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及综合防控
当前生猪养殖中存在多病种频发、感染状态复杂、控制难度大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猪群中普遍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
猪群一旦感染此类疾病,其免疫系统便遭到破坏或受到抑制,使猪群对疾病的易感性增高,导致疾病的频发。
大多数免疫抑制性疾病常以亚临床感染的形式出现,很难在早期被发现,容易被人们忽视。
因此,免疫抑制性疾病重在预防、综合防控,才能达到标本兼治。
本文参考有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分析了免疫抑制性疾病对猪群造成的各种危害,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提高养殖户对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效果。
1 免疫抑制性疾病造成的危害
1.1 损伤免疫系统、降低免疫功能,增加疾病的易感性。
(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入侵机体后,侵染巨噬细胞,尤其是肺泡巨噬细胞,在细胞内增殖,使巨噬细胞破裂、溶解、崩溃,造成肺泡巨噬细胞数量减少,肺泡壁增厚,淋巴组织呈现衰竭状态,同时也降低了肺泡巨噬细胞对其他病原的免疫力,使其他细菌或病毒继发感染[1]。
(2)猪圆环病毒2型
猪圆环病毒2型病毒感染后,一方面使机体血液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2],另外该病毒还能引起淋巴细胞凋亡,抗原递呈细胞递呈抗原能力减弱,同时降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机能,使病猪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抗病力下降[3]。
(3)猪瘟
猪瘟病毒先在扁桃体内复制,然后转移到周围淋巴结,最终在脾脏、骨髓、内脏淋巴结和小肠淋巴结样组织中大量繁殖,破坏机体的白细胞和单核细胞,进而破坏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导致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入[4]。
(4)气喘病
支原体首先在猪的上呼吸道黏膜繁殖,损伤呼吸道黏膜的纤毛和上皮细胞,削弱和抑制纤毛系统清除异物和病原体的能力,进而波及下呼吸道,损伤肺泡黏膜,最终改变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及免疫调节的功能,抑制肺脏的免疫应答,造成免疫抑制,从而诱发细菌、病毒的感染。
(5)霉菌毒素
饲料发霉变质后可产生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猪体吸收后可溶解淋巴细胞,影响核酸的复制,降低免疫应答,使其抵抗力下降[3]。
1.2 造成多种疫苗的免疫失败
免疫抑制性疾病可以破坏机体的免疫细胞,引起免疫细胞的大量减少,使疫苗免疫后机体不能产生足量的抗体和细胞因子。
司兴奎等[5-7]通过试验相继发现,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机体对猪瘟、伪狂犬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口蹄疫等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造成这些疫苗的免疫失败。
1.3 加大防控成本,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生后,极易继发其他病种,给准确诊断带来很大困难。
养殖户在没有确诊的情况下,大量使用抗生素、抗病毒等药物盲目治疗,增加猪体负担和治疗成本。
特别是在育肥后期,大量使用药物而没有遵守休药期规定,猪肉中药物残留严重,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
2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营养水平
养猪场要建立科学养殖、健康养殖的意识,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保证饲料中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的均衡搭配,杜绝饲喂霉变饲料。
猪舍要保持清洁卫生,注意通风换气,合理布置养殖密度,定期开展消毒,为猪群提供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2.2 认真做好疫苗免疫接种
免疫抑制性疾病重在预防,特别是传染性疾病,要把疫苗接种作为重要的预防措施。
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强免病种外,养猪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加其他免疫病种,如猪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等病的免疫,各病种免疫时最好间隔7天以上,防止相互干扰。
同时应推行净化猪群猪气喘病,以减轻猪肺炎支原体对肺脏的侵害,从而提高猪群肺脏对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
2.3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
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制度,防止外来病原传入和交叉感染,也便于开展猪舍彻底消毒工作。
猪舍地面可用2%~5%的火碱溶液消毒,墙壁、天棚进行喷雾消毒,场舍空间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
过期疫苗和疫苗使用后的瓶子有可能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加速野毒变异进程,应采取消毒、焚烧、
深埋处理。
粪便、污水及病死动物要严格按照无害化处理规程处理。
2.4 减少猪群的应激因素
合理布置猪群饲养密度,人工控制猪舍温度、湿度,做好通风换气,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降低氨气、硫化氢等气体的浓度。
在转群、阉割、注射药物或疫苗、天气变化等应激因素发生前后,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复合维生素、葡萄糖等抗应激药物,以缓解应激造成的伤害,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2.5 定期对猪群进行疫病监测
对猪群开展疫病监测,可以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了解免疫抑制性疾病在猪场的感染状况,及时发现和消除疫病隐患,因此,规模化养猪场一定要建立疫病监测制度,一般而言,每季度对猪群进行1次免疫抗体监测,每半年进行一次病原体检查,重点监测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及猪流感等。
通过监测,检出隐性感染或处于潜伏期的病原携带猪只,及时淘汰,净化猪群。
经补免后免疫抗体水平仍不高的猪只要及时淘汰,以免出现免疫失败,导致疫病的发生。
2.6 使用免疫增强剂进行药物预防
除使用疫苗免疫外,还可以用增强猪只抵抗力的药物进行预防性给药。
常用的药物有猪用转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高免疫球蛋白、胸腺素、黄芪多糖、灵芝多糖、清开灵、柴胡、板蓝根等,这些药物有激活和增强细胞免疫系统、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万遂如在防控猪免疫抑制性疾病过程中,通过饲料中添加干扰素、转移因子、支原净、多西环素、黄芪多糖粉等混合,连喂7天;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葡萄糖粉、干扰素、黄芪多糖粉、溶菌酶等混合,连续饮用7天,可有效提高保育仔猪免疫力和抗病力,预防保育仔猪多种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对养猪业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影响该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在防控此类疾病上,我们既要重视特异性的预防措施,也要认真做好疫病监测、科学饲养管理,环境卫生消毒,合理添药物等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增强机体抵抗力的综合性防控措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户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费恩阁,李德昌,丁壮.动物疫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53-258.
[2] 杨汉春.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流行特点与控制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2010,(5):42-42.
[3] 万遂如.防控猪免疫抑制的主要技术措施[J].中国猪业,2009,(08):4-6.
[4] 王李辉,赵明军.猪免疫抑制性疾病致病机制研究进[J].猪业科学,2010,(4):80-82.
[5] 司兴奎,张济培,陈建红等.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对伪狂犬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0(01):61-64.
[6] 赵丹萍,陶彬,陈立功等.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对猪瘟弱毒疫苗接种猪免疫应答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2012,(4):580-587.
[7] 万遂如.免疫增强剂在猪病防控中的应用[J].养猪,2009,(5):65-67.
赵丽丽,女,学历:本科,职称:助理畜牧师,主要从事动物卫生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