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理论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理论

一、文献资料1、《马克思世界史观:文本、前沿与反思》——黄皖毅着(第一章)马克思的新“世界历史”概念和世界史观的提出,是受到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深刻影响的结果,但是马克思所探讨的世界历史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不可同日而语。

黑格尔对世界历史的本体、世界历史的分期、世界历史始于东方王国终于日耳曼王国的进程、作为部分的各个国家与世界历史整体的关系等都进行了阐述。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实际上是精神的发展过程:“世界历史在一般上说来,便是‘精神’在时间里的发展,这好比‘自然’便是‘观念’在空间里的发展一样。

”“世界历史可以说是‘精神’在继续作出它潜伏在自身本身精神’的表现。

如像一粒萌芽中已经含有树木的全部性质和果实的滋味色相,所以,‘精神’在最初迹象中已经含有‘历史’的全体。

”因此,黑格尔是在思辨、逻辑的领域内用绝对精神来规定世界历史,超越了历史学意义,提升到了哲学的层次,归根结底是抽象的,带有本体意义的。

可以说,马克思只是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术语以及一些基本形式,在内容上则已经发展出新质,是发前人之未发。

2、《新编历史唯物主义》——陈章亮主编(第一章)人类要探求社会历史规律,必须打破用人性来解释历史的框架,黑格尔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他不是在人性之中,而是在他所构想的“绝对观念”中去探索历史事变的原因,用“绝对观念”的自我发展来描绘人类历史,把历史的进程看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历史的内在规律决定的。

黑格尔否认了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的观点,认为在这些动机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动力。

这一卓越的见解,为最终解决“历史之谜静指出了方向。

但是,黑格尔的哲学是头足倒置的。

当他进一步揭示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时,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把历史发展的动因归结为绝对精神。

这是他用思辨的逻辑编织起来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必然归宿。

3、《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赵家祥主编(概论第三节)德国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历史观德国唯心主义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哲学,是彻底的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黑格尔认为“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是一切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宗教观点、伦理观点、道德观点和智力状况等等的决定着,是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

这表明他的历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

但是,黑格尔在历史观方面提出了许多合理的,甚至是精辟的见解。

黑格尔在历史观上的首要贡献,就在于他运用辩证的观点对待历史。

他认为人类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任何历史阶段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服从于一定的规律的,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在这些动机的后面,还有应当加以探究的动力。

他力求揭示历史运动的有规律的过程,并且到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中去寻找历史运动的原因。

这些思想无疑是深刻的。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他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

”恩格斯把黑格尔的历史观誉为“划时代的历史观”,明确指出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1其次,黑格尔力图用财产关系去解释社会现象,说明历史过程。

在这一点上,他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观点有共同之处。

黑格尔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考察时,一方面承认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又认为不能停留在对这种相互作用的了解上。

他以古希腊的斯巴达的宪法和道德风习之间的关系为例说明这一点。

究竟是斯巴达的宪法决定道德风习,还是道德风习决定宪法呢?他认为,道德风习无疑影响宪法,而宪法也影响道德风习,但两者都是某个“第三者”即某种特殊力量的结果。

这种特殊力量,即创造影响宪法的道德风习,又创造影响道德风习的宪法。

那么,这种特殊力量是什么呢?他认为是“市民社会”,即社会制度,它是各民族生活的深刻基础。

他分析斯巴达衰落的原因时指出,斯巴达之所以衰落,在于财产状况的极端不平等。

他还认为,国家作为政治组织,是由于财产的不平等和穷人反对富人的斗争而产生的,家庭的产生同原始民族的经济发展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他还讲过,在希腊城市“各党派”之间的斗争,乃是希腊经济发展的结果。

总之,他试图用社会制度说明事变的原因、解释历史的过1《马恩选集》第二卷,121页程。

但是,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究竟是什么呢?黑格尔没有给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下过定义,他也没有能力说明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的起源。

他认为它决定于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而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又是绝对精神的一个环节。

他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但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从一个阶段进到另一个阶段,不过是绝对精神从一个阶段上升到另一个阶段的外部表现。

结果,黑格尔陷入了与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和19世纪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一样的迷魂阵,用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说明思想状况,又用思想状况说明市民社会或社会制度。

这是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无法摆脱的厄运。

通过对马克思以前一些有作为的思想家的历史观的扼要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已经达到什么高度,得出了怎样的结果。

4、《南开哲学第一辑》——王南湜主编黑格尔的社会历史哲学可以说是自古希腊以来“逻各斯中心主义”观念在理论上的完成,这个完成体现为一种历史与逻辑、理念与现实在一个概念或命题的演绎体系中的融合。

黑格尔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理解为在一系列逻辑矛盾中自我展开的“绝对理念”。

这样,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在他那里,就成为一系列历史概念合乎逻辑地生成、推演、转化的过程,并最终消融在“绝对理念”的庞大的概念系统中。

