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目前看过的书而言:对喝酒描写最多的小说,中国当属《水浒传》,美国应该算是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了,无人不饮是两部作品的最大特点。
夸张点儿说:这两本书简直可以称做中西酒鬼的行动指南。
虽然同为山吃海喝的参考教材,但由于文化差异,两者表现的东西还是不太一样:《太阳照常升起》中西班牙奔牛节上那种狂放混乱的场面很让人神往,每个人都骤然变成了海量的气氛也很奇妙。
海明威不仅对喝酒的场面描写详细,对酒的种类也是津津乐道——利久酒,穆默酒,茴香酒,朗姆酒,香槟酒,苦艾酒,白兰地,威士忌,味美思,斯特雷加甜酒等等等等,无论哪一种都足够让那些小资们好好学习一阵子的。
而施耐庵写惯了不解风情的土匪所以对血腥描写还算在行,他对酒的品牌似乎就不那么在意。
书中唯一提到酒名的就是那个武松打虎前喝的又唤作“透瓶香”的“出门倒”,我在张家口出差时曾听说本地有种高达七十度的白酒名曰“闷倒驴”,也不知道和那个“出门倒”有无血缘关系。
其实,《水浒传》对酒的描写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对酒的态度:即对酒的品牌和质量的不在乎和对饮酒的状态境界的在乎。
这似乎和不会弹琴的陶渊明喝高之后抚弄着一段木头陶醉于音乐之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文人墨客和纠纠武夫对酒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意思是“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要是换做梁山好汉,恐怕就变成一万壶酒一千斤牛肉一把刀一匹马一座山头外加桶娄子之后的一走了之了。
喝酒确实需要气氛需要场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喝出状态喝出水平喝出境界,这也是许多酒鬼的心得体会。
气氛有许多种:比如快乐比如悲伤比如平静比如悲壮比如默然,然而喝酒的场合无非就两种;一种是和别人较劲,一种是跟自己较劲我曾经尝试过独自喝酒,往往一瓶啤酒下肚就有了饱胀感,再喝就有醉的感觉。
问别人,他们的答案和我一致,所以我就格外佩服那种能和自己过不去的主儿。
李白应该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典范了,喝到“我舞影凌乱”地步的《月下独酌》就是明证。
《水浒传》对集体狂欢的描写不多,即使有也很少听说喝多了闹事。
但那些英雄土匪未上山之前独自喝酒时往往会喝多会捅娄子。
鲁智深醉打山门那是他自己喝来着;武松每次惹事都是独饮的结果——景阳冈打虎是他自己喝,和蒋门神单挑是他自己喝,被孔氏兄弟捉住细细地鞭打还是他自己喝。
总之,自己喝要么能办成惊天动地的大事,要么就等着忍受皮肉之苦吧!根据《水浒传》的描写我曾经按图索骥实习过一回。
那是在西安,在那儿上大学的一个高中同学带我去她们学校后面的一溜饭馆吃饭。
我问她:哪家的羊肉烤得好,哪家的牛肚涮得好?她说这几家都挺地道的。
我说行!于是先到第一家要了一小碗“二细”拉面,又要了五块钱羊肉五块钱牛肚一瓶汉斯啤酒。
吃完到第二家店,要了刚才点的那点东西,吃完接着走人,又到第三家店如此这般一回。
这位女同学被我的“行为艺术”惊呆了,她说你真能吃!我说我这个少食多餐的办法是跟武松学的,武松应施恩的要求去快活林暴虐蒋门神之前,要经过三十多家酒店,武松对施恩唯一的要求就是:“无三不过望”。
即每过一个酒店就喝三碗酒。
我没武松的海量,蜻蜓点水还是可以的。
我爸是山东人,喝酒方面很有一些梁山习气。
每到夏天,我们家的餐厅里就会摆上十几瓶啤酒,像一排等待引爆的手榴弹。
我想之所以我爸摆这么多啤酒瓶子大概就是要想找回古人喝酒的感觉,因为古代白酒度数低,否则也不可能动辄就十几海碗。
去年俄罗斯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其中有一条是禁止在啤酒广告中宣传“啤酒对体育运动及个人生活的成功均至关重要”的理念。
我觉得俄罗斯这条法律很可笑也很幼稚,难道啤酒除了这些还能起什么作用吗?难道只有消愁才能方显酒精本色么?不过,我爸也不是总很快乐总有成就感,每当把空酒瓶放在篮子里准备下楼换酒的时候他也会叹口气,我明白他的意思:家里有个身强体壮的儿子,还得老爹亲自去换酒。
叹气多了,我也不能总无动于衷,毕竟白蹭酒喝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儿,即使被蹭对象是自己的亲爹。
