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中国数学1.周髀算经在现存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周髀算经》是最早的一部。
卷上叙述的关于荣方与陈子的对话,包含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
(我国最早记载勾股定理,中国历史上最早完成勾股定理证明的数学家是三国时期的赵爽。
)我国古代著作《周髀算经》中的“髀”是指竖立的表或杆子。
2.九章算术第一章“方田”:田亩面积计算;提出了各种多边形、圆、弓形等的面积公式;分数的通分、约分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完整法则。
后者比欧洲早1400多年。
第二章“粟米”: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提出比例算法,称为今有术;衰分章提出比例分配法则,称为衰分术;第三章“衰分”:比例分配问题;介绍了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其程序与现今程序基本一致。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位数和分数开方法则。
它奠定了中国在高次方程数值解法方面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
第四章“少广”:已知面积、体积,反求其一边长和径长等;第五章“商功”:土石工程、体积计算;除给出了各种立体体积公式外,还有工程分配方法;(《九章算术》中的“阳马”是指一种特殊的棱锥)第六章“均输”:合理摊派赋税;用衰分术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
今有术、衰分术及其应用方法,构成了包括今天正、反比例、比例分配、复比例、连锁比例在内的整套比例理论。
西方直到15世纪末以后才形成类似的全套方法。
第七章“盈不足”:即双设法问题;提出了盈不足、盈适足和不足适足、两盈和两不足三种类型的盈亏问题,以及若干可以通过两次假设化为盈不足问题的一般问题的解法。
这也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成果,传到西方后,影响极大。
第八章“方程”:一次方程组问题;采用分离系数的方法表示线性方程组,相当于现在的矩阵;解线性方程组时使用的直除法,与矩阵的初等变换一致。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在西方,直到17世纪才由莱布尼兹提出完整的线性方程的解法法则。
这一章还引进和使用了负数,并提出了正负术——正负数的加减法则,与现今代数中法则完全相同;解线性方程组时实际还施行了正负数的乘除法。
这是世界数学史上一项重大的成就,第一次突破了正数的范围,扩展了数系。
外国则到7世纪印度的婆罗摩及多才认识负数。
第九章“勾股”: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种问题。
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提出了勾股数问题的通解公式:若a、b、c分别是勾股形的勾、股、弦,则,m>n。
在西方,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等仅得到了这个公式的几种特殊情况,直到3世纪的丢番图才取得相近的结果,这已比《九章算术》晚约3个世纪了。
勾股章还有些内容,在西方却还是近代的事。
例如勾股章最后一题给出的一组公式,在国外到19世纪末才由美国的数论学家迪克森得出。
●印度与阿拉伯的数学1.首先使用符号“0”来表示零的国家或民族是印度。
2.印度古代数学著作《计算方法纲要》的作者是马哈维拉。
3.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米的《还原与对消计算概要》通常被称作《代数学》。
它第一次给出了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并用几何方法对这一解法给出了证明。
4.“代数学”一词起源于阿拉伯人数学家花拉子米《还原与对消计算概要》的著作。
5.创造并首先使用“阿拉伯数码”的国家或民族是印度,而首先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的国家或民族则是中国。
●微积分1.就微分学与积分学的起源而言积分学早于微分学。
2.对微积分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的“行星运行三大定律”,其发现者是开普勒。
3.微积分创立于17世纪,由牛顿所作的《流数简论》标志着微积分的诞生。
牛顿的“流数术”中,“正流数术”是指微分,“反流数术”是指积分。
4.微分符号“d”、积分符号“∫”的首先使用者是莱布尼茨。
5.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微积分文献《流数简论》的作者是牛顿,第一个公开发表微积分论文的数学家是莱布尼茨。
6.德沙格和帕斯卡等是微积分的开创者。
7.最早使用“函数”(function)这一术语的数学家是莱布尼茨。
8.1834 年有位数学家发现了一个处处连续但处处不可微的函数例子,这位数学家是波尔查诺。
9.被称为“现代分析之父”的数学家是魏斯特拉斯,被称为“数学之王”的数学家是高斯。
高斯: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数学史家们倾向于认为,高斯当时已掌握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
一位年仅10岁的孩子,能独立发现这一数学方法实属很不平常。
高斯的学术地位,历来被人们推崇得很高。
他有“数学王子”、“数学家之王”的美称。
10.拉格朗日在《解析函数论》一书中,主张用拉格朗日定理来定义导数,以此作为整个微分、积分演算的出发点而将微积分归结为“代数运算”。
11.法国几何学家庞斯列对射影几何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的研究中,有两个基本原理扮演了重要角色。
首先是连续性原理,另一个是对偶原理。
12.哥德巴赫猜想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于18世纪在给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首次提出的。
13.简单多面体的顶点数V、面数F及棱数E间有关系V+F-E=2这个公式叫欧拉公式。
欧拉: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他被一些数学史学者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数学家之一(另一位是卡尔·弗里德里克·高斯)。
