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DF] 离散数学基础:数理逻辑

[PDF] 离散数学基础:数理逻辑


对于广义关系R, 若它满足对任意的三个元素x, y, z , 若 x, y ∈R且 x, z ∈R, 则y = z , 则称R为 广义函数(general function)。 不过我们通常考虑从A到B 的 (全) 函数(total function)f : A→B , 它满 足: (i) f ⊆ A×B ; (ii) 对任意元素x, 若x∈A, 则存在y ∈B 使得 x, y ∈f ; (iii) 对任意三个元素x, y, z , 若 x, y ∈f 且 x, z ∈f , 则y = z 。 函 数是 现 代 数 学 的 核 心 概 念,函 数f : A→B 给 出A到B 的 一 种 特 殊 的对 应,这 种 特 殊 性 体 现 在:(i) 存在性:即对任意x∈A,都存在y ∈B 使得 x, y ∈f ;(ii) 惟一性:即对任意x∈A,仅存在惟一 的y ∈B 使得 x, y ∈f 。只所以这两个性质特别重要, 因为这是数学家一直追求的内容。大家知道, 古 代数学(到十五、六世纪)为止,数学(特别是代数学)的核心是求解方程,而求解方程追求的正是 方程要有解(存在性) ,而且要有惟一的解(惟一性) 。因此存在且惟一永远是数学家所追求的目标, 而函数这种对应则体现了这个目标。 我们可以将存在且惟一合称为函数性 (functionality),很多时候,我们在对集合(信息、对象、 系统)进行变换(处理)的时候都希望有这种函数性,例如,我们常见的运算,数的加、减、乘、除,
参考文献
i
ii
目录
第一章
预备知识
我们在这一章讨论一些学习离散数学的预备知识,主要是与集合、关系及函数有关的一些基本 概念,并在讨论数学归纳法的基础上稍微深入一点讨论归纳原理,因为归纳原理在离散数学课程具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1
1.1.1 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 关系与函数
集合(set)是数学的最基本概念之一, 不能用更简单的概念定义, 只能给出它的描述。 我们说, 一 些对象的整体称为一个集合, 该整体的每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element)。 通常用大写字母A, B, C 等表示集合, 用小写字母a, b, c等表示集合的元素。 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基 本关系是属于关系,或成员关系(membership),通常用a∈A表示a是集合A的元素(成员) ,或说a属 / A。集合的一个基本特点是,集合中的元素 于(belong to)集合A。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记为a ∈ 是无序且不重复的。 给出一个集合有两种方法: 1. 元素枚举法: 即通过列出其所有元素的方法来确定该集合, 例如: A = {0, 1, 2, 3, 4, 5, 6, 7, 8, 9} B = {a, b, · · · , z } 这种方法适合给出元素数目较少的集合。由于离散数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在举例的时候,通常会使 用元素枚举法来给出一些集合, 这符合离散结构化的特点。 2. 性质概括法: 使用某个性质来概括集合中的元素从而确定该集合, 例如: A = {n | n 是小于10的自然数} C = {n | n 是质数} 这 使 用 性 质 概 括 法 确 定 集 合 的 一 般 形 式是:A = {x | P (x)},这 里P (x)表 示 一 个 于x有 关 的 性 质 陈 述(或 更 准 确 地 说,一 个 以x为 变 量 的 谓 词) 。注 意,这 种 表 示 形 式 的 含 义 是x∈A当 且 仅 当x满 足 性 质P 。 实际上,元素枚举法对应的集合论依据是外延原则:一个集合由且仅由它的元素确定,即给出 一个集合就给出了该集合的所有元素,反之,若给出了一个集合的所有元素也就给出了这个集合。 将外延原则应用到无穷集合,实际上蕴含了所谓的“实无穷”的观点,即无穷集合可以当作一个整 1
2
第一章 预备知识
体进行研究, 例如我们在给出自然数集合N时, 我们想到的就是所有自然数构成的全体, 我们可以对 自然数这个整体进行研究。与之相对应的是“潜无穷”的观点,即认为无穷集合作为一个整体是不 存在的,为研究无穷集合的性质,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构造的方法,逐步构造其元素,以从有穷达到 无穷。例如,对于自然数,数学归纳法就是一种从有穷达到无穷的方法。 “潜无穷”观点导致直觉主 义的产生, 导致对可构造性的研究, 对于计算机的产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性 质 概 括 法 则 对 应 朴 素 集 合 论另 一 原则:抽 象 原则,即,对 于 任 意一 个 性 质P ,都 存 在 一 个 集 合A,使 得A的 每 个 元 素 都 具 有 性 质P ,且A包 含 了 所 有 具 有 性 质P 的 元 素。此 原则 不 能 滥 用,因 为 不 是 所 有 性 质 都 能 得到 一 个 符 合 逻 辑 的 集 合,例 如, “所 有 不 以 自 身 为 元 素 的 集 合(? )R = {x | x ∈ / x}” , “所有集合构成的集合(?)U = {X | X 是集合}”等都实际上不是合乎逻辑的 集合, 前者是罗素悖论, 有R∈R当且仅当R ∈ / R, 后者根据康托尔证明的不存在最大基数 (因为一个 集合的幂集的基数总是大于该集合的基数! ) ,因此也不存在由所有集合构成的集合(否则该集合就 是具有最大基数的集合! ) 。 