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学习资料

大学语文学习资料

(2)要注意复习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借代、双关、反语等。 (3)要注意复习常见的艺术手法,如象征、侧面描写 ...

 (2)要注意复习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借代、双关、反语等。

(3)要注意复习常见的艺术手法,如象征、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烘托、衬托、详略等。需要提醒考生的是:现代文阅读题中,也有三分之一的内容不属于大纲基本篇目的范围。

第三板块: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鉴赏。 这是近两年新增的一种题型,复习时要注意古代诗歌的常见形式。比如:要分清什么是“绝句”、什么是“律诗”,“首联”“颔联”“尾联”各指哪几句。复习现代诗歌时要了解什么是“意象”,诗歌中有哪些表现手法。同时,要准确把握诗歌中典故的用意。

三、提高写作能力写作知识不容忽视。 复习写作知识时,要注意分两步走。 第一步:了解相关的写作知识,掌握文章的主题、题材、结构、表达方式、卷面的基本知识。主题是文章的思想观点,要求正确、深刻、鲜明、集中。题材是用于写文章的材料,要求真实、典型、新颖。结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包括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文章的结构要求内容完整、层次清晰、内部关系严谨。表达方式是作者使用的表达手法,包括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不同的文体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表达方式。记叙文以叙述为主,可以夹叙夹议。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在以事实做论据时要减少详细叙述的语言,不要使用描写手法。以叙述为主的文章,要注意叙述简明,注意叙述与议论相结合,不要出现叙述、议论两张皮的现象。卷面是给人的第一印象,要求考生写作文时字迹工整、标点符号使用准确并书写规范。应试作文应尽量做到一气呵成,不修改不涂抹,如果必须修改,一定要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

第二步:考生在复习阶段一定要练笔。一般情况下,考生离开学校的时间较长,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掌握的知识也较丰富,但对大多数考生而言,要轻轻松松地写出一篇应试作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在考试中拿到理想的作文分数,在考前应模拟考试情景,完整地写几篇作文。模拟写作一定要计时,时间为50分钟左右。考生可利用模拟试题中的作文题,有意识地从语言、结构、主题、卷面等方面进行实战演练,使手中的笔流畅起来。

四、注意考试技巧应试时,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充满信心。 遇到不会做的题不要惊慌,只要把平时复习到的知识发挥出来就行了。不要因为不会做的考题浪费太多的时间,可以采取有舍有取的策略,要知道不会做的题舍去不足惜,会做的题没有答好才遗憾。其次要注意合理安排答题时间。至于先写作文还是后写作文,这无关紧要,只要时间安排得合理就行。先写作文的考生,写作时间不要拉得过长,一般应控制在50分钟左右;而后写作文的考生要注意留出足够的时间。在考试结束后分析试卷时,编者经常看到有的考生因为时间不够而没能完成作文,让人深感惋惜。作文是试卷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题,可以说它直接关系到大学语文考试的成败,考生要注意切勿因时间不够而丢掉应得的分。所以考生进考场之前,一定要进行几次模拟演练,并控制好写作时间,考试时才能合理安排答题时间,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最后,祝愿考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绩,到达理想的“彼岸”。高自考《大学语文》如何复习 上半年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又将开考了,现在想谈一谈公共课之一的《大学语文》如何复习。

《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化基础课。文化基础课仿佛很“散漫”,容易满足于一知半解、星星点点。特别是成年人,急于掌握专业,无心留恋于文化基础。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大学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很多内容需要认真学习,历史、时代、作家、作品等等,都需要尽可能多多记住,以便于在头脑中绘制一张丰富多彩的文化地图,它不是靠一知半解的。

学习“中国文学史概述” 记住“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 为了大致了解中国的文学史,大致了解五十几位作家在历史上的地位,《大学语文》教材在《附录》中撰写了“中国文学史概述”,编制了“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这两篇虽然是《附录》,但还是要学习的(虽然不一定要做笔记)。“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中国文学史概述”不仅有助于直接深入了解其中编入《大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家和作品,对提高考试成绩,提高一般文化素质也是有帮助的。

记住入选作家的生平经历等情况 《大学语文》共收57位作家,65篇作品。其中57位作家都有300字到500字的简要介绍,介绍作家的生平事迹、思想倾向、风格流派、艺术特点、历史地位、作品文集等。它们都是了解作家的必要资料,也是分析作品的参考资料。对于这些资料,考试题中常有,应该强迫自己记住。记住的方法可以用红笔在介绍中划线,也可以花费一点时间做更简要的笔记,要把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主要方面,如业绩、贡献、思想倾向、艺术风格流派、影响等记住。

