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问题


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 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 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 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 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 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 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 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从“又快又好发展”调整为 “又好又快发展”; 把原来的“经济增长方式”改提为“经济发展方 式”,由强调发展的速度到注重发展的效益和增 长的质量,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 发展速度应当是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群众得到 实惠的速度;是资源消耗比较少、环境得到保护 的速度;是经济波动比较小、增长得以持续的速 度。我们既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 起大落;更要坚持好中求快,注重优化结构,努 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又好又快发展,是今后引领 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第二,强调发展的协调性。(科学发展观是 协调的发展观。) “协调发展”主要是指经济社会之间、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国内国外之间还有 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 进,实现良性互动。 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就是强调“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 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 济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好 “三农”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农 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新格局。 ——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 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 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 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 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答疑解惑
怎么来看待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之间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和以往提到的发展理念之间的 关系? 为什么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样的一个理念, 是针对我们现实当中的哪些问题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思想 之间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似乎是道德层面的问题,那么它跟科学发 展观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这种民本思想之间究 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党反复强调要统筹兼顾呢?
关于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该怎么来理解?
为什么要提出社会建设,它的意义究竟 在哪里?
科学发展观怎么样从理论转变成为一种 实践?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
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 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 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 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 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 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 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系统阐述了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 “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 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
依据“又快又好发展”要求,中国经济从 1990年至2005年平均增速9.7%,经济总 量从1990年的全球第11位上升到2005年 的第4位。近3年来,增长又始终保持着 两位数的经济速度。但也为多年来的“粗 放型”快速增长方式付出了代价。能源的 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好”字上做文章已 成为当务之急。
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问题
2009.3
2009年春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主要有5个要点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准确 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3、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农 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刻认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 要性和紧迫性。 4、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西藏民主改 革5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等重 要纪念活动为有利契机,结合校情,广泛开展主题 宣传教育活动。 5、加强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确引导,让大学生 充分认识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增强稳定压倒一切的 意识,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 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 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 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 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 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 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 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 切需要。
胡锦涛2006年11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征求对经 济工作意见建议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提出,要坚 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 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6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 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 求。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 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第一,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 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 本经验。
邓小平同志指出: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 自己的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 江泽民同志也指出: “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 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 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二,发展对于我国新世纪新 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 性意义。
第一部分: 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 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第二部分 观看一段视频,进一步理解和 把握科学发展观及其相关问题
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 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把握好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 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所说的以人为本的“人”, 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 在当代中国,指的是工人、农民、知识 分子中以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 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的“本”, 就是根本,就是 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 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人民共 享,也就是说坚持“以人为本”实质就是 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同党的 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 宗旨和党的执政理念的认识联系在一起 众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 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 节。 坚持“以人为本”,还要着眼于现实问题 的解决 。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在大力推进经济 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 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 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 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和人力资 源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 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 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 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处理好国 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 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 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于扩大内需,把扩大 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 努力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2月7日,温家宝在河南省禹州市 鸿畅镇东高村的麦田里,拿起塑 料水管为麦田浇水。
3、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就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简言之就是注重发展的科学性。
首先,强调发展的全面性。(科学发展观是 全面的发展观。)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面进步。
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无论任何情况下,加快发展的意识不能淡弱, 加快发展的热情不能降低,加快发展不能减弱, 加快发展的目标不能动摇 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 质量
又好又快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的
经济发展指导思想。 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中把质量和 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在注重质量和效益的 基础上求得发展的速度。 “快”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好” 是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多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以“快”为主,“快” 在“好”之前。
以人为本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矿难、豆奶中毒事件
三农问题、社会保障制度问 题、教育不公平问题 开发西部、振兴东北、发展中部、 山海协作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绿色GDP,
文化生产力
统筹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 和对外开放
海啸、禽流感、物种入侵、能源资 源(电荒)、循环经济
汇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考虑当前发展的 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 未来的发展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必须处理好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生态环 境保护的关系,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 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