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第一节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或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不同犯罪状态。
(二)类型按照其停止下来时是否已经完成犯罪为标准,可分为:1、犯罪的完成形态--犯罪既遂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未在中途停止下来而得以进行到终点,行为人完成了犯罪的情形,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一种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通常认为刑法分则是以一人犯一个既遂犯罪为标本的。
从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来看,刑法分则规定的是既遂形态的犯罪。
2、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犯罪停止下来时,行为人未完成犯罪的情形。
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它们是犯罪的特殊形态。
本章是犯罪构成理论的补充,也可以说是修正的犯罪构成。
尽管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表面上不符合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但因其行为本质上具有社会危害性,与此相反,排除犯罪性的行为表面上符合犯罪构成,但因其本质上不具有社会危害性,故不认为是犯罪。
对同一犯罪而言,其犯罪构成的基本要件应当是一致的,其完成形态与未完成形态的区别主要在于:(1)在犯罪构成主观方面,表现为犯罪故意的内容之实现程度不同。
犯罪既遂是实现了犯罪故意的内容的犯罪停止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是犯罪故意的内容因为行为人意志以内或者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实现的犯罪停止形态。
(2)在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是否对犯罪客体造成刑法分则规定的侵害。
对犯罪客体造成刑法分则规定的侵害的,是犯罪既遂;未造成法定的侵害的,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或犯罪中止。
(四)与相关概念的异同故意犯罪的过程指故意犯罪发生、发展和完成所要经过的程序、阶段的总和与整体。
故意犯罪的阶段是指故意犯罪发展过程中因客观方面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而划分的段落。
在故意犯罪过程中,有两个犯罪发展阶段:一是犯罪预备阶段;二是犯罪的实行阶段。
联系:1.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在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中产生,各种犯罪形态的产生及其界定,依赖犯罪过程和阶段的存在及其不同的发展程度。
2.只能根据犯罪形态来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没有犯罪形态,犯罪过程和阶段在刑法中也就失去了意义。
具体来说:(1)在犯罪预备阶段,可能出现犯罪的预备和中止形态。
(2)在犯罪实行阶段,可能出现犯罪的未遂和中止形态。
(3)犯罪实行后阶段,犯罪实行行为终了,可能出现犯罪的未遂、中止和既遂形态。
区别:1.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属于相对静止概念,而故意犯罪的过程与阶段属于运动的范畴。
2.故意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和既遂形态作为已经停止下来的不同犯罪形态,不可能具有前后互相衔接、递进和发展变化属性。
3.实施某种犯罪的案件,只能构成犯罪停止形态中的某一犯罪形态,不可能构成两种以上的犯罪停止形态。
二、犯罪停止形态的存在范围(一)不能存在于过失犯罪中因为过失犯罪无犯罪目的,行为人不会事前预备,若无危害结果,则不构成过失犯罪。
(二)间接故意不存在犯罪的停止形态间接故意犯罪主观上持放任态度,危害结果未发生,则无法认定其放任心态。
所以,间接故意犯罪也只有成立与否的问题,而不存在预备、未遂和中止形态。
