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一)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二)政治根源
1.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人朝廷”,
(三)组织准备
1. 兴中会(1894,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 同盟会(1905,孙中山与黄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十六字纲领,《民报》)
(四)思想基础
1. 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邹容,《革命军》
★2. 民主革命纲领:孙中山,三民主义
(六)有利时机:保路运动(原因:“铁路国有”政策,实质将路权出卖给列强;侵吞民间资本。
)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第一枪)
2. 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为都督)
3. 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14省独立,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
4.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共和政体产生)
5. 南北议和
6. 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
7.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5日,原因:列强支持;袁世凯势力强大,耍弄手段;孙中山妥协退让)★8.《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3月11日)
(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体制。
(2)内容:主权在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和权利;责任内阁制。
(3)评价: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功绩:(1)政治:推翻……,结束……,建立……;
(2)反帝:打击……;
(3)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思想:传播……,推动……;
(5)社会:促使……,冲破……;
3.局限性:(1)没有……;;(2)没有……;;(3)缺乏……;;(4)没有……;;(5)没有……;。
4.历史结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