在公理集合论中,使用子集分离原则代替抽象原则。子集分离原则说,若已经存在一个集合U , 再给出一个性质P ,那么U 中所有满足性质P 的元素可得到一个集合。在实际应用时,当然在绝大多 数情况无需为这些数学基础所困扰,有时为避免悖论等种种问题,假设存在一个全集(universal)U , 即我们所研究的所有元素都属于U , 那么使用抽象原则实际上是使用子集分离原则。 元素枚举法和性质概括法代表了我们考察集合(对象、系统)的两种观点,前者从集合(对象、 系统)内部考察集合(对象、 系统)的性质, 而且从集合(对象、 系统)与外部(其他集合、 对象 、 系 统)的关系的角度考察集合的性质。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方法是计算机科学乃至任意学科的两种 基本的思维方法,例如,面向对象技术可以说是要从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考察对象,抽象数据类 型从数据与数据之间的操作性质考察数据的性质等等。我们在后面学习集合论时也要注意运用这两 种思维方法。 外延原则确定了判断两个集合是否相等的基本标准,即A = B 当且仅当对任意元素x,x∈A当 如果对任意元素x, 若x∈A则x∈B 则我们称A是B 的子集(subset), 记为A⊆B 。 显然A = 且仅当x∈B 。 B 当且仅当A⊆B 且B ⊆A。若A⊆B 且A = B , 则称A为B 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记为A ⊂ B 。 约定存在一个空集(empty set),记为∅,即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且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对 任意集合A, A的所有子集也构成了一个集合, 称为A的幂集(power set), 记为℘(A), 即: ℘(A) = {x | x⊆A} 因此, 我们总有∅∈℘(A)以及A∈℘(A), 这说明集合的元素本身也可能是集合。 实际上, 从集合论的角 度看, 它所研究的任何对象都是集合。 集合的基本运算是并(union)和交(intersection),对于两个集合A和B ,它们的并记为A ∪ B ,交 记为A ∩ B , 分别定义如下: A ∪ B = {x |x∈A 或者 x∈B } A ∩ B = {x |x∈A 而且 x∈B }
i 1 1 1 2 3 4 7 7 9
归纳定义和归纳证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综合练习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章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证明 我们只需证明当 a, b = c, d 时有a = c且b = d。 首先根据有序对的定义,a, b = c, d 表 示{{a}, {a, b}} = {{c}, {c, d}},从而根据集合相等的含义有{a}∈{{c}, {c, d}},若{a} = {c, d}则意 味着c = d = a, 否则若{a} = {c}, 则也有a = c。总之, 不管怎样都有a = c。 另一方面,我们也有{a, b} = {c, d} = {a, d},这时,若b = a,则根据集合元素是不重复的,就 有{a, b} = {a} = {a, d}这意味着d = a = b, 否则若b = a, 则同样有b = d。 实际上, 我们也无需关系上述引理的证明, 而只需要知道两点:一是有序对是通过集合定义的, 即有序对也是一个集合;二是有序对的基本性质是 a, b = c, d 当且仅当a = c且b = d。有序对的定 义可推广到n元组(tuple) a0 , a1 , · · · , an−1 , 不过我们暂时无需关心n元组。 两个集合A和B 的笛卡尔积(Cartesian product)A×B 定义为:A×B = { a, b | a∈A 且 b∈B }。笛 卡尔积也可推广到n个集合A0 , A1 , · · · , An−1 的笛卡尔积A0×A1×· · ·×An−1 。但同样我们也暂时不定 义n个集合的笛卡尔积。 若集合R的所有元素都是有序对,则称R为广义关系(general relation)。但通常我们给定两个集 关系(relation)。 若R ⊆ A × A, 则称R为A上的 (二元) 合A和B , 称A × B 的子集R是A与B 之间的 (二元) 关系。关系R的定义域(domain)dom(R)定义为:dom(R) = {x | 存在y 使得 x, y ∈R},而关系R的值 域(range)ran(R)定义为: ran(R) = {y | 存在x使得 x, y ∈R}。显然广义关系R是dom(R)×ran(R)的 子集。 给定n个集合A0 , A1 , · · · , An−1 ,也可定义它们之间的n元关系R为A0×A1×· · ·×An−1 的子集,不 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研究二元关系。 注意, 空集∅ ⊆ A × B 也是A与B 之间的关系, 而A × B 本身也是A与B 之间的关系, 它被称为A与B 之 间的全关系。此外, 对于集合A, idA = { a, a | a∈A}称为A上的恒等关系(identity relation)。 A与B 之 间 的 关 系 建 立 了A到B 的 一 个 对 应(correspondence):对 于A的 一 个 元 素a∈A,可 能 指 定B 的 一 个 元 素b∈A与 其 配 对,即 使 得 a, b ∈R。若 a, b ∈R,我 们 可 称b为a(在 关 系R下)的 像(image), 而a则为b(在关系R下)的原像(pre-imag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