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8古埃及古希腊绘画汇总

08古埃及古希腊绘画汇总

古埃及的壁画艺术——《名画百篇赏析》古埃及、古希腊一、教学设计思路本章节是《名画百篇赏析》教材下篇“西方名画赏析”——古埃及、古希腊篇。

学生在感受作品形式美的同时,领会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学生们会得到美的陶冶,提高其审美趣味,并能在审美过程中进行道德价值判断,进而丰富其内心世界和感情世界,净化其思想和灵魂。

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能掌握专门的职业技术,还能懂得美、欣赏美。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古埃及壁画的艺术欣赏,着重观察和分析作品的造型、色彩、线条等艺术语汇,使学生了解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以提问、学生模仿等方式引导学生交流、评析和欣赏作品,认识古埃及壁画艺术及其文化艺术价值,提高对壁画艺术的认识、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培养学生鉴赏、求知、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对古埃及壁画的赏析,认识古埃及壁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2.难点:体会古埃及壁画的风格特征及表现手法,形成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1. 教法(1)情景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

2.学法(1)自主体验法,(2)合作讨论法。

五、教具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PPT制作2.学具准备:教材、笔记本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视频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当文明的帷幕徐徐拉开,人们惊奇地发现,最初的艺术之花,不是开在西方的土地上,而是开在东方的土地上。

在埃及北部,尼罗河分出许多支流,每年七月,雨季来临,尼罗河泛滥。

十月底至十一月初,河水泛滥结束,在尼罗河两岸留下了异常肥沃的土壤,古老的埃及文明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提到埃及,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金字塔。

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思考为什么古埃及人如此注重金字塔的建设,金字塔有什么作用?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金字塔的作用就是保存法老制成木乃伊的尸体。

金字塔南北两边的通风孔据说就是灵魂自由出入的通口。

在陵墓外面的狮身人面像,面貌与死者形似,大约是指灵魂回归肉体时不要走错了路。

保存法老的尸体是为了等待3000年后的复活。

他们说,住宅只是暂时的旅馆,只有陵墓产生永久的住宅。

所以,埃及人注重陵墓也就是金字塔的建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进入艺术氛围。

1.壁画的产生,认识“正面律”同样,埃及的艺术品也像金字塔一样,是为了陵墓中的法老服务的。

法老死后,他的灵魂并没有死去,它在另外一个世界活着。

法老活着的时候需要什么,死后灵魂依然需要什么。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古埃及人通过什么方式把法老的所需带到陵墓中供灵魂使用呢?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板书:《埃及陵墓壁画》教师总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陵墓中把他所需要的东西,无论是仆人、食品、衣物,都画下来或者雕刻下来。

由此,古埃及的壁画艺术作品就这样创造出来了。

图1:《埃及陵墓壁画》教师展示《埃及陵墓壁画》,并讲解画面内容:这一幅《埃及陵墓壁画》表现了两个男子手持纸莎抄本、忘忧树和鸭子向陵墓主人敬献的情景。

学生欣赏,教师提问一:思考壁画上这两个男子的绘画形式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这幅画和我们平时见到的人物画有什么不同,你欣赏这样的画类吗?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侧脸正面肩——“正面律”教师总结:对于古埃及艺术的评价标准,不是好看不好看,不是美不美,不是感情是否充沛,而是法老的灵魂是否满意。

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壁画上这两个男子的头部为正侧面,眼睛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

那么,这种“侧脸正面肩”就是埃及艺术方程式中最为著名的“正面律”。

2.师生互动,加深对“正面律”的理解图2:学生示范请两名学生上来示范:一个正侧面站在讲台上,另一个正面面对大家。

学生对比壁画,教师解释:通过两位同学的站姿,我们可以很直观的发现壁画上人物的姿势就是将我们正侧面站的同学的脸,手臂及腰部以下的部位,同正面对着我们的同学的眼睛,上身组合在一起,这就是正面律。

