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案例案例1:教师对于每一个概念都须逐字逐句地给学生分析讲解,不要求死记硬背,而是牢固掌握“要点”,从本质上理解概念的含义。
比如“垂直平分线”概念,教材上是这样定义的:“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中垂线。
”它有四个要点“垂直”、“平分”、“线段”、“直线”,缺一不可,叫学生用黑点表示,并提问:⑴这个概念若删去“平分”二字,可以吗删去“垂直”二字呢⑵将“线段”二字改为“直线”可以吗应当指出的是,教材中给概念下定义采用的形式是“……,叫做……”,其“叫做”就是它的本质属性。
在概念的叙述中若没有专门词语“叫做”相连结,则就不是给概念下定义。
比如对“直角”这个概念,教材中是这样定义的:“当一个角等于平角的一半时,这个角叫做直角。
”若说“900”的角叫做“直角”,只是描述性的表示。
(傅道春,情境教育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24)(讲)案例2:《青蛙的眼睛》(六年制六册)第二自然段写了一奇怪而有趣的试验:给青蛙吃许多静止的死苍蝇,青蛙却活活饿死,但只要把死苍蝇拴在线上,在青蛙眼前掠过,青蛙立刻就会跳起来把死苍蝇吃了,跟吃活的一样。
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作者的目的是想通过青蛙吃动的死苍蝇,不吃静的死苍蝇这一特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普通的道理:不论死活,青蛙爱吃动的昆虫,不吃静的昆虫。
教学中怎样体现出这一特殊和普遍的联系呢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师:这个奇怪的试验说明了什么生:说明死的苍蝇青蛙也要吃,不过死的苍蝇要动起来它才会吃。
师:如果不用动的死苍蝇,而用动的死蚊子、死白蛉、死蚌蜢等,青蛙也爱吃吗为什么生:爱吃,因为这些东西都在动。
生: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昆虫。
师:那么,这个奇怪的试验,说明了一个什么普遍的道理呢生:说明只要是动的昆虫,不管是死是活,青蛙都爱吃。
通过青蛙吃动的死苍蝇这一特例使学生懂得了青蛙吃动的昆虫这一普遍的道理。
(傅道春,情境教育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125)(谈/问)案例3: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使学生从消极的听讲者转变为以自学为主的探索者、思考者,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学习方法的变换,他们的思维发展过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而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
在自学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互相关联着,教师不断从学生那里获得自学情况信息,决定着下一步启发引导的重点。
这样,顺着学生自学的思维规律,及时掌握他们在自学各个阶段的特点,因势利导,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能力。
(丁盛宝,引导学生自学数学课本,上海教育,1982(12))(读指)案例4:有位教师演示导管功能,他事先把带叶的枝条插入红色溶液里,放在温暖而有阳光的地方晒几小时。
上课时,将枝条一段一段剪下来,分到学生手里。
他一边讲、一边提问;学生一边剥、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
他们观察到枝条的皮没有变红,中间的髓也没有变红,而是木质部变红了。
学生看了书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木质部里有导管,能输送红色溶液。
有的同学还看到叶子变红了。
这样,就搞清了导管有输导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王道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51)(演)案例5: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后,为学生组织了一堂练习课,主要复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师安排了循序渐进、依次加深的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口算小数四则运算,同时板演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目的是巩固运算顺序;第二个练习,是用分析和综合图,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式,讲出思考方法,巩固运算顺序;。
第三个练习,是根据文字题的要求列式,使运算顺序在文字题中逐步加深,并训练学生正确使用括号;第四个练习,是根据已有的式子,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100÷÷∨∧×÷6∨∧—∧×400第五个练习,是判别几个形式相类似,但列式不同的文字题,如:①加上的和乘以,结果是多少②加上乘以的积,结果是多少③加上乘以,结果是多少最后一个练习,是自编文字题及练习思考题,即在“,,,,=0”加上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启发学生思考同数进行运算结果得0的有几种情况。
上述六个练习都围绕运算顺序这个中心,各有不同的要求,一层比一层深,教学中,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思路,解决运算的规律。
(吴粹红,按知识之“序”组织数学练习,上海教育,1982(5))(练)案例6:《机械振动》是一节起始课,其内容是一些常见的现象,学生一般会兴味索然。
但在应用时却往往概念模糊,抓不住问题的关键。
刘延荪老师出现在讲台上,像一位胸有成竹的常胜将军在下达战斗命令:“今天我们分成四个组进行系列实验,现在甲组观察乒乓球的跳动,乙组观察篾片一端的振动,丙组观察弹簧振子的振动,丁组观察单摆小球的摆动,然后依次交换观察。
”这样用实验程序法进行观察、总结,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振动和跳动、简谐振动和阻尼振动的区别及其物理意义。
紧接着,刘延荪老师又让学生自己用秒表和直尺测量弹簧振子和单摆的振幅与周期。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兴趣昂然,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且处理了课外作业,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王道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55)(实作)案例7: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的课堂,是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
探究心理的形成,读斤微月好奇心、求知欲望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
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产生动机,在把儿童带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客体。
教师有意识地把儿童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境,让儿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
