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县木塔之名的历史演变

应县木塔之名的历史演变

应县木塔之名的历史演变
蔡升元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简称应县木塔)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奇塔。

而这座奇塔之名的历史演变更让我们对木塔十分敬重,对它的历史文化也有了深刻的意识。

(一)
应县木塔北魏时称“应州崇虚寺木塔”。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至太和十五年(491),这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平城(今山西大同)人口急剧上升,居舍建到了静轮宫的四周,人神混杂,无法清净神道,于是孝文帝就于太和十五年(491)将静轮宫移到了“桑干之阴”的应州,改名“崇虚寺”。

《魏书》有证:“八月戊戌,移道坛于桑干之阴,改曰崇虚寺。

”(《魏书·高祖纪》168页)《资治通鉴二》第137卷767页也有同样的记载。

(二)
应县木塔唐代称“应州宝宫寺木塔”。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十分崇道,为了提高其地位,便把皇家敕建的道观升格为“宫”。

这样一来,“崇虚寺”这个北魏孝文帝敕建的道观就更名为“宝宫寺”了。

也有人讲,因崇虚寺内藏珍宝而改名。

《山西通志》记载:“兴光元年秋,敕有司马为太祖以下五帝铸释迦像,各长一丈六尺,用赤金二万五千斤。

”(《山西通志》第57卷4129页)
宋雍熙三年(986),著名画师冯清云游应州,写下了《登应州宝
宫寺木塔》之诗篇,这就告诉我们“崇虚寺”已改成了“宝宫寺”。

(三)
应县木塔五代时称“应州兴王寺木塔”。

明《应州志》载:“天王词,在古旧城帅府东北隅。

唐魏公李靖创建。

相传晋王李克用母,尝祷于祠,见壁裂,金甲神人跃出。

后生克用。

”(《应州志·营建志》第2卷49页)《大明一统志》云:“天王祠,在应州城内,旧为天王村,晋王李克用母祷此祠,有金甲神人跃出,果生克用。

”天王祠即李靖的家庙,也有人叫“天王寺”,为纪念李克用出世,后改名为“兴王寺”。

“考异《地理志》云,兴王寺有白衣观音像,军还,入幽州,幸大悲阁,指此像曰‘我梦神人令送石郎为中国帝,即此。

’因移木叶山,建庙告赛,尊为家神。

纪未载。

”(《辽史纪事本末》第10卷249页)据《辽史》记载:太宗天显十一年(936)冬十月甲子,封敬瑭为晋王,幸其府。

十一月丁酉,册敬瑭为大晋皇帝。

十二月庚寅,发太原。

戊戌,次雁门,以沙太保所部兵分隶诸将。

庚戌,幸应州。

由上可见,大悲阁隶属兴王寺。

而历史上人们曾把“应州”讹称“幽州”,宋辽大战中的幽州,也是根据民间传说演变而来的。

实际上辽太宗“军还”时所幸的正是应州,并非“幽州”。

“《元一统志》云,大悲阁在旧城之中,建自有唐,自辽开泰中重修,圣宗遇雨,飞驾来临,改寺圣恩,而阁隶也,金皇统九年重葺,元至元壬午春复修,中奉大夫领道教事安藏撰记,二十四年四月立
石。

”(《辽史纪事本末》第10卷249页)《辽史》37卷2446页也有同样的记录。

《元纳新经台集》云,“大悲阁榜,唐虞世南所书。

”(《辽史纪事本末》第10卷249页)可见,大悲阁“建自有唐”可信。

《大元大一统志》中有“圣恩寺即大悲阁,后有方甃八角塔。

”《辽史纪事本末》于“大悲阁”后又注有:“宋荦《筠廊偶笔》云,应州木塔甚奇。

”这就告诉人们,大悲阁里有应县木塔。

《辽史》载:“圣宗开泰五年(1016)四月,猎于浑河之西。

”(《辽史》第68卷1058页)浑河之西,不就是应州之地域吗?这与“圣宗遇雨,飞驾来临”又不十分吻合吗?更何况《雁北志集注》作者、应县木塔历史研究学者徐德富老前辈“文革”前曾在应县九家店亲眼目睹了“大悲阁”这块牌匾。

(四)
应县木塔辽宋时称“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明《应州志》载:“佛宫寺,初名宝宫寺,在州治西。

辽清宁二年,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

塔曰‘释迦’,道宗皇帝赐额。

元延祐二年,避御讳敕改‘宝宫’为‘佛宫’。

”(《应州志·营建志》第2卷56——57页)史料告诉我们,辽清宁二年应县木塔始建是不可能的,只能是重新修建而已。

从此,一个道教之塔被佛教全部代替,这也是宋崇道,辽崇佛,政治与宗教的有机结合,一个全新的佛塔留给了后人,这就是我们现存的“佛宫寺释迦塔”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