有同学会疑问,假如脸是侧面的,那么眼睛也应当是侧面的。

可是壁画中的眼睛却是正面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由于侧面的眼睛是斜着眼睛去看主人,是对主人的不敬。

于是眼睛应当画正面的。

同样的原理,假如脸是侧面的,肩也是侧面的,那就只能够画一只手,另一只手被挡住了,如果主人需要服务,仆人只能用一只手服务,这是很不敬的,所以不管脸是侧面的,肩都应当是正面的,这就埃及艺术的所谓的正面律,它是埃及艺术不可变更的定律。

只有肩是正面的,才能够画出双手,以便为主人服务。

对于脚的表现最为奇特,埃及人认为,脚的内踝是最有特性的一面,画出来好像有两只左脚。

“正面律”集中体现了埃及人对庄严和稳定的热爱。

运用“正面律”的表现手法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处理,是为了使人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和完整,这也是埃及绘画追求完整性的体现。

3.壁画中的色彩图3:《埃及陵墓壁画》展示图片,学生欣赏,教师提出问题:这四幅壁画中的人物都有哪些颜色?着色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单线平涂,色彩单纯饱和,优美和谐教师总结:在古埃及绘画中,男子的皮肤多为赭红色,女子为浅褐色或淡黄色,头发和眼眉为蓝墨色或黑色,服装多为白色几多褶的装饰。

单线平涂,色彩单纯饱和,优美和谐的特点。

固定的色彩程式,是古埃及绘画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对比南阳汉画像石和古埃及壁画教师板书:南阳汉画像石和古埃及壁画的不同《圣经》中说: “创世纪初,世界上只有一种语言。

但是上帝惧于人类团结的力量,故意制造语言障碍,想使人类产生隔阂,不能相互理解和沟通。

不过让上帝没想到的是,除了语言,人类还找到了其他方式进行交流互通,那就是艺术。

艺术的语言是相通的”。

影响深远的古埃及壁画和中国绘画的源头——汉代画像石,虽然它们的空间距离相去甚远,但是作为一种记录历史的符号,两者从文化形式到艺术构成,都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古埃及壁画和南阳汉画像石作为特殊的艺术形式,都是沟通、表达愿望和幻想的媒介,成为研究中西艺术创作以及人类在不同社会环境下情感差异性的绝好史料。

1.风格的不同图4:《长袖舞》(河南南阳汉画像石)图5:《捕禽图》(第十九王朝)南阳汉画像:富有气势美南阳汉画像石古朴稚拙、单纯厚重,“禀三代钟鼎玉器雕刻之工,开两晋唐宋绘画之先河”。

南阳汉画像石因为石材质地的多样性、大方简约的构图在表现内容情节时,仅仅用粗轮廓的写意,抛弃任何细部的忠实刻画,姿态动作大胆夸张而不符常情、长短粗细不合比例、刀法平直有棱角、线条垂直而缺乏柔和,形成了古拙的艺术风貌。

这种古拙不但没有削弱其力量、运动和气势美,反而成为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气势和古拙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南阳汉画古拙、粗犷的风格是与其时代精神和汉人意识分不开的。

汉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整个社会弥漫着博大、雄健、开拓、进取的风尚。

生活于其中的汉人承秦之风,情绪明朗直露而较少含蓄,开通豁达而较少压抑。

这种时代精神必然化作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入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影响其艺术作品的风格。

古埃及壁画:具有稳定性纵观埃及社会漫长的历史,人们常常会被其显而易见的稳定性所震撼。

法老、贵族、中层阶级、下层阶级——这种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历经几千年都没有发生改变。

包括壁画在内的埃及艺术早在王朝时代初期已经形成其典范式样: 壮丽、宏伟、明确、稳定,且常常与现实主义倾向结合在一起。

从成长、繁荣到衰落,3000 年间历经31个王朝,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

造成这种单纯、凝重与稳定性有多种原因,原因之一与埃及封闭的地理位置有关。

埃及周围是海洋、沙漠和高原,仅东面的苏伊士与亚洲相连,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埃及文明处于与世界其他文明地区相隔绝的状态,导致其艺术发展的单纯性。

