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中英文版 第四章 里仁篇

《论语》中英文版 第四章 里仁篇

《论语》中英文版第四章里仁篇(1)子曰:“里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The Master said, "It is virtuous manners which constitute the excellence of a neighborhood. If a man in selecting a residence, do not fix on one where such prevail, how can he be wise?"【原文】子曰:“里仁为美①。

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今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之风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如果不选择有仁德之风的地方居住,怎么说得上明智呢?”【注释】①里:居住或相处的意思,作动词用。

②处(chǔ):居住,停留。

③焉:怎么,哪能。

知:同“智”。

【评点】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相沿成习,尤其对孩子和青年人,注意择邻而居,是明智的。

这也是我国古代的优良传统。

战国时,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

孟母发现邻里的作风不正,就搬家,最后终于迁到有仁德之风的好地方。

孟子以后所以能成为亚圣,与他有一位贤德母亲能择邻而居分不开的。

人生一世,就是处在各种选择,不断选择之中。

有选择就有标准,择居就该有仁德的村风和民风的地方,这样能为培养人创造条件,就是智者的做法。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郭沫若先生指出:“仁的含义是克已而为人的一种利他行为,‘仁道’实在是为大众的行为”,“它要人们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心机,而养成为大众献身的牺牲精神。

”有良好乡风的居住环境,就为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四章里仁篇(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The Master said, "Those who are without virtue cannot abide long either in a condition of poverty and hardship, or in a condition of enjoyment. The virtuous rest in virtue; the wise desire virtue."【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②。

仁者安仁③,知者利仁④。

”【今译】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处于困窘,不能长久处于安乐。

仁人安于仁(因为他只有实行仁德才心安;)聪明人利用仁,(因为他认识到实行仁德对自己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

)”【注释】①约:指受约束的困窘境地。

②乐:安乐,享乐。

③安仁:安心于仁。

自甘自愿实行仁。

④利仁:以仁为利。

为利益而努力行仁。

【评点】此章是说,唯有仁者能安贫乐道。

做成一个仁人,做了符合仁义要求的事,他的内心便会感到欣喜愉悦,感到安心、踏实,否则,他的内心会感到愧疚、痛苦,受到良心的谴责。

孔子称人们的这种心理现象为“仁者安仁”。

贫困或安乐并不决定一个人的品德,相反,不同品德的人身处贫困或安乐时的表现却是完全不同的——不仁的人因为贫困会使他犯上作乱,行不义之事,不仁的人因为享乐,会使他不知所以,更加不仁不义。

因此说,仁者贫不馁、富不骄,不仁者贫则志移、富则荒淫;仁者终生一贯,贫富无改其志,不仁者因物而变、贫富均不能守。

因此,一个社会对待仁者与不仁者应有所区别;仁者可容其贫,亦可使其富;不仁者,既不能令其贫困,也不能使其富有。

第四章里仁篇(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The Master said, "It is only the (truly) virtuous man, who can love, or who can hate, others."【原文】子曰:“惟仁者能好人①,能恶人②。

”【今译】孔子说:“只有仁者能够懂得如何去爱人,如何去恨人。

”【注释】①惟:只有。

好(hào):喜好,爱。

②恶(wù):厌恶,憎恨【评点】孔子认为,仁是区分善恶的准则,所以只有仁者之好恶才能当于理。

仁者具有最高美德,站在公正立场上,能明善辨恶。

惟有仁者,才能正确地爱,正确地恨。

不能正确地去爱,等于不爱,或者是实行了爱,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第四章里仁篇(4)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The Master said, "If the will be set on virtue, there will be no practice of wickedness." 【原文】子曰:“苟志于仁矣①,无恶也②。

”【今译】孔子说:“假若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注释】①苟:假设词,如果。

②恶:罪恶,干坏事。

【评点】本章说,要修养德行,首先须从立志开始。

“志”是心之所向,志有多种多样,首先应该志于仁,使心灵有主。

仁能促进人的道德修养,提高思想境界,更好地执行礼,这样,恶也就无从产生。

一个人能立志行仁,内心就会有一股向善的自律力量。

一旦有坏思想,这股向善的自律力量就会使人弃恶从善。

有志于仁者不是说不做错事,而是有了过错能自觉改正。

第四章里仁篇(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The Master said, "Riches and honors are what men desire. If it cannot be obtained in the proper way, they should not be held. Poverty and meanness are what men dislike. If it cannot be avoided in the proper way, they should not be avoided.If a superior man abandon virtue, how can he fulfill the requirements of that name? The superior man does not, even for the space of a single meal, act contrary to virtue. In moments of haste, he cleaves to it. In seasons of danger, he cleaves to it."【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①。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②?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③,造次必于是④,颠沛必于是⑤。

”【今译】孔子说:“有钱和当官,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途径达到目的,君子不接受。

贫困和地位低,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途径达到目的,君子是受而不避的。

君子抛弃了仁德,到哪里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德,仓卒匆忙的时候,他也一定和仁德同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他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注释】①其道:此指正当手段。

得之:达到“所欲”或“所恶”的目的。

处:接受。

②恶(wū):哪儿。

去:避开,摆脱。

③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时间,比喻时间短促。

④造次:仓促,匆忙。

⑤颠沛:流离,失所。

【评点】本章是说,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仁。

财富和高尚的社会地位,今天仍被人们所向往。

要得到这些东西,不仅要有个人的努力,其间还有激烈的竞争,而且重要的是要以君子之争的手段获得。

通过君子之争的手段,不仅得到者受益,对整个社会也有好处。

仅仅讲什么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不爱金儿,只可作为个人的自由,而不可向全社会推广。

孔子在这方面是实事求是的。

在孔子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想得到富贵,也不在于是否想摆脱贫穷,关键在于得富去贫是否合乎道义(用今天的话说,即是否合乎社会道德准则和政策法规);如果合乎道义,求富去贫是无可厚非的。

第四章里仁篇(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The Master said, "I have not seen a person who loved virtue, or one who hated what was not virtuous. He who loved virtue, would esteem nothing above it. He who hated what is not virtuous, would practice virtue in such a way that he would not allow anything that is not virtuous to approach his person.Is any one able for one day to apply his strength to virtue? I have not seen the case in which his strength would be insufficient. Should there possibly be any such case, I have not seen it."【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无以尚之①;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②。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③,我未之见也④。

”【今译】孔子说:“我未曾看见喜好仁的人和憎恶不仁的人。

喜好仁的人,那是没有人能超过他的;厌恶不仁的人,他要是去行仁,是不让不仁的人影响自己。

有没有能在某一天下力气去实行仁的人呢?我还未曾见到力量不足的。

这样的人大概会有吧,但我并没见过。

”【注释】①无以:固定性词组,意思是“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

尚:超过,动词。

②加:临加。

③盖:句首语气副词,大概。

④未之见:即“未见之”,宾语提前,“之”是宾语。

【评点】孔子感慨当时仁德的不行,勉励人们要尽力行仁。

首先孔子说没有看见过真正行仁德的人和厌恶那个不仁的人。

可见真正的仁者之少和行仁之难。

孔子理想中的志士仁人,体现的是大道正义、民族正气,凝聚民族精神之精华,寄托着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希望。

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崇高,体现的是伟大,体现的是人的最高价值。

其次讲仁者的表现。

喜欢仁德的人果然好,但如果看不起不仁的人,讨厌不仁的人,那他还不能算是一个纯正的仁者。

对不仁者应该教化他们,使他去恶求仁。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