努力学习古代汉语知识 《大学语文》教材共收古文作品(包括诗词、曲赋、小说)43篇,约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二。这43篇的字、词、句的注释比较详细,是为了适应自学考生的实际水平和便于“无师自通”而特意编辑的。对这些注释,可以根据自己的陌生程度和试题常见,为阅读常用的字词句进行笔录,便于重点复习。此外还有两个材料值得注意,一个是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中有关虚词的比较用法,一个是教材后边《附录》中“中国古代汉语语法常识”。这两个材料收词不多,而且举例一般出自《大学语文》,有助于复习。前者可以集中摘录下来,后者不妨用书而不必摘录。

强记名言名句背熟10篇重点诗歌 《大学语文》65篇,几乎篇篇都有名言名句。名言是文章中的一段话,往往语意畅达,说理透彻,言简意赅。名言、名句、名段,考生应该记住,或应该记住大意。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10篇诗歌,最好抄成卡片,随时随地复习。

认真阅读作品培养理解分析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目的,主要是下面三个方面:一是重在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二是重在理解作品和分析作品,学习前人优秀思想道德传统和表达技巧;再者是在前述两者的基础上练习写作,提高表达和应用能力。

另外,还要培养对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一是通过阅读作品来进行;其次是结合作者的思想倾向来进行;再次是联系时代历史背景来进行,等等。这些方法可以综合起来运用。

研究考试大纲和历届试题 提高应查能力 为了《大学语文》的自学和考试,还要仔细研究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和揣摸历届的试题。考试大纲概括地叙述了自学考试的方向,具体地例举了课程的自学考试内容,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以及考试内容、考试范围、考试标准等等,都有明确规定,是自学《大学语文》课程的依据。它十年如一日,保持稳定,应该经常放在案前以备随时参考。历届《大学语文》试题是根据考试大纲编制的,形态上也维持不变。考生通过对历届试题的研究,可以揣摸考试的标准、熟悉考试的题型、了解考试的范围、研究考试的内容、掌握答题方式。

根据近几年的试题,大致有如下题型:一、单项选择题。它的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作家作品知识、课文分析和文体知识。二、多项选择题。它的内容由四部分组成:作家作品知识、课文分析、文体知识和语言知识。三、填空题。它的内容大致由四部分组成:作家作品知识、课文分析、文体知识和要求背诵的诗词。四、词语解释题。主要是古代文词语,也有近代文词语。五、古文翻译题。六、简答题,一般是考察课文分析。七、简析题,一般也是课文分析,主要是精读课文。八、作文。

了解这些试题,我们就可以掌握学习和考试的主动权。

大学语文(专)系列辅导复习方法解析

一、树立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 近一二年来,大学语文(专科)考试的及格率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有的考季及格率甚至不足20%。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考生方面说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基础较差。自学考试因为不受入门条件的限制,考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只有初中甚至小学文化水平。对于这部分基础较差的考生,要达到大专语文水平,自然非常困难。所以要比其它人吃更多的苦,下更大的功夫。否则,难以弥补自身的差距。 2.自视过高。有些考生,特别那些参加过高考、高考语文成绩还相当好的考生,以为自己的语文基础不错,凭自己的功底和能力,区区大学语文,完全不在话下,思想麻痹轻敌,没有充分备考、复习,甚至连教材都不认真看,结果是—败涂地。 3.“走捷径”的取巧心理。有的考生不是立足于踏踏实实学习每一篇课文应掌握的知识要点,而是想通过“走捷径”的办法,听听所谓的“串讲”,做一两套篇子,押几个大题,课文都没有读过,甚至连教材都还没有翻过,就想轻而易举地通过考试,这是极大的误区。 4.不了解考试的方式、题型。有的考生以为自考与高考的方式一样,与教材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对教材不重视,甚至根本不看考试大纲,不看教材:有的考生不清楚题型和题路,不知道大学语文怎么考,复习没有针对性,知识点把握不住,往往事倍功半。 5.复习不深入、不全面、不到位。有些考生复习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没有深入课文内部,只抓到了一些面上的东西,很多应该掌握的东西遗漏掉了。有些考生虽然较认真系统地对教材进行了学习,但是,消化不透,掌握得不熟,很多问题含含糊糊,模棱两可。所以在回答问题时要么张冠李戴,要么答不到点上,功夫下得还不够到位。 以上问题告诉我们,学习大学语文,必须有正确的态度,要认真、系统、深入、全面地掌握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也许有些考生要问,如果这样学习才能通过的话,那自考大学语文岂不是太难了吗?但是,如果你连教材都可以不看就轻而易举过关的话,那自考的文凭还值钱吗?自考文凭之所以得到社会普遍承认,甚至得到很多发达国家的承认,与它的考试制度与难度是密切相关的。 二、了解熟悉考试的内容和题型。 1.考试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