此外,由于僵化不变的宗教思想和专制政治对于人民的暴力控制、宫廷和宗教对艺术的束缚力量过于强大,艺术家的才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柏拉图曾说:“埃及的艺术一万年来都没有一丝改变。

”这正说明了埃及文明的保守与严谨。

教师板书:风格:富有气势美——具有稳定性2.特征的不同图6 :《聂政自屠》( 西汉) 图7:《沼泽捕鱼狩猎图》(局部) 南阳汉画像石: 主题鲜明南阳汉画像石的明显特征是一块石上只有一个主题,为了突出主题,工匠们对画面布局有比较合理的安排,或简或繁、或疏或密,都恰到好处,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情节气氛的渲染相结合,使表现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如河南省唐河县南关汉画像石墓出土的《聂政自屠》这幅历史故事画像,画面中除了武士腰佩的长剑这不可少的“道具”外,其余都是空手的人物,画面中没有任何点缀性的补白,构图疏朗明晰,人物神态及人与人之间的情节关系非常鲜明,给人一种清晰、简洁之感。

这表明汉代艺术家在构思时对每一幅画面的布局都是精心设计、主宾分明的。

古埃及壁画: 程式规则古埃及艺术不论是建筑、雕刻、绘画,还是工艺美术,都是为法老和贵族服务的,艺术的功能是加强人民对王权和严格等级制度的信服。

古埃及艺术的规则性在壁画上表现为:以不同视点选取同一场面和景物; 主要人物尺寸大、奴仆随从尺寸小;人物的头部、躯体是侧面的,眼睛和肩部是正面的,手必须画出所有手指,两只脚都是向内的。

这种双肩平展、两次90°转向、侧面与正面混合的造型法和散点透视法,已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格式。

壁画人物的服饰也要遵循一定规则:男性为系在腰间的上半部打褶的短围裙,女性是露出胸口的紧身长袍。

在色彩上古埃及艺术家一般会遵循男子皮肤设赭红色、女子设淡黄色、头发设蓝墨色、衣服设白色的习惯。

这些程式说明了古埃及人具有稳固的审美意识和严格的正统观念,反映了古埃及奴隶社会的封闭与保守以及强大的宗教势力对艺术发展的束缚。

教学板书:特征:主题鲜明——程式规则3.表现手法的不同图8:《舞乐百戏》( 东汉,南阳市赵寨砖瓦厂出土) 图9:《雷公图》图10:《群雁图》( 约公元前2570 年)图11:《花园》(埃及底比斯内巴蒙墓出土)南阳汉画像石:形态夸张多变,用雕阴线刻与以线造型南阳汉画像石中夸张变形、灵活多变的手法使艺术作品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比如在《舞乐百戏》画面中,把舞伎的腰肢刻画得韧如束丝,两只舞袖长如匹帛,以表现舞伎的体态绵柔、身轻如燕。

在刻画动物时,作者常有意把动物的身子拉长、挺直,使其更显凶猛有力、桀骜不驯,呈现出一种夸张与多变的风格。

汉代是善于思想和崇拜神明的时代,保留着神话和巫术的观念,这种社会形态使得汉画像石在形式特征和造型手法上侧重于以线描绘。

受当时工具材料制约的结果,画像石主要是在砖和青石上进行雕刻,雕刻工具材料的硬度和转速强度都是极其有限的。

这就限制了工匠的发挥,只能雕阴线刻,其造型也只能是以线为主。

如《雷公图》,画面上三只翼虎,脚、体、尾在飞腾中曳成一线,有风驰电掣之感,无一不在“线”的作用下昂扬激越、灵秀飞动。

线刻是汉画像有别于其他绘画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