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核心教学主题。

只有了解了物质的微观结构,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的内涵,才能提高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

因而本主题的学习对学生深入认识物质的变化,学习身边常见物质的性质有着重要作用。

在这一主题的复习中,我们要进一步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学习化学,认识一些化学现象的本质;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帮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系统地形成微粒观、元素观和物质分类观。

(二)教材主要内容
《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包括四个二级主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主要使学生形成物质分类观;“微粒构成物质”——帮学生构建完整的“微粒观”;“认识化学元素”——帮学生构建完整的“元素观”;“物质组成的表示”——将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间建立了联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本主题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分子式量等多个概念,以及原子的结构、化合价、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等内容,涉及的知识多而杂,概念易混淆。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和系统化,把学过的基础知识整理成“知识点”,把相互联系的概念连接成“知识线”,最后交织成“知识网”。

这样可避免知识零碎、不成系统,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三、教学设计思想
本主题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对物质的由表及里的认识中,教会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世界。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中化学物质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学会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能从组成上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混合物、有机物等物质,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通过对常见物质从微观角度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能从微观上解释生活中的宏观现象和变化。

3.通过对物质多样性的认识,知道众多物质是由有限的元素组成的,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要求学生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能从元素周期表中获取相关元素的信息并进行提炼和加工。

4.通过对常见物质组成表示的讨论,让学生掌握化学式的书写和意义。

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常见化合价。

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分子式量等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日常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掌握分类法这一重要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2.通过对物质分类、构成等问题的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以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2)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征,以及物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化合价的运用及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2.教学难点:
(1)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化合价的灵活运用和化学式的意义。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我把建构微粒观、元素观、物质分类观作为这节课的中心任务。

首先从生活情景入手,开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物质认识的兴趣。

通过“化学与健康”的情景导入,帮助学生体会到分类研究物质的必要性,进而帮助学生构建物质分类图,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分类观”。

通过对物质多样性的讨论,将学生从宏观物质引入微观世界,在探究微观粒子的过程中形成“微粒观”。

通过网络流行的元素顺口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物质的宏观组成进行认识,形成“元素观”。

最后以化学式为桥梁,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帮学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交流讨论,帮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
起来,逐步提升学生的化学观念。

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学生在对“物质构成的奥秘探究”中,感受化学在研究物质方面的独特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