于是有一天,我良心发现,趁着下班早拎着篮子去换酒了。
刚进商店门口,一个老头就迎过来把篮子接了,他说“这篮子我认识”便开始低头装酒,一边装一边和我唠嗑。
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林冲风雪山神庙》:饥寒交迫的林冲拿着老军的葫芦去沽酒喝,酒家认出来并热情款待。
这艺术与生活不期而遇的关照让我不觉会心地一笑。
总之,爱酒的我们一代又一代地自觉不自觉地都在重复着《水浒传》里的情节。
一本书能达到如此水平,它能不成为经典吗?能不成为名著吗?(完)(来源:保定晚报;作者:张天骄)欧内斯特·海明威( Earnest Hemingway) (1899 - 1961) 是享誉世界的美国当代小说家。
他创造了一种简洁、凝练的文体,于1954 年因“精通现代叙事艺术”[ 1 ] (P305) 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全世界众多评论家的目光,他们从作品风格、社会背景、女性意识等各个角度对之进行了分析。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发表于1926 年,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宣言。
“大多数评论家认为《, 太阳照常升起》总体来说是最令人满意的一部作品。
”[ 2 ] 可惜的是海明威的“冰山风格”使作品的“潜在主题”隐藏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之外,从而读者不易体会到隐藏着的存在主义思想。
探讨和研究该小说中的思想意识和人生哲学,对于更全面地理解作品对后现代人生活的指导意义,肯定是不无益处的。
存在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因萨特、加缪等人的倡导流行于世界各国。
它的研究对象是人,关注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
形成于全面危机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哲学思想认为生活充满了苦难、暴力及罪恶。
因而“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
”[ 3 ] (P376 - 378)那么人应该怎样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呢? 萨特讲“人要通过行动抓住现实,并通过行动承担自己的境遇,在行动中超越它。
只有我们的行动才能判定我们, 这些行动是不可逆转的。
”[4 ] (P521 - 522)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生是一连串不停歇的选择,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不同的选择创造展示了不同的人性即人的本质。
然而对存在主义者来说人生一连串的选择只意味着一连串的失败。
这就是存在主义者的“存在先于本质”[5 ] (P8) 、“自由选择”[ 3 ]以及“人注定会失败”的思想[3 ] 。
一、无意义的世界———荒原世界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许多美国青年带着为“世界人民的和平自由和幸福而战”的梦想来到了欧洲,但在战场上看到的是残酷的杀戮和恐怖的死亡。
许多人白白葬送了生命,侥幸活下来的也都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对他们来说,通行的道德标准、伦理观念、人生理想等等,全都被战争给摧毁了。
所以他们心情苦闷,感到前途茫茫。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危机的加深,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病态的桀骜不驯。
他们把自己孤立起来,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
为了逃避地狱般的现实,他们沉湎喝酒,跳舞,闲聊以及放荡的性生活,希望寻欢作乐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使自己振奋起来。