对间接故意是否存在犯罪停止形态,学界有争议。
张明楷认为存在。
间接故意有无未遂?某甲之妻常忘了关碗柜门,邻居猫常到碗柜偷吃食物。
某甲为此曾埋怨其妻,并发生过口角。
一天,某甲回家又见碗柜门未关,邻居猫正在柜中偷吃食物。
某甲十分气愤,于是在碗柜食物中放上毒药,仍未关门。
待邻居猫食后中毒死亡,甲当时也预见到,其药剂量足以致人死亡。
如果被其妻误食,也会中毒死亡,但他想到妻子常不关柜门,更为有气,心想“谁让她不关门呢。
如被她吃了,该她倒霉。
”结果甲妻吃了有毒食物,幸有来客及时发现,被送入医院抢救脱险。
经医生鉴定:甲妻为重伤,所吃食物含药量足以致人死亡。
如不是抢救及时,则必死无疑。
(三)直接故意犯罪并非都存在犯罪的停止形态举动犯、情节犯、结果加重犯和情节加重犯不存在完整的未完成形态。
突发性的直接故意犯罪一般不存在犯罪的预备阶段,而直接实施犯罪实行行为,因而一般不存在犯罪预备和预备阶段中止。
四、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负刑责的根据(一)从其与犯罪的概念的关系来看犯罪的三个特征是犯罪行为主客观属性的抽象概括和集中反映,在犯罪未完成形态下,行为人主观上具备或曾经具备严重危害社会关系的犯罪故意,客观上实施了严重威胁或者直接侵害社会关系的犯罪预备或者实行行为,有时甚至发生了一定的危害后果,故其主客观因素的综合而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社会危害性,而为刑法所明令处罚,故具备了犯罪概念所揭示的犯罪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
(二)从其与犯罪构成的关系来看它是修正的犯罪构成,分别分析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的构成,也是包含有主客观四个要件的犯罪构成,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从刑罚的目的性来看对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追究刑事责任,对犯罪人适用刑罚,从特殊预防的角度来看,有利于阻止行为人将未完成的犯罪进行到底,也有利于其不再犯罪;从一般预防的角度看,对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也是一种警示。
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基本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分则所规定的那些犯罪的构成要件。
刑法分则是以“一人犯一个既遂罪”为标准的,是犯罪构成的最高标准。
修正的犯罪构成,是以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作为标准,对某些构成要件内容进行调整,从而形成的犯罪构成,是犯罪构成的最低标准。
许多国家的刑法典直接规定了犯罪未遂等犯罪未完成形态的概念,但是直接规定犯罪既遂概念的立法例却不多。
中外刑法和刑法理论界关于犯罪既遂概念的表达形式繁多,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种主张:1、既遂的目的说间接地体现了这一主张的立法例谨见《泰国刑法》(1956年公布施行),其第80条规定:“着手犯罪行为而未完成或完成而未达其目的者为未遂犯。
”这里将犯罪行为未完成和犯罪目的未达到并列为犯罪未遂的特征,即具备特征之一者为未遂。
由此可以合理地推论:完成犯罪行为或完成犯罪行为且达到其犯罪目的为既遂。
2、既遂的结果说中外刑法理论界都有学者坚持结果说,他们通常认为:犯罪既遂是指故意实施犯罪行为,并且造成了法律规定的犯罪结果的犯罪形态。
既遂与未遂的区别在于是否发生了犯罪结果,发生犯罪结果的是犯罪既遂,未发生犯罪结果的是犯罪未遂。
3、既遂的实际损害说有学者认为:划分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法定界限是犯罪是否“得逞”,而得逞与否的实质在于犯罪行为对刑法禁止该种犯罪所意图保护的权益是否造成了实际损害。
有关结果说和目的说的观点遭到批驳,其理由在于:1、有些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后虽然未达到犯罪目的,但正在法律上已经具备了全部客观要件,如:诬告陷害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等。
2、虽有不少犯罪以法律规定的犯罪结果的发生作为既遂未遂标准(如故意杀人罪),但它不是一切犯罪既遂或者未遂的区分标准(如脱逃罪并没有特定的物质性有形结果发生),结果说同样不适用于危险犯的既遂、未遂划分。
