分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膜污染(membrane fouling), 它通常是指膜与溶质的相互作用而在膜表面和孔内吸附,或因为 浓度差极化,在膜表面溶质浓度超过饱和浓度而在膜表面产生沉 淀或结晶,形成凝胶层,引起膜性能变化的现象。它是一个不可 逆过程,不仅使膜的透水率降低,而且使其截留分子量变小;甚 至在含量很低的基因工程产品分离中,由于膜的吸附而几乎得不 到产品,通常它受如下因素的影响:
常用的一些壁材
2.1 碳水化合物 用于微胶囊壁材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有麦芽糊精、玉米淀粉糖浆、环糊精、壳聚糖、纤 维素、蔗糖及变性淀粉等物质。 麦芽糊精和玉米淀粉糖浆这两种碳水化合物本身不具备乳化能力,成膜能力也差,但 它们与其他具有乳化性的壁材配合后,可提高体系的固形物浓度,有利于降低干 燥能耗,减少生产成本。环糊精也不具备乳化能力,但其分子中疏水性空腔能同 具有一定大小与形状的疏水性分子形成稳定的非共价复合物,从而起到稳定心材, 掩盖心材异味的作用,但环糊精在微胶囊制品中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壳聚糖主 要用在复凝聚法微胶囊技术,纤维素及其衍生物主要用在水溶性食品添加剂如甜 味剂、酸味剂以及酶或细胞的包埋剂。蔗糖具有溶解速度快、热稳定性高、价格 低、来源广的特点,常被用来作为微胶囊的壁材,以往的研究主要限于在挤压法、 共结晶两种微胶囊化工艺中使用,最近已开始有将蔗糖用作喷雾干燥法微胶囊工 艺的壁材的报道。具有乳化性能的碳水化合物只有辛酰基琥珀酸酯化变性淀粉, 这种淀粉分子结构中同时包含亲水亲脂基团,因此具备乳化心材的能力,且已被 FDA正式批准使用,它还具备高固形物浓度时低粘度的特点,比传统的阿拉伯胶 具有更强的优越性,但它的来源依赖于进口。 综上所述,用作微胶囊壁材的碳水化合物以麦芽糊精,玉米淀粉糖浆,蔗糖较为切合 实际,这三种碳水化合物中由于玉米淀粉糖浆的价格较高,因此又以麦芽糊精与 蔗糖最具实用性。
膜的种类 由于膜的应用范围很广,因此要求具有较宽范围的性质和操作特性, 在选择膜时,应主要考虑的几个指标是:分离能力(选择性和脱 除率),分离速度(透水率)、膜抵抗化学细菌和机械力的稳定 性(对操作环境的适应性),以及膜材料的成本。 目前,用于制膜的有机聚合物很多,有各种纤维素脂、脂肪族和芳 香族聚酰胺、聚砜、聚丙烯腈、聚四氯乙烯、聚偏氟乙烯、硅橡 胶等。这些聚合物膜按结构和作用特点分为如下五类:
5. 料液浓度、流速与压力的影响 在超滤分离、浓缩蛋白质时,压力与流速对膜透过率影响通常是相 互关联的。当流速一定及浓差极化不明显之前,膜的透水率随压 力增加而近似直线增加;在浓差极化起作用后,则由于压力增加, 透水率提高,浓差极化也随之严重,从而透水率呈曲线增加。当 浓差极化使膜表面溶质浓度达到极限浓度时,溶质在膜表面开始 形成“凝胶层”,此时“凝胶层”阻力对膜的透水率影响起到决 定性作用,透水率不再依赖于压力,即压力再提高,透水率几乎 不变(或称之为平衡透水率)。当流速提高或料液浓度降低时达 到极限浓度时的压力升高,平衡透水率也相应升高,因此通过增 加压力提高透水率时,必须考虑采用的料液流速、压力要低于形 成“凝胶层”的压力。
1. 微滤 微滤即微孔过滤,传质推动力是压力差,它是利用孔径为0.01μ m到 10μ m的多孔膜来过滤含有微粒的溶液,将微粒从溶液中除去(图 1)。传统上微滤采用垂直形式运行,而今出现了错流微滤 (cross flow microfiltration),多用于酒和饮料的加工过程 中。一般情况下,微滤的纯水透过流速为1 m3/(m2· min)。微滤 在30年代硝酸纤维素微滤膜商品化,60年代主要开发新品种。近 年来以四氟乙烯和聚偏氟乙烯制成的微滤膜已商品化,具有耐高 温、耐溶剂、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使用温度范围为-100~ 260℃。