然而这种生活并不能使他们的到满足,反而使他们更加离开生活的常规,陷入更深的悲观绝望而不能自拔。
《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小说首先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精神荒原。
在小说中,一个叫乔杰特的妓女说“人人都有病。
”[6 ] (P17) 这句貌似随便的话作者其实赋予了很深的含义:所有的人物在精神或肉体上都是病态的、痛苦的,在战后的荒原上过着痛苦的无目的的,无意义的生活。
通过记者比尔的口,作者描绘了战后荒原人的生活:“你是一名流亡者。
你已经和土地失去了联系。
你变的矫揉造作。
冒牌的欧洲道德观念把你毁了。
你嗜酒如命。
你头脑里摆脱不了性的问题。
你不务实事,整天消磨在高谈阔论之中?你在各家咖啡馆中转悠。
”[6 ] (P125)小说的男主人公杰克因战争创伤而阳痿,他和女主人公勃莱特深深相爱,但对性爱可望而不可及。
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一次次投入别的男人的怀抱,杰克感到生活在地狱中。
为了忘却痛苦,他沉迷于酒精、舞会、和美食。
只是为了想有个伴儿,逃脱孤独,他荒唐地去嫖娼。
勃莱特在一战中是位英国护士,战争使她的第一位爱人死于痢疾。
后来她在意大利前线结识杰克并双双沉入爱河,战争结束后杰克却成为性无能者。
她又结了婚,丈夫却是个被战争吓破胆的精神病,这位连睡觉都拿枪的男人经常虐待她,使她准备与之离婚。
所以说她过的“多么痛苦。
”[ 6 ] (P72) 生活中的苦难使她扭曲为一个变态的放纵性欲的女人,一个酒鬼。
她很随意地从一个男人的怀抱转到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从迈克、科恩、到比小她好多岁的罗梅罗。
勃莱特没有丝毫的宗教信仰,“我害怕教堂的气氛?。
”当杰克建议她祈祷时,她说:“我从来也没有得到过祈祷的好处。
”[ 6 ] (P228) 迈克参加过一战,亲身经历了战时勋章的买卖,充分感受到了战争荒诞与荣誉的虚伪。
战后他失去了一切信仰,变成了个酒鬼。
他没有工作,挥霍父母的钱财虚度岁月。
他没有责任感,尽管已破产却仍挥金如土。
爱情在他心中已经死亡,勃莱特在他眼中只是“迷人的东西。
”[ 6 ] (P88) 任何的标准、责任、道德、规范都从他的人生字典里消失了。
他像个空心人似的生活在战后的精神荒原上。
很显然《, 太阳照常升起》一开始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战后荒原画卷。
生活于其中的荒原人不仅身体千疮百孔,精神也失去了家园。
他们迷惘地、痛苦地,如行尸走肉般地生活着。
这幅荒原画卷很符合存在主义者对世界的看法,即“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3 ]二、寻求生活的意义———寻求精神家园面对荒诞的世界,痛苦、无意义的人生,荒原人都在苦苦寻找着精神家园。
在一切标准都丧失后,他们试图寻找自己的生活准则。
“存在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真空,那里有感觉得到的具体的东西。
海明威的主人公不是含糊地、安慰地思考包围人的生活的无限虚无的意义,而是更喜欢通过日常小事中秩序与纯洁的仪式来克服他对虚无的恐惧。
在生活中,在创造中,只有这个才会给予他意义。
”[ 7 ]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主人公杰克说: “世界是什么回事,这我并不在意。
我只想弄懂如何在其中生活。
说不定假如你懂得了如何在世界上生活,你就会由此而懂得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6 ] 弄懂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寻求有意义的生活。
从作品的思想意识角度来讲,这就是小说的“潜在主题”。
书中每个人都试图在生活下去的过程中寻求意义、秩序和美。
生活中的苦难使勃莱特成为一个酗酒者和放纵性欲的女人,堕落成为她的代名词。
然而,她并不甘命运的摆布,试图寻找自己的道德标准。
虽然杰克性无能,但她始终深爱他;她和科恩短暂风流后就抛弃了他,主要是因为科恩没有男人味儿。
最为重要的是在小说结尾,她痛苦地拒绝并赶走了她所爱的斗牛士,因为她“不愿当一个糟蹋年轻人的坏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