4、既遂的构成要件说。
这种观点认为,犯罪既遂是指着手实行的犯罪行为具备了具体犯罪构成全部要件的情况。
认为既遂与未遂区别的标志是犯罪实行行为是否齐备了具体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齐备的是犯罪既遂,未能完全齐备的是犯罪未遂。
既遂的“构成要件说”在前述四种既遂概念中具有最好的涵容性。
刑法规定犯罪既遂的具体标准各不相同,有的以结果发生与否为标准,有的以犯罪行为着手为标志,有的是以犯罪行为实施到一定程度为标准,有的以法律规定的危险状态的产生为区分标准,但它们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即犯罪构成要件是否全部具备为标准,而其他标准都不全面和准确。
构成要件说不仅有明确统一的法律规定,可供司法实践遵循贯彻,而且适用于所有的划分场合。
既遂的构成要件说又称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是外国刑法理论界较为通行的观点,在我国刑法学界亦居于通说地位。
二、犯罪既遂形态的类型以刑法分则为依据,以下都是作为犯罪既遂标准来讲的。
(一)结果犯犯罪行为+犯罪结果是指不仅要实施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才构成犯罪既遂的犯罪。
常见的必须发生法定结果才既遂的有侵犯财产罪类犯罪,如盗窃罪、抢劫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
这些犯罪的既遂,一般需要发生对被害人财产控制的结果。
伤害罪通常要发生轻伤以上的结果才认为既遂。
(二)危险犯犯罪行为+危险状态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犯罪既遂的标准。
1、这类犯罪不是造成物质性的有形损害结果,而是以法定的客观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准。
2、这类犯罪多集中在公共安全犯罪中如放火罪、决水罪、破坏交通工具罪、以及破坏交通设施罪等3、如果其行为造成了实际的损害结果,则作为法定加重处罚情节。
4、这里的“危险犯”与犯罪分类中的危险犯含义基本相同。
因为过失犯罪不存在危险犯,间接故意有时可以成立危险犯。
比如:放火罪危害行为和危险状态必须同时具备才构成即遂;例如破坏交通工具罪,只要破坏交通工具,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颠覆、毁坏的,就构成犯罪既遂,不要求实际危害结果出现。
在破坏行为完成后,又恢复原状从而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属于犯罪既遂后的补救措施,不成立犯罪中止,但是在破坏的过程中可能成立犯罪中止或未遂。
应当注意,《刑法》中危险犯的“危险”是指“具体的危险”。
所谓具体的危险,是指可以验证的现实的危险。
例:在破坏交通工具的场合,行为人把一块石头放在铁轨上,意图颠覆火车。
如果经工程技术人员鉴定,认为假如火车经过时碰到这块石头肯定会发生重大事故,那么,认为足以使交通工具颠覆、毁坏的具体危险出现了,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既遂。
如果经工程技术人员鉴定,认为假如火车经过时碰到这样大小的石块,不会发生倾覆、毁坏的结果,那么认为具体的危险并没有出现,不能构成危险犯的既遂,可能成立未遂。
(三)行为犯行为犯是指法定的犯罪行为实施到一定的程度作为犯罪既遂标准的犯罪。
1、只要法定的犯罪行为实施到一定程度,无论结果是否出现都成立既遂,而不是完成。
如:强奸罪,即包括实行一段时间和行为实施完毕。
2、这类犯罪大都造成非物质性无形的损害结果。
如诬告陷害罪。
3、这类犯罪在我国刑法中有一定数量。
这类犯罪不要求一定的结果发生,一是由于不存在一定的犯罪对象,如脱逃罪;二是有些行为本身的性质较为严重,无需结果的发生就构成既遂。
如投敌叛变罪以及偷越国境罪等。
类情况常见的有伪证罪、诬告陷害罪、非法拘禁罪、脱逃罪、强奸罪、贩卖毒品罪等。
如脱逃罪,行为人脱逃达到逃离监所的程度为既遂;在押运途中,逃离监管人员的控制范围的程度为既遂。
对于某些复合行为,如买卖毒品(买和卖)、拐卖妇女、儿童(拐和卖)、绑架(非法拘禁和勒索财物),一般只要其一项行为完成就构成既遂。
如把人质绑架,即使未能索取财物,也构成既遂反之,敲诈勒索罪作为发生结果才既遂的犯罪,仅有敲诈勒索行为,没有实际获取财物的,不能算既遂。
例:甲打电话给某超市要求其向某某银行卡打款5万元,声称如不满足条件就在超市出售的食品中放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