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危机后中国反思-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论文

金融危机后中国反思-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论文

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反思: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
1009-4202(2012)03-000-01
摘要随着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不断推进,国际社会和主要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稳健,还必须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加强风险防范。

我国金融体系虽然受到危机的冲击较小,但经济金融体系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因此,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提升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保持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宏观审慎逆周期调控sifis风险监测预警
一、引言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形成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之后。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由于一些金融机构规模大、交易对手多、组织机构复杂、与其他机构和投资者的关联性强且不可替代性较高,因此当这些机构陷入困境时,不仅自身面临巨大的救助成本,也会影响
交易对手和市场信心,加剧市场恐慌,造成金融体系的整体不稳定。

金融稳定委员会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ifis”)定义为:由于规模、复杂度与系统相关度,其无序破产将对更广范围内金融体系与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干扰的金融机构[1]。

这些“太大而不能倒” [1]的金融机构一度成为金融危机后“道德风险”的争议焦点——由于相信没有任何一个政府会任其倒闭,这些金融机构往往有更多动机冒更高风险,造成了银行“挟持”整体经济的情形。

二、加快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
近年来,我国金融管理当局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人民银行在总结现有宏观审慎管理做法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政策工具。

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互为补充的体制、机制,发挥中央银行的主导作用[2]。

1.处理好宏观审慎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
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需要处理好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处理好促进金融体系稳定与影响金融体系效率之间的关系,坚持积极稳妥、边试边看的原则,起步阶段旨在建立基本制度和职责分工政策力度把握上力求稳妥。

二是处理好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宏观审慎管理关键是在客观准确判断宏观形势基础上进行适时的逆风向调控,本质上是宏观管理和金融稳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是要处理好宏观审慎管理与会计标准之间的关系,注意在符合会计标准前提下设计和实施政策工具。

四是既需要考虑标准统一和国际协调,避免监管套利,也需要根据各国国情确定工具和参数,增强政策调节的灵活性。

2.建立逆周期宏观调控机制
从国际情况看,建立逆周期宏观调控机制是以银行融资为主的
经济体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主要做法。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银行信贷在全社会融资中占比仍较高,信贷波动与经济周期变化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关系较大,因此,建立逆周期信贷调控机制是我国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3]。

下一阶段,应继续完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结合起来,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提升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

3.降低我国系统性金融机构风险的政策措施
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性更加密切,金融产品复杂程度大幅提高,大型金融机构的规模和实力日益增强,在
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其经营状况和风险隐患也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

为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当前应把握国际趋势,立足我国国情,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估方法以及降低风险的政策措施。

4.加强金融统计和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是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有赖于真实、及时、完整的金融数据和信息[4]。

应加快建立覆盖全面、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构建银行、证券、保险及境内外业务相互协调的统计体系,建立金融控股公司、表外实体、金融衍生产品统计制度,确保金融统计体系建设跟上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的步伐,同时积极推进金融统计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和统计信息透明度,避免
重复统计并强化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搭建跨部门工作交流与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具有前瞻性的风险预警体系。

三、结论
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框架,目标是防范系
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主要特征是建立更强有力的、体现逆周期性的政策体系。

危机后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把一些国际公认的政策工具加以归纳完善,初步形成了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并
逐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深刻领会其理念和实施标准,对于加快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the term “macroprudential”:origins and evolution. bis quarterly review,march 2010.
[2]维多利哑·萨博塔.宏观审慎政策的角色.金融发展研
究.2010(5).
[3]李文泓.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逆周期政策的探讨.金融
研究.2009(07).
[4]李健全.系统性风险新认识与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探索.金融
与经济.201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