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专业主义研究》后的几个问题
一条新闻的诞生是多方权力角力的结果,新闻场域与政治场域的妥协,经济场域与新闻场域的较量,同时还有新闻场域内部的斗争。
那么代表新闻场域力量的新闻专业主义在角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
在书中,作者引用了国内学者陆晔和潘忠党的观点。
两位学者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传媒是社会的公器,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是仅仅服务于任何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3)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4)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是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在这里,摘抄下新闻专业主义的五个标准,因为它将指导我批判地看待媒介的实践问题。
在任何一个国家,政治权力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博弈,无一例外,政治权力最终要战胜新闻专业主义。
其实,在中国的媒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以前媒介作为党的宣传者,虽然现在,媒介在向为公众服务,社会公器角色的转变,但是党管媒体还是没有改变。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作者引用最多的案例均来自国外,引用国内案例且都不点名道姓,并且没有做深入的分析,我想从侧面可以认为是国内的新闻不够自由。
很多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官方介入调查,最后有些结果总不了了之,又或者是从和谐的角度出发,并没有公布事件的结果。
因此,学者们对很多典型的新闻事件并不能探析出真相来,而且国内几乎没有学者对中国的媒体被指违反宣传纪律进行过罗列和总结。
我觉得做这个研究应该是有价值的,一方面可以让其他媒体引以为鉴,不再踩到“地雷”,从另一方面来讲,可以促进我们所谓的宣传纪律不断的改进。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利与弊。
今年,湖南省市一级的行政部门正式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其新闻发言人多为市级行政部门内部的秘书或者主任、副书记之类的官员。
发言人来自行政部门内部,这是无可厚非,因为他更熟悉他所在的部门的内部事务。
但是我认为发言人应该具备做一个新闻记者的素质,更深层次来说,新闻发言人应该有新闻素养、公共关系知识,在政府和新闻媒介之间能协调好双方工作,尤其是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可以做到临危不惧,既不怕会丢了政府的面子,也不怕记者会深究下去。
在本书中,作者总结了新闻发言人的三点影响。
其一,政府部门的主管领导可能以新闻发言人制度为借口,拒绝回答媒体的提问,众所周知,“踢皮球”历来是官场最成熟的潜规则之一;其二,新闻发言人也可以完全可能变成发布空话、废话、外交辞令和“报喜不报忧”的代名词,结果是公众无法获取真正关注的信息;其三,新闻发言人的“一言堂”结构,使记者只能通过这一个渠道去了解信息,无法利用权力之间的空隙去灵活发掘信息。
我认为,新闻发言人制度,无论是从新闻的角度,还是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个议题。
包括新闻发言人的选拔、素养、任期,以及该制度的利与弊。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新闻事件的冲突性框架,其中包括一些情感类节目的冲突性安排。
作者说:“现代新闻媒介最喜好的报道模式就是冲突性框架,因为这种报道很容易激发起公众的情感共鸣,媒体在干预事件提供自信力的同时又可以提供收视率和发行量,可谓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双丰收。
”我之前在看省内《情动八点》、《寻情记》这类节目,包括东方卫
视的《幸福魔方》,就觉得特别奇怪,节目组哪会找到这么多曲折而离奇的故事,情感的纠结,家庭的纠纷,命运的坎坷,题材非常的类似,总是能让观众产生同情怜悯之心。
但是这些节目在报道主人公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出现一些痛哭流涕,打架发泄,甚至无奈下跪这样的镜头。
刚好,一次同学聚会,我遇到一个在《情动八点》做编导的同学。
其中有一位向这位编导同学推荐了一个消息,说可以让她考虑做节目。
我那位编导同学听完诉说后,她问,“这个事件的冲突在哪里呢?我们所选的题材必须要有冲突性,而且我们每一次做节目前,都会讨论如何突出事件的冲突性,包括做故事主人公的工作,该在什么时候哭闹,什么时候可以来点过激的行为,什么细节要做摆拍。
”而且我这位编导同学还说,故事的主人公几乎不能左右一些镜头的删减,他要上节目,就必须听从节目组的安排。
在《情动八点》、《寻情记》这类节目中的主人公基本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向媒介寻求帮助的时候,就必须有所妥协。
而且他们寄希望于媒介帮助自己解决事件,就不惜出自己的丑。
受众看到别人的不幸,从而觉得自己的幸,于是喜欢看这一类的节目。
媒介报了别人的丑,但是得到了收视率。
出了丑的人,他们的问题或多或少得到了解决。
所以,这一类的情感节目可以长期地存在下去。
第四个问题是关于新闻价值的标准。
李良荣所著的《新闻学概论》提出新闻价值的五个要素:真实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显著性。
在书中,作者引用了美国约翰·菲斯克考量新闻价值的标准主要是指那些“最近发生的、有关精英人物的、负面的、有惊爆效果的”事件。
或许菲斯克认为新闻本身就应该真实,它不够成新闻价值的标准。
我觉得菲斯克提出的这个标准更符合现代媒介的操作手法。
有关精英人物的事件,在媒体上,政治上的领导人物,商界的精英,体育界的名人,娱乐圈的明星曝光率是最高的。
负面的事件,负面新闻的主角大多就是非精英人物,典型的就是犯罪新闻。
有惊爆效果,就相当于能给人娱乐的元素。
现代的新闻,“一切皆可娱乐”。
我认为现代媒介不论是传播技术还是媒介内容相比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新闻价值的标准不应该墨守成规,我们的理论应该跟随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看《新闻专业主义研究》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觉得我们国内的研究不足,不说是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案例的总结。
一本由国内学者所写的专注,却总是在引用别的国家的案例,我觉得在读者看起来就没有接近性。
写于20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