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语典故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成语典故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成语典故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郑州市57中徐冉
编码: 研究类型: B文科
[摘要]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历史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结合七年级学生学情以及教学实践,探讨成语典故在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以期为历史课程教学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成语典故文化素养
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诸如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的发展,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按照2011年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教学通过普及历史常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更加注重历史教学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历史学科是一门起始学科,这一时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奠定学生历史学习的良好基础将对其整个初中学段的学习大有裨益。

在七年级的历史教材中,成语典故资源随处可见,巧用成语典故,可以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的同时,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历史教学激荡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虽然历史典故的掌握可以使历史学习事半功倍,但在笔者的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对历史典故的掌握情况并不容乐观,譬如成语典故概念模糊,对成语典故的出处内涵不清楚,认识也停留在表面肤浅的层次等。

因此,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多途径的运用成语典故,深化学生对成语典故的认识,成为历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以及切身的实践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成语典故的历史教学:
一、以成语典故导入课堂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环节虽然在一节课中只占用很少的时间,但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导入部分不仅是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更在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成语是中国文字的精华,“三美”非常明显。

[1]成语典故导入课堂教学,言简意赅,能直接表达本节课所讲内容。

例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时,由于该课蕴含丰富的成语素材,我便提前布置学生自主探究,查找相关的成语典故,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课询问学前生都查到了哪些历史典故,同学们都积极的给出了自己了解到的成语典故,如“一鸣惊人”、“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然后邀请几位学生同大家分享他所了解的成语典故,使所有学生都对本节课所讲内容有个简单的认知,再进行引导:“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很多成语典故,为什么说‘问鼎中原’,何为‘永结秦晋之好’,每一个成语典故背后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让我们通过成语典故,了解其波澜壮阔的历史面貌。

在快下课时,我们再来总结一下,看你课前是否有找漏的呢?”通过课前成语典故的分享,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树立主人翁意识,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以成语典故陶冶学生情操
教育工作,德育为先。

育人工作是一项长远而又复杂、琐碎的工作,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历史教育蕴含丰富的人文资源,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唯物史观,学会正确的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历史课堂中加入成语典故教学,可以加强对历史事件的感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如在讲《秦王扫六合》一课时,引入陈胜吴国“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成语典故,使学生感受农民起义的首创精神;讲到《三国鼎立》时,通过了解“三顾茅庐”的情形,使学生了解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讲到班超经营西域时,引入“投笔从戎”的成语典故,激发学生学习班超身上所表现的勇气与胆识,勇于承担历史重任的精神;通过讲述商纣王“酒林肉池”与刘邦“约法三章”的成语典故,让学生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用包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成语典故点缀历史课堂,有利于感染学生情绪,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以成语典故打造历史情境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的过程。

但历史知识由于年代久远、事件繁琐,常使学生感到枯燥、陌生。

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知历史、走入历史产生情感共鸣。

语言是最直接、最常用的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演绎历史本身,使学生感受历史长河中的千变万化,感受历史独有的魅力。

沿用至
今的成语典故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更应该在历史教学中加以运用,以增加历史课堂的人文气息,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

例如,在讲秦末农民战争的时候,引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成语典故,体现起义的农民砍掉树木当兵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形象的体现了起义群众虽装备落后,但豪气冲天,誓要将秦朝一举推翻的壮烈场面。

在讲淝水之战双方力量对比时,仅仅讲前秦拥军八十七万对东晋的八万士兵,就不如补充“投鞭断流”的成语显得形象具体,“投鞭断流”出自淝水之战前,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边所说的:“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充分说明了前秦的人马众多,兵力之足,也体现了苻坚本人的狂妄自大,在讲述这场战争以少胜多的特色时,可补充成语典故“草木皆兵”,两军对峙时,苻坚在城上看到晋军队伍齐整,士气高昂,顿感心虚,只觉得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面如土色,惊恐地回头对他弟弟说:“此亦劲敌也,可谓少乎。

”最终,晋军丢盔弃甲,尸横遍野,苻坚中箭而逃,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补充成语典故,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感同身受,记忆牢固,理解的也更为透彻。

四、以成语典故开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指导学生进行的,指导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教学活动。

相比常规历史课堂教学,更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实践性,是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我校积极开展历史第二课堂,运用多种形式讲述历史,分享历史智慧。

而成语典故更可以走入历史第二课堂,并以此展开多种学习活动如成语典故接龙、成语典故讲解大赛、成语典故历史剧表演等。

例如,我利用第二课堂展开了一次成语典故知识竞赛,竞赛之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成语辞典和相关的历史读物,从中收集与所学历史相关的成语典故。

在课上,明确竞赛规则,设置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等环节。

在必答题环节,展示成语典故,要求学生回答成语产生的历史时期及其中心人物,如图穷匕见应回答战国荆轲,退避三舍应回答春秋晋文公,指鹿为马应回答秦朝赵高等。

在抢答题环节,设置问题,学生抢答,如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出现许多诸侯国的国号,如秦晋之好、朝秦暮楚等,让学生再举出两个含有诸侯国国号的成语,比如见贤思齐、围魏救赵、完璧归赵等,此环节问题多样,还可设置补全成语、成语之最、成语连线等问题。

在风险题环节,通过观看学生表演或Flash短片,限时回答问题,如同学表演或Flash短片展示的成语典故是什么?成语中主人翁所处的朝代?说出与成语意思相近的成语并进行演示等。

竞赛结束后,统计各小组分数,评选冠军组和最佳得分选手,并进行颁发奖品。

利用成语典故丰富历史第二课堂,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课本知识的理解,扩充知识面,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历史学习主
动性。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是教师改造的被动的客体,他的发展只能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实现。

”[2]任何教学行为的出发点,都应该时学生本身的需求与对知识的渴望。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打造历史有效课堂也是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

成语典故植根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在七年级利用成语典故展开历史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促使其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是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有益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生财.谈在古文教学中用成语导入法授课及其效果[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1(3):69.
[2]冯建军.主体教育论:从主体性到主题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