黑格尔认为,发展只能是一种“概念的运动”。

他说:“概念的运动就是发展,通过发展,只有潜伏在它本身中的东西才得到发挥和实现。

”f1,P.329]为此,他区分了“就存在来说的变化和就概念来说的变化”【2,P.362】。

自然界中的变化就是一种存在意义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仅仅表现为一物向他物的过渡,或从~种性质到另一种性质的推移。

而就概念而言的变化则不同,事物在概念里的变化具有一种内在联系,一种东西如果没有它的对方就不能存在,它与对方,从而也就与全体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这样,概念的运动就不仅表现为一种事物向另一种事物,或一种性质向另一种性质的过渡,而且在这种过渡或变化中保持自身的同~性,即表现为自身的发展。

因此,从“理性”的高度看,概念的运动所建立的对方,其实并非对方,而是在它自己本身之中,概念在这一过程中仍保持自身,并“表示其自身为自我发展的本性”黑格尔关于概念运动的理论是他的社会历史观念的中心线索。

理性、概念、理念作为“客观精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念经历了从纯概念的逻辑推演(逻辑学)到“外化”或“异化”为“自然界”(自然哲学),在经历了自然界的各个演化阶段后,又进而达到由于人和人的意识的产生而回复自身的阶段(精神哲学)。

一切社会历史问题都是在精神哲学这个阶段发生的。

从意识到自我意识——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在黑格尔看来,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道路。

最初的意志只是一种对象意识,既“对于他物的知识”【3,P.1 16】。

这种意识所包含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其目的是寻求客观对象的本质。

在经过感性、知觉的发展阶段后,意识达到了知性的阶段。

这时,意识所把握到的就不仅仅是关于事物的感性的确定性(感性),也不仅仅是关于事物的差异和共相(知觉),而是追究事物的全体、本质和根据。

然而,事物的全体、本质、根据,作为“无条件的、绝对的共性”就是“概念”。

在概念中,一方面事物返回自身,即回到自己的概念中成为“自在之物”,而意识也返回自身,即概念不过是意识本身,从而成为“自在之我”。

知识的运动至此使对象的意识转化为“自我意识”,一种对于自身的知识。

在自我意识阶段,概念的运动或理念的发展就体现在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中,亦即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通过自我意识发展的诸阶段表现出来,并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本质。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欲望,或者说,在这个阶段上,“自我意识就是欲望一般”【3,P.117]。

自我意识一开始之所以是欲望,是因为意识作为自我意识,本身拥有双重的对象:一个是直接的感觉和知觉的对象,另一个就是意识自身。

这两者是相互对立的,在这个对立中,自我意识起初作为自在之我的意识,只是一个抽象的“我”,而对象则是“我”的生命的条件。

“我”只有占有或扬弃这个对象世界,才能获得并确信我的生命的存在,这就是“欲望”。

在这里,黑格尔并不像许多近代哲学家那样,把人的欲望简单地理解为动物性的“本能”,而是把它理解为属人的“自我意识”,理解为自我意识与其对象的否定性的关系,因而他说:“欲望和欲望的满足而达到的自己本身的确信是以对象的存在为条件的,因为对自己确信是通过扬弃对方才达到的;为了要扬弃对方,必须有对方的存在。

因此自我意识不能够通过它对对象的否定关系而扬弃对象;由于这种关系它毋宁又产生对象并且又产生欲塑.”『3.D.121 15、《欧洲社会历史观从古希腊到马克思》——何怀远着黑格尔的理论贡献在于他看到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与自由的发展的一致性。

他把自由看作人类的最终目的,认为自由的实现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是一致的。

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①所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概念,不仅是人对自然关系的自由,而且也包括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自由,并且深刻揭示了二者的关系,鲜明地指出人的自然解放是人的社会解放的前提。

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虽然没有被彻底排除在历史哲学之外,但黑格尔却没有看到人的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关系,所以,当他考察自由在世界历史上的进步时,只看到自由从一个人的自由到某些人的自由再到全体人的自由。

这不能不是黑格尔社会自由论上的严重缺陷。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体系博大精深,也荒诞繁芜,他用“精神”、。

理性”、“理念”的自在自为解释一切社会问题,这是不折不扣的、赤裸裸的客观唯心主义。

有趣的是,“他在给‘理念’以应有的估计以后,就赶快下降到具体的历史的基础上,寻找社会现象的真实原因,但已不是在理念的特性中,而是他当时所研究的社会现象本身中寻找了。

”②因而他能作出一些合理的论证和天才的猜测。

黑格尔的突出才能在于他具有宽宏深远的历史感,总是力图探讨社会的宏观结构、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根本动力,并着力说明社会的一般动力机制。

这些思想给后人以重大影响,在他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管是他的信徒还是他的反对者,只要想严肃地研究人类社会历史问题,几乎都未能跳越黑格尔社会历史哲学的门坎而径直无歧地进入社会历史观的理论殿堂。

马克思也是弄清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后才走出黑格尔社会历史哲学的迷宫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