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抗血小板凝集药物的新进展(ppt)
抗血小板凝集药物的新进展(ppt)
※ 2013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ACS的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抗血小板治疗
STEMI: (1)对拟行直接PCI而无出血高风险的患者,替格瑞
洛180mg负荷剂量后,90mg、2次/d维持;
(2)在年龄≤75岁、无高出血风险且拟行直接PCI的 患者,用普拉格雷60 mg负荷剂量后,10 mg/d维 持。
血小板凝集
血栓
抗血小板药物分类及作用机理
血小板活化途径与抗血小板药物
ADP 肾上腺素
凝血酶
蛋白酶
激活受
抵克力得
体PAR
氯吡格雷
新型ADP阻滞剂 阿司匹林 Vorapaxar
TXA2
胶原
5-羟色胺
沙雷格酯
腺苷
AMP ADP
潘生丁,西洛他唑
摄取
GP IIb/IIIa
前列环素
GP IIb/IIIa 拮抗剂
旧的方案:阿司匹林+氯吡咯雷。
新的方案: NSTE-ACS患者进行早期介入/缺血指 导介入者,优先考虑使用替格瑞洛+阿司匹林。
※ 2015 欧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指南 在中国的实用性
ACS的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抗血小板治疗
在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除氯吡格雷外,可 根据出血风险选择联合应用下述一种P2Y12受体抑 制剂: UA/NSTEMI: (1)对所有缺血事件中、高危(例如肌钙蛋白水平升 高)而无出血高风险的患者,替格瑞洛180mg负荷 剂量后,90mg、2次/d维持; (2)在年龄≤75岁且无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普拉格雷60mg负荷剂量后 ,10 mg/d维持。
纤维蛋白原
GP IIb/IIIa
血小板
主要内容
1 药物的药理作用 2 药物的分类比较 3 药物方案的新变化 4 出血风险的评估及处理
药物的分类比较
1、血栓素A2抑制剂:阿司匹林。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西洛他唑。 3、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 噻吩吡啶类药物: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
旧的方案: (1)如无禁忌证,PCI后阿司匹林75-150mg/d长期维
持。 (2)接受BMS置入的非ACS患者术后合用氯吡格雷75
mg/d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个月,最好持续12 个月;接受DES置入的患者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12个月,ACS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持续12个月。 (3)无出血高危险的ACS接受PCI患者氯吡格雷600mg 负荷量后,150mg/d,维持6d,之后75mg/d维持。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抗血小板的新变化
新的方案: 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时间可以
缩短为6个月的前提条件是: 1、应用的支架为新一代DES; 2、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择期PCI; 3、有发生出血的高风险。 但美国及中国指南并未提出。
※ 2014年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治疗指南
ACS的新型P2Y12受体抑制剂抗血小板治疗
上述特性对于外伤止血,急诊手术至关重要。
主要内容
1 药物的药理作用 2 药物的分类比较 3 药物方案的新变化 4 出血风险的评估及处理
指南及共识推荐的药物
血栓素A2
阿司匹林
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
GPⅡb/Ⅲ a受体
血小板凝集 形成血栓
ADP受体
ADP受体拮 抗剂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抗血小板的新变化
2009 替格瑞洛
2011
药物获SFDA 批准的时间
1961 双嘧达莫
沃拉帕沙 FDA批准
2014
阿司匹林 双嘧达莫 噻氯匹定
药物的分类比较
西洛他唑 氯吡格雷
普拉格雷 替格瑞洛
阿昔单抗
依替巴肽、替罗非班、拉米非班 该类药物唯一在中国上市的
药物的分类比较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研发原则:
抗血小板效果强,影响因素小,不良 反应发生率低,特别是出血风险低,方便 使用的药物。
最新的抗血小板药物
2014年5月8日默沙东公司的沃拉帕沙获FDA批准。
沃拉帕沙是一种首创的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 )拮抗剂,是一种抗血小板制剂。
研发目的:提高抗血小板聚集强度同时降低出血 风险。
禁忌:禁用于中风病人,短暂性脑缺血以及脑出 血患者和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
血小板活化图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普拉格雷抗血小板强度提升,但随之也增加了出 血风险,且药效学反应不可预测。
替格瑞洛抗血小板强度提升,药效稳定,因其停 药时失效快,作用持续时间短等特点,出血风险 相对普拉格雷低。但须每日口服二次,不方便。
替格瑞洛的优势及临床意义
抗血小板凝集力强,用药时起效快;停药时失效 快,作用持续时间短。
抑制血小板聚集是可逆的,直接活性药物,受干 扰的因素小,效果稳定。
格雷。 非噻吩吡啶类药物:替格瑞洛。 4、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非特异性结合的嵌合单克隆抗体:阿昔单抗。 特异性结合的低分子多肽:依替巴肽。 非肽类拮抗剂药物:替罗非班、拉米非班。
口服抗血小板药的历史
氯吡格雷
西洛他唑 普拉格雷
1997
1991
噻氯匹定 较
项目
药物 氯吡格雷 普拉格雷
抗血小板的作用方式 不可逆 不可逆
抗血小板的作用强度 中等
强
出血风险
有
升高
是否前体药物
是
是
起效时间
2-4h
30min
作用持续时间
3-10天 5-10天
急诊CABG停药时间
5天
7天
替格瑞洛
可逆 强
升高 非
30min 3-4天
1天
三种药物的优劣
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强度适中,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相对较低,但药效学反应不可预测。
抗血小板聚集路径的最终端药物。 抗血小板作用最强大,出血风险也较高。 无口服制剂,只有注射剂,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一般只用于围术期和高危转运患者,出血风险低 并伴有形成血栓风险高的人群获益最大。 该类药物原形肾排泄,肌酐清除率<30ml/min时, 要减半剂量使用。
※2013年替罗非班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 2013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的新进展(ppt)
(优选)抗血小板凝集药物的新进展
主要内容
1 药物的药理作用 2 药物的分类比较 3 药物方案的新变化 4 出血风险的评估及处理
抗凝药物 组织因子 激活凝血因子
凝血酶原
凝血酶
抗血小板药物 胶原
ADP受体 血栓素A2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血小板糖蛋白 GPⅡb/Ⅲa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