欧拉是第一个使用“函数”一词来描述包含各种参数的表达式的人,例如:y = F(x) (函数的定义由莱布尼兹在1694年给出)。
他是把微积分应用于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14.除了瑞士籍数学家欧拉外,在18世纪推进微积分及其应用的欧陆数学家中,首先应该提到法国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克莱洛、达郎贝尔、拉格朗日、蒙日、拉普拉斯等。
15.费马对微积分诞生的贡献主要在于其发明的求极值的方法。
●非欧几何1.“非欧几何”理论的建立源于对欧几里得几何体系中第五公设的证明,最先建立“非欧几何”理论的数学家是罗巴切夫斯基。
2.罗巴契夫斯基所建立的“非欧几何”假定过直线外一点,至少可以做两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而且在该几何体系中,三角形内角和小于两直角。
3. 欧氏几何、罗巴契夫斯基几何都是三维空间中黎曼几何的特例,其中欧氏几何对应的情形是曲率恒等于零,罗巴契夫斯基几何对应的情形是曲率为负常数。
●一些常识问题1.提出“集合论悖论”的数学家是罗素。
2.“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给出这个关于数学本质的论述的人是恩格斯。
3.中国最古的算书《算数书》出土于1984年之交在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墓。
4.2006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华裔科学家陶哲轩因为他对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谐波分析和堆垒数论方面的贡献,获得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
5.被誉为中国人工智能之父,在几何定理的机器证实取得重大突破,并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数学家是吴文俊。
6.1900 年,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的闻名数学问题共有23个。
7.现代电子计算机诞生于20世纪,对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设计作出最大贡献的两位数学家是冯.诺依曼和阿兰.图灵。
8.第一台能做加减运算的机械式计算机是数学家帕斯卡于1642年发明的,使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走上康庄大道的EDVAC方案(即“101页报告”)则是数学家冯.诺伊曼提出的。
9.《几何基础》的作者是希尔伯特,该书所提出的公理系统包括五组公理。
●埃及数学1.古埃及的数学知识常常记载在纸草书上。
2.古埃及数学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莱茵德纸草书和莫斯科纸草书。
3.数学史上三大数学危机是:无理数的发现、无穷小是“0”吗?、悖论的产生。
4. 最早采用位值制记数的国家或民族是美索不达米亚。
5. .在代数和几何这两大传统的数学领域,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成就主要在苏美尔人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
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
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方外,他们能够卓有成效地处理相当一般的解一元二次方程。
●古希腊数学1.欧几里得欧几里得,古希腊数学家,被称为“几何之父”。
他最著名的著作《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提出五大公设,发展欧几里得几何,被广泛的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
欧几里得也写了一些关于透视、圆锥曲线、球面几何学及数论的作品,是几何学的奠基人。
两千年来有关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五公设的争议,导致了非欧几何的诞生。
(五条公理 1.等于同量的量彼此相等; 2.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 3.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 4.彼此能重合的物体是全等的; 5.整体大于部分。
五条公设 1.过两点能作且只能作一直线; 2.线段(有限直线)可以无限地延长; 3.以任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可作一圆; 4.凡是直角都相等; 5.同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相交,若在直线同侧的两个内角之和小于180°,则这两条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一定相交。
)2.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阿基米德到过亚历山大里亚,据说他住在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发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
后来阿基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
阿基米德流传于世的数学著作有10余种,多为希腊文手稿。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地球。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勇气去寻找这个支点,要用于寻找真理。
3.以“万物皆数”为信条的古希腊数学学派是毕达哥拉斯学派。
4.古希腊的三大闻名几何尺规作图问题是化圆为方、倍立方体、三等分角。
5.古希腊开论证几何学先河的是爱奥尼亚学派(代表人物:泰勒斯)6.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算术》是一本问题集,特别以不定方程的求解而著称。
所谓“不定方程”是指未知数的个数多于方程个数,且未知数受到某些(如要求是有理数、整数或正整数等等)的方程或方程组。
7. 《数学汇编》是一部荟萃总结前人成果的典型著作,它被认为是古希腊数学的安魂曲,其作者为帕波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