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micro-encapsulation)技术是一项用途广泛而又发展迅速的 新技术。自从1953年微胶囊技术问世以来,经过许多科学家和专 业公司的努力,微胶囊技术获得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微胶囊技术 在国际先进国家发展很快,已达到将此技术应用于细胞载体及液 晶等高精尖水平,技术方法也不断完善在食品、化工、医药、生 物技术等许多领域中已得到成功的应用,尤其在食品工业,许多 由于技术障碍而得不到开发的产品,通过微胶囊技术得以实现, 使得传统产品的品质得到大大的提高,为食品工业高新技术的开 发展现了良好前景。食品中应用微胶囊技术的目的主要为将液体 或气体成分转化成易处理的固体;保护敏感成分,防止其被氧化; 控制释放的速度和时间等。由于这些特点,使该技术在食品中的 应用越来越广泛。
5. 电渗析 电渗析也是较早研究和应用的一种膜分离技术,它是基 于离子交换膜能选择性地使阴离子或阳离子通过的性 质,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使阴阳离子分别透过相应 的膜以达到从溶液中分离电解质的目的,电渗析目前 主要用于水处理,如海水淡化、给水软化脱盐和工业 用水的纯化处理等。发酵工业中可用于啤酒等酿造用 水纯化处理、柠檬酸提取及乳清加工上
0.0001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m
0.001μ m
反渗透
0.1μ m
超滤
10μ m
微滤
0.1 nm
nm
1.0 nm
100.0 nm
10000.0
图1 反渗透膜、超滤膜及微滤膜的孔径范围
1. 超滤 超滤膜的孔径为1nm到200nm(或更大),主要用于过滤 含有大分子或微细粒子的溶液,使大分子或微细粒子 从溶液中分离的过程叫超滤。超滤的推动力是压差, 一般操作压力0.1~1.0MPa,在溶液侧加压,使溶剂透 过膜,同时小分子的溶质也可透过。不同孔径的超滤 膜可以分离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和形状的大分子物质, 能截留蛋白质、脂肪、葡萄糖、色素、果胶体、病毒 等物质。纯水的透过速度一般为1m3/(㎡· h)。在生物 与生化产品分离研究中十分活跃。
1. 透析 透析是利用膜两侧的浓度差,使溶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膜孔扩散 到浓度低的一侧从而得到分离的过程。它是最早发现、研究和应 用的一种膜分离技术,目前主要用于人工肾生物发酵过程中,利 用透析膜的渗透作用,选择适当孔径的膜可使发酵液中的产物和 有害代谢产物透过而截留菌体,从而解除发酵体系中产物和有害 代谢物对菌体或关键酶的抑制
2 微胶囊的壁材 微胶囊技术实质上是一种包装技术,其效果的好坏与“包装材料”壁 材的选择紧密相关。一种理想的壁材必须具有如下特点: (1)高浓度时有良好的流动性,保证在微胶囊化过程中有良好的可操 作性能; (2)能够乳化心材并能稳定产生的乳化体系; (3)在加工过程以及贮存过程中能够将心材完整的包埋在其结构中; (4)易干燥以及易脱落; (5)良好的溶解性; (6)可食性与经济性。