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儿童的眼前;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特定空间,儿童可涉足其间,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
客观的教学情境一环环引人入胜;儿童进入情境后的热烈情绪又反过来丰富了情境。
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忍不住的哭泣,震动心灵的义愤,争先恐后表达的感受、见解……都使儿童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与“境”相互作用的持续中得以强化。
教学终于成为“我”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
在这里,没有丝毫沉闷的学习空气,没有强制,没有指令,完全摆脱了被动应付的状态。
(李吉林,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教育研究,1997(3))(情教)案例8:有一位教师进行《植物的果实》一课的教学,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
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籽、胡罗卜等。
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罗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争论,双方随都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
教师因势利导指出:“当你对一个失去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相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答案就容易找到出了。
”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道:“它们有哪些地方相同呢为什么都叫它果实呢”“都能吃。
”一个学生回答。
“能吃,对。
但不一定所有的果实都能吃。
”教师说。
“都是树上长的。
”又一个同学说。
“苹果和梨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哟果实”教师说。
“都是开完花结的果。
”又一个同学说。
教师立即加以肯定。
“都有核。
”——一个同学猛然想起,脱口而出。
“是吗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教师说:“好,切开来研究研究。
”切开后,教师问“那核儿是什么知道吗”“是种子”同学们回答。
教师说:“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
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叫果肉。
”一个同学答。
这时,教师总结:“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
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
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就是果皮和种子。
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又问“胡罗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没有种子,不是果实。
”学生回答。
(路培琦,我是怎样教“植物的果实”一课的,课程教材教法,1982(1))(谈)案例9:一个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阿基米德定律”时他把“浮力”和“阿基米德定律”两个课题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并把课本中验证性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浮力定律——阿基米德定律。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⑴从“二力平衡”出发,用类比法,引入浮力概念。
引导学生比较“木块浮在水面上”和“船浮在水面上”等事例,找出共性,归纳出:“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液体)向上托的力,这种力叫浮力。
”⑵把有关浮力的生活经验跟探索浮力的规律结合起来,提出科学猜想,即引导学生联系“井里提水”和“游泳”(河水中游泳与海水中游泳的对比)以提出猜想:①浮力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②浮力还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进而通过实验来探索物体在液体里所受的浮力跟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定性规律。
⑶探索浮力的定量关系式,总结阿基米德定律。
引导学生研究同一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它浸没在煤油中受到的浮力,浮力是否跟排开液体的重要有关由学生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F浮=G排;浮力是否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由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阿基米德定律:F浮=G排=P液gV排弄清浮力跟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三个量之间定量关系。
⑷进行理论论证。
引导学生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水中的向上和向下压强差对物体造成的压力差,这在所有液体中是一致的。
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到的液体的上下压力差,进而抽象为“排开液体的重要”。
这样完成了理论论证和实验结果的统一。
该教法的教学程序如下:实验观测肯定“科学猜想”(分析和处理↓验证“猜想”∣↑实验数据)∣的正确性∣∣教师引导∣否定↓∣—————————————————(限于学生知识水平,教学上有时省略理论上的论证)初中美术教育教学方式探究案例初中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上起来简单,但是想上好却很难。
因为这个时期是学生心理变化最大的一个阶段。
从我从教的这些年来看,我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初一的孩子回答问题踊跃举手,初二的孩子部分举手,初三的孩子头都不抬。
我觉得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以外做教师的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针对学生的这种现象我们也相应的改变一下我们的教学方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老师在台上画,下面学生照着画,这样的一节课无论老师讲的多么认真、多么投入,学生都会觉得索然无味,自然课堂也就没有生机和活力。
这样沉闷的课堂也促使我开始对我们美术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究。
根据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再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我确立了初步的研究方案研究课题:初中美术教育教学方式研究目标:通过对美术教育教学方式的研究,促使我们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