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
近现 代的 应县 木塔 级内 景
中国营造学社 应县木塔立面图&剖面图
匠师们用石料砌成巨厚的塔基,仅深入地下部分就达2米,总厚度更是超过6.4米, 相当于3~4个人的身高。 塔基的地上部分,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八边形、下层为正方形,对应“天圆地方” ,四面再各伸出月台形成一个稳定的大十字结构。 紧接着,32根木柱分为三圈,被放置在柱础之上,形成一张八角形的柱网.
摘自 张十庆 《中日大木作比较》
应县木塔细部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VS永宁寺塔
永宁寺塔为北魏洛阳城的皇家寺院永宁寺中的塔。它是一座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 是专供皇帝﹑太后礼佛的场所。 寺建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为灵太后胡氏所建﹐永熙三年(534)被大火焚毁 。永宁寺遗址中央﹐迄今尚存塔基遗迹﹐为高大的土台﹐当地俗称木宁寺或木塔寺 ﹐清代误定为陵冢﹐树“汉质帝静陵”碑﹐至今碑石犹存。遗址于1963年由中国科学 院考古研究所勘察﹐1979~1981年发掘。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鞑靼小王子 犯阳和(山西阳高),掠应州。明总兵 王勋迎战,被困于应州。明武宗率师援 应。十月,两军在应州血战六天,小王 子败退。这次决战,给鞑靼一定的打击 ,从此,边境安宁了几年。第二年七月 ,为了庆祝应州之捷,明武宗二次来应 州,登塔宴赏功臣,书写了“天下奇观”四 字赞美木塔。
网友摄 应县木塔内部结构 1、最激进的方案被称为“落架大修”,即将木塔构件全部拆卸下来,维修更换后重新 组装。 2、最保守的方案被称为“木塔全支撑”,即在木塔内外竖立起全新的钢结构框架,帮 助木塔衰弱的肌体支撑起载荷,如同安装了假肢。 3、折衷的方案被称为“上部抬升”,即将不需要维修的三层以上部分整体抬升,将受 损最严重的第一层、第二层拆卸下来落架大修。
杨鸿勋先生复原的永宁寺塔
永宁寺塔为北魏 永宁寺佛塔,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在北魏国都洛阳城 内,现已不存,遗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 310国道与陇海铁路交叉口处。据 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追述,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里外都可看见 。据其他记载,塔高四十九丈或四十余丈,合今136.71米左右,加上塔刹通 高约为147米,是古代最伟大的佛塔。 基础由夯土筑成,约百米见方, 上有包砌青石的台基,长宽均38.2米,高2.2 米,周边原有石栏杆,四面中部各有一斜坡道。
1993年,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矿部 华北石油局第九普查大队等十几个科研部门, 对木塔塔院及周围地质状况进行详尽勘察。
2012年11月,释迦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 名录。 2013年9月29日,国家文物局组织吴良镛 、谢辰生、葛修润、江欢成等31位相关领域的 院士和著名专家学者,原则同意《释迦塔严重 倾斜部位及严重残损构件加固方案》。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大同释迦塔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 ,俗称应县木塔。
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 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 构塔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 奇塔”。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 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 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应县木塔旧照
它采用全木结构搭建,不用一颗铁钉;3000吨木制构件,互相咬合构成塔 身; 1500人可以同时登上木塔,第一层的每根木柱平均负重高达110吨,而且这 一负重自公元1056年木塔建成,已持续近千年。
转自 星球研究所
1926年,冯玉祥军队向山西发展,遭盘踞于此 的阎锡山的死命抗拒,冯阎大战在山西爆发。 此次战争,木塔共中弹二百余发,大受创伤。 1948年解放应县时,守城的国民党军队以木塔 为制高点设立了机枪阵地,木塔被12发炮弹击 中。 1961年释迦塔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74年,在整修塔内塑像时发现了一批辽代刻 经、写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
现存永宁寺塔塔基(2010年10月拍摄)
柱与柱之间再通过“枋”“梁”横 向互连,从建筑正上方俯视,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筒体”,大 大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柱网外围还砌以2米 厚的土墙,土墙将木柱紧紧包 裹,使之更加坚固。
转自 星球研究所
应县木塔共使用斗栱54种、480朵 ,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之最,堪称“ 斗栱博物馆”。当大风、地震来临 时,斗栱就像一个可松可紧的弹 簧,可以吸收动能,保护主体结 构不受侵害。
应县木塔VS日本法隆寺五重塔 中日大木作比较
陈明达 《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185页,因为辽代建筑上存在着如此的侧脚特点, 并且设计尺度是以柱头间广为标准的,故根据柱脚间广实测值所推定的营造尺当微 大于实际营造尺。 现存唐,宋,辽建筑以及以唐代建筑为基础的奈良时代建筑上,并未发现平面尺度 构成与斗拱尺度之间存在什么特殊关系,但是就其表现得整数尺开间制这一性质, 《营造法式》制度中有明显反映。
整座塔中,释迦牟尼佛最为重要,木 塔因此得名释迦塔。
应县木塔创造了一个建筑奇迹,却没能 保佑第一后族的长盛不衰。木塔建成后 的第19年,公元1075年,第一后族的成 员们陷入内斗,精通诗词的皇后萧观音 被诬陷写作淫词《十香词》因而被赐死 。
转自 星球研究所
今天的应县木塔虽然仍旧保持着良好的外观,但毕竟年代久远,风雨侵蚀、木材老 化、人为损坏,各层出现不同程度的倾斜,一些木构件的弯曲开裂,更是触目惊心。
从下向上仰望,一朵朵斗栱宛如 一簇簇盛开的莲花,在塔身上熠 熠生辉,古人称之为——“百尺莲 开”。
转自 星球研究所
第一层之上,是一种由支撑木构成 的环状结构.
