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弊端及其解决摘要:目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上遇到很大的困难。
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应试教育。
在无法废弃应试教育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渗入素质教育的因素。
本文主要讨论了一些被素质教育忽视的教学因素,以及它们对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笔者以为,应当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物理思维和物理思想的训练、更加注重讲授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学生对物理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
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教学中适当融入素质教育的因素会使学生取得比单纯接受应试教育更高的应试分数。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兴趣思维模型素质教育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中学物理教育的改善正当应运而行。
教和学的问题是分不开的,研究好教的问题,学的道理也就在里面了。
目前我国中学阶段的物理教学和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方式方法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教师广泛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不重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不善于帮助学生接受新物理概念和理解物理规律、不调动学生主动性而总是“一言堂”式的唱独角戏、无法让学生把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系统并深入理解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不尊重学生个性无法因材施教等等。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导致的必然结果。
显然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走的很极端了,这种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是低下。
这在中学物理的学习上尤为严重,因为物理更需要理解和变通,更需要活学活用和举一反三。
由于诸多客观原因,中国短时间内还不能用素质教育的模式取代应试教育的模式。
为了优化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完全可以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吸收素质教育的元素进来,融合两种教育模式的长处。
这种做法是经过验证可行且取得了重大成功的,提高学生素质比单纯应试教育更能帮助学生取得应试分数。
本文将在下面的六大问题的阐述中列举相关实例加以说明。
二.简单采用“填鸭式”教学,无视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
没有兴趣在内的教学,很容易走“填鸭式”的路子;没有兴趣在内的学习,一切所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都将成为空谈。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据调查和统计,大多数中学生对某一门的课程兴趣有无,主要地取决于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其次才取决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一般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成绩相对的就好些。
现在我们多数的中学物理教师,不去重视兴趣对于学习是何等重要,不去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布置大量物理习题作业,压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教师这样做产生的效果,一方面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消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不能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制定最优的学习计划。
当然,如果不布置足够多的作业或是对作业的检查力度不到位容易导致学习不够主动的那部分学生偷懒。
那么,教师能不能既不打消主动的学生的热情,又不至于放纵那些学习不主动的同学呢?这个是可以做到的。
这要求教师对那些主动学习的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其自主学习的权利,也就是说,这部分人可以适当丢开教师布置的作业,去学自己真正不会、真正需要提高的地方。
归根结底,还是要激发整个班级的兴趣,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方法:1:教师要有足够的修养和人格魅力一个优秀的教师没必要是样样都行的完人,但基本的要做到学识渊博、有幽默的通俗的教学艺术、有对学生深厚的感情。
2:反对“填鸭式”教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启发式和鼓励式教学。
填鸭式教学的危害,首先是让学生失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启发式和鼓励式教学,都是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产物,这将有益于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关于这一点,在关于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上我们将更详细的探究。
3:发掘物理学科本身的趣味性,联系生活,联系其他科目每一门科学都有自身的趣味性。
物理学更是如此,因为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很密切,这是物理学本身的兴趣源。
物理学还具有跨学科联系的特征,它和数学,化学,语文,哲学,诗歌,地理乃至体育都有着联系。
若把这些兴趣源与基础知识传授相结合,教学效果将大大提升。
4: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和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在教学中创造情境产生兴趣源,就可以达到这一效果。
如果我们把理论回归现实,用实验来展示给同学们看,这样把抽象转化为具体,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
总之,激发中学生对物理这门课程的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其实主要的问题不是没有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也不在于具体激发兴趣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般没有人提出异议,问题主要在于大多数人只停留在语言和认识上,没有采取相应的行动,没有将这一认识转化成生产力。