(1 4) 复合膜 复合膜与不对称膜不同,它是由一种以上的 膜材料制得的,一般是在非对称性超滤膜表面加一层0.25~15μ m 厚的致密活性层而制成。膜的分离作用主要取决于这层致密活性 层,可以用于各种材料制得,适用于反渗透、气体膜分离和渗透 汽化等过程。 (2 5) 离子交换膜 由离子交换树脂制成,主要用于电渗析, 有阳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膜,多为均质膜,厚200μ m左右。 如在膜内加强化剂,可增加膜的强度,则成为半均质膜。
反渗透 利用反渗透膜对溶液施加压力,克服溶剂的渗透压,使 溶剂通过反渗透膜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之为反 渗透。与超滤不同,在反渗透过程中反渗透膜选择性 的只能透过溶剂(通常是水)而不使溶质透过,截留 所有可溶物(包括盐、糖、离子等相对分子量大于150 道尔顿的物质),因此又称脱水技术。反渗透的操作 压 力 高 达 1.0~10 MPa , 纯 水 透 过 流 速 一 般 为 1 m3/ (m2· d)。
一、微胶囊化技术方法分类 (一)微胶囊的组成 1 心材 心材也称为囊心物质,可以是单一的固体、液体或气体,也可以是 固液、液液、固固或气液混合体等。既可以是食品中的天然组分, 也可以是食品添加剂,其选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作为心材的 物质有很多,在不同行业、不同用途中有不同的内容。在食品及 饮料工业中,可作为心材的物质有:生物活性物质(如活性多糖、 茶多酚、SOD等),各种氨基酸、矿物质元素,各种食用油脂、维 生素、香料香精,各种酶制剂、防腐剂。此外甜味剂、酒类、微 生物细胞、酸味剂、色素、酱油等也可作为囊心物质。
5. 渗透汽化 渗透化气又称渗透蒸发,它是利用膜对液体混合物中组 分的溶解和扩散性能的不同,由液相通过均匀的膜向 蒸汽相的物质传递过程。蒸汽态的透过物在真空条件 下被吸走,并在膜装置以外冷凝。此过程中,膜起到 改变蒸汽—液相平衡的作用,而这一平衡正是蒸馏分 离的基本原理。因此,本法分离工业酒精制取无水酒 精的过程已经工业化。
3无机盐 无机盐通过两条途径对膜污染产生重大影响。一是有些无 机盐复合物会在膜表面或膜孔直接沉积,或使膜对蛋白质的吸附 增强而污染膜。二是无机盐改变了溶解离子强度,影响到蛋白质 溶解性、构型及悬浮状态,使形成的沉积层疏密程度改变,因此 对膜透水率影响也不同。 4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膜污染的影响的原因尚不是很清楚,根据一般规律溶液温度 升高,其粘度下降,透水率应提高。但是对某些蛋白质溶液来说, 温度升高反而会导致透水率降低。这是由于在较高温度时,某些 蛋白质溶解性下降的缘故。Maulois用超滤浓缩甜乳清时即出现此 现象,Dillman等也认为在大多数有意义的超滤应用范围 (30℃~60℃)内蛋白质分子的吸附随温度提高而增加。对于基 因工程产品,由于其浓度较稀,且有失活问题,一般在低于10℃ 下分离浓缩为好。
(1 1)均质膜或致密膜 该类膜为均匀的致密膜,物质通过这类膜 是依靠分子扩散膜,因为物质在固体中的扩散系数很小,所以为 了达到有实用意义的传质速率,这类膜必须很薄。 (2 2) 微孔膜 这类膜的平均孔径0.02~10μ m,包括多孔膜和核 孔膜两种类型。多孔膜呈海面状,孔道曲折,膜厚50~250μ m,应 用较普遍。核孔摸是反应堆产生的裂变碎片轰击10~15μ m的塑料 薄膜,再经化学试剂侵蚀而成,膜孔呈园柱直形,孔短,开孔率 小但均匀。 3)非对称膜 此膜的断面不对称,由表面活性层与支撑层两层组成。 表面活性层很薄,厚度0.1~1.5μ m,决定分离效果。支撑层厚 50~250μ m起支撑作用,呈多孔性。制作比膜的材料有醋酸纤维 素、聚丙烯腈、聚酰亚胺等。这类膜可用于反渗透、气体分离和 超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