该结构被屋檐遮挡,从外部无法看 出,形成暗层.
暗层之上再铺设梁、柱、枋以及斗 栱是为明层,暗层明层结合,这便 是应县木塔的第二层。
之后各层亦按此方式复制叠加,最 终形成了五明四暗的塔身。
释迦塔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成, 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 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以作家 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料 敌之用。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率军 出师宣化,给予南侵的鞑靼、瓦剌部以 有力回击。回京途中,驻跸应州。挥笔 书写了“峻极神工”四字。此匾于万历四十 一年(1613年)五月重装。
四个暗层的作用也就此显现,它们 有如四道金箍,可以有效约束塔身 ,防止位移变形。
转自 星球研究所
应县木塔塔顶VS日本法隆寺五重塔塔顶
各种宗教法器,从下至上依次排列,中间由铁刹串联,每当电闪雷鸣时,铁刹充当 起避雷针,四周八条铁链成了引雷的引下线,庇佑木塔安然度过轰雷掣电。
转自 星球研究所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塔顶
——【东汉】班固《西都赋》
廊庑翼翼——【後汉】李尤德《阳殿赋 》 飞檐翼以轩翥,反宇献以高骧
——【魏】何晏《景福殿赋》
飞栋列以山峙——【魏】卞兰《许昌宫赋 》 似鹏翼之中垂 ——【北齐】邢子才《新宫赋》
分别代表显宗和密宗的26尊佛像被安 放于塔内,从第一层高约10米的释迦 牟尼佛到第五层的毗卢遮那佛,礼佛 者从一层的显宗逐层拜到五层的密宗 ,完成显密圆通。
天竺寺院——印度桑契大塔(Sanchi,BC273~BC232)
只有从顶部收束的塔刹上,你才能看到印度佛塔原来的身影, 但那已经是非常非常模糊了。
爱奥尼克柱式与瓜楞柱
作庙翼翼——《诗·大雅·绵》 如翚斯飞——《诗·小雅·斯干》 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宇卑则吐水疾而
霤远——《周礼·冬官·轮人》 上汉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
转自 星球研究所
转自 星球研究所
为什么建? 1000年前的中国,宋辽对峙、兵连祸结,应县由辽国控制,时名应州,距离 战事不断的两国边境只有20千米。 宋辽战战和和,边境一带民生凋敝,作为古代的超级工程,木塔基本不可能 由民间募资而成,而极有可能与一个显赫的家族有关,即辽国萧姓后族四房 之一的 拔里氏国舅少父房。木塔兴建前后,该房陆续出了三位皇后、三位封王,权 势如日中天,堪称“辽国第一后族”。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并不高大,帝王的居所多数仅为10 米-20米高,一般的民宅更是不过数米。但是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佛宫寺释迦 塔(俗称应县木塔)是个例外,它始建于距今约1000年的辽代,高达65.84米, 相当于一幢20多层的现代高楼,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古建。 中国史籍曾记载过高度超过百米的木塔,可惜早已荡然无存、难以考证;2017年 以来奥地利、挪威等地才开始建造更高的木结构建筑,用现代技术打破了应县木 塔的纪录;下图为应县木塔与现代建筑高度对比,
应县木塔内部绘制的供 养人像,据学者张畅耕 推测,上方三人分别为 圣宗钦哀皇后萧耨斤、 兴宗仁懿皇后萧挞里、 道宗宣懿皇后萧观音, 下方三人为家族中三位 男性封王
应县木塔内部人像
这支后族出自应州,在家乡修建高塔,不仅可以彰显“一门三后、一家三王” 的荣耀,为家族祈求福报,还可以眺望边境动向发挥军事价值。 于是,公元11世纪中叶,木塔正式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