所以他们的教学工作没有取得实质的进展。
总体来说,上面提到的方法都是通过教师的自我努力可习得的。
不管是谁,只要往这个方向努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足够重视,都将会走在不断进步的路上。
三.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物理思维、物理思想的训练当前,很多教师和学生为了提高成绩,沉缅于茫茫题海之中,花费了不少精力,却收不到满意的效果。
面对众多的物理习题,应当对学生加强物理思维、物理思想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思维的广义分类,可将物理思维分为两种(这种分类不是绝对的):一是物理抽象思维,即以物理概念为材料而进行思维,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二是物理形象思维,即以物理表象为思维材料,基本形式是表象、直感和想象。
比如一本物理课本,抽象思维好的人眼里它是个矩形,形象思维好的人眼里它是个刚体,普通人眼里它仅仅是个课本。
在抽象思维好的人看来,周围的一切都是数学符号和公式。
两种物理思维之间不是互相割裂、不相干的,同一思维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着这两种思维。
物理思维是物理智力活动的核心,学习和研究物理、应用物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都离不开物理思维。
中学物理的特点是偏基础、与生活联系紧密、形象性强,这与大学的高等物理的偏高深、距生活遥远、抽象性强的特点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很容易想像中学物理中研究的情境如速度、圆周运动、平抛等,这在大学的物理研究中是很难甚至无法做到的。
根据中学物理学科和大学物理学科各自内容的特点,我们说中学物理的学习对形象思维要求更高一些,而大学物理的学习更有赖于抽象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是有限的。
想象力可囊括世界”。
研究表明: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活动中唤起多种物理图景及对其变换的能力是学好中学物理的一个重要条件。
当前的教学存在着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倾向,这会导致学生头脑中表象储备少,无法展开想象,死记硬背,学而无用。
据调查研究,一个人的思维特质主要的是由先天遗传素质决定的,这种特质虽然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很难有本质上的突破。
并且每个人的可塑性不同,大多数人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使自己某方面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的,也有少数调查对象通过训练后相关思维能力没有明显改善。
中学物理的学习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一种通过训练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将从根本上改善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持久的提高一个学生的成绩。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刻苦用功,大搞题海战术。
这种方法是纯为了应付考试,除此以外对学生有害无利。
因为中学的物理毕竟偏基础、偏简单,那些无法通过训练提高思维能力的学生只能依靠第二种方法学习来应付考试。
但事实上,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学物理教师却错误地只重视刻苦用功和大量练习,无视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对大多数需要学习物理的中学生来说,训练自己的形象思维是个比“题海战”更好的选择,这样提高成绩更有效,这种方法更科学。
而仅仅依靠刻苦努力和大量练习来提高物理成绩的中学生,提高的程度是有限制、有瓶颈的。
形象思维的训练方法:1.累积形象材料在日常生活、娱乐活动、看电视、欣赏音乐、学习活动、参观、旅游、家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尽量扩大对自然和人类活动中事物形象的掌握,有意识地观察事物形象,广泛积累表象材料,丰富表象储备。
头脑中的表象越多,不仅愈益促进右半球的活动,也为形象思维提供了形象原料。
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形象利用实验、模型、幻灯片等通过动态画面将物理图景、物理概念等形象化;联系生活,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表象,教学过程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已感知过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图景。
3.培养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习惯在解题的过程中,重点讲解提干描述的物理情境和研究对象的运动变化过程4、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联想要经常引导学生开展形象丰富生动的联想和想象活动。
叫学生不要束缚自己的想象,要让想象展翅高飞,任其在广阔的宇宙中遨游。
鼓励学生联想,看完电影后经常回想相关情节并设想一些情节不按电影所演路线发展会如何等等。
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忽视物理思维的训练外,对物理思想的重视也很不到位。
什么是物理思想呢?常用的物理思想有守恒与转化思想、整体思想、分合思想、等效代换思想和极限思想等。
善于运用这些思想,需要一个人具有一定物理思维能力。
运用得当会使很多物理问题大大简化,提高做题效率和速度。
1.守恒与转化思想物理学中有很多守恒量,所谓守恒不是一点不发生变化,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理量互相转化,总量保持不变。
2.整体思想例1如图所示,物体A 、B 并列紧靠在光滑水平面上,mA=500g ,mB=400g ,另有一个质量为100g 的物体C 以10m/s 的水平速度摩擦着A 、B 表面经过,在摩擦力的作用下A 、B 物体也运动,最后C 物体在B 上一起以1.5m/s 的速度运动,求C 物体离开A 物体时,A 、C 两物体的速度。
图一解析:解这道题的过程中,首先把A 和B 看成一个整体,利用系统动量守恒列出方程式()A B A C C C v m m v m v m ⋅+=⋅=⋅0然后将B 和C 看成一个系统,列出方程式()v m m v m v m B C A B C C ⋅+=⋅+⋅然后就可以解出C 物体离开A 物体时,A 、C 两物体的速度了。
很多同学看到这类题后没有思路,不知道该怎么去分析。
学会了整体的思想后,善于把某一阶段有着一些共同之处的研究对象看成一个整体,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3:分合思想如图所示,三辆相同的平板小车a、b、c成一直线排列,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c车上一个小孩跳到b车上,接着又立即从b车跳到a车上,小孩跳离c车和b车时对地的水平速度相同,他跳到a车上没有走动便相对a车保持静止,求此后三辆车的速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