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吉林森工集团体制改革的思考

关于吉林森工集团体制改革的思考

关于吉林森工集团体制改革的思考——以三岔子林业局为例洪亚军,沈能,林浩(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40)摘要:本文通过对吉林国有森工企业体制改革的研究,以吉林三岔子林业局为例,分析了三岔子林业局改革前后的状况,历程、做法、成效,提出了三林在体制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的森林资源危机日益严峻、仍然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能、改制后的产业结构单一、现行政策法规层面的问题仍然困扰和制约森工企业的发展等问题,并就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力求从一般意义上为我国当前国有森工企业的体制改革提供具有科学价值和可操作性的思路。

关键词:国有森工企业;体制改革;三岔子林业局Thinking about Jilin Forest lndustry Group System Reform ____Take the case of SanChazi Forestry BureauHong Yajun,Shen Neng,Lin Hao(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tate-owned forestry enterprises in Jilin reform of the study for Sanchazi Forestry Bureau in Jilin as an example, three of castigating the situ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FDA reform, history, practices, effectiveness, proposed a three-still in the process of restructuring the forest resources increasingly serious crisis, still Ran also bear certain social functions, after the reform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 single, exist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t issue remains troubled forestry enterprises and constraints to the development issue and the issues raised by the existence of a targeted response to the general sense of China's state-owned forestry enterprises reform provide a scientific and feasible ideas.Keywords:state woods industry corporations;system reforms;San Chazi forestry bureau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林业解放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动力。

吉林森工集团是典型的国有企业,多年来一直秉承传统的计划经济经营模式运行,市场化进程缓慢,集团内部的各林业局仍然是以提供木材产品为主的资源型企业,仍然是政企合一、企社不分。

2005年伴随着吉林省的国企改革,吉林森工企业也进行了体制改革,于2006年8月成立了中国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母子公司体制,标志着我国第一家国有控股的大型森工企业在吉林诞生,也标志着国有森工企业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改革改制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

但森工企业改制后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有些是历史长期沉积下来的,有些是伴随改制而新生的,有些是深层次体制上和制度安排不完善而始终存在的。

这些问题不解决,吉林森工集团的改制成果就难以巩固,今后的发展也将受到制约。

希望通过对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改革的研究,分析改革前存在的问题,改革后的成效,以及改革后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吉林森工集团进一步完善体制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1 三岔子林业局的概况吉林省三岔子林业局位于长白山西南麓白山市境内,是吉林森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下属林业局之一,企业下设14个直属单位,现有员工4646人。

三岔子林业局是国有老森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很多,很复杂,但他们锐意改革,求实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硕果。

自1947年建局以来经过60年的发展建设,现已成为集森林资源培育、森林资源保护、木材生产、资源年综合开发、矿产开发为一体的国家大型森工企业。

2 三岔子林业局体制改革的历程2001年三岔子林业局实行富余职工一次性安置。

同年,成立现一届局领导班子。

2002年2月28日,三岔子林业局做出了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重大历史抉择。

由此,掀开了该局历史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崭新一页。

同年,国家和省出台的对企业员工的一次性安置政策,给三岔子林业局提供了减员增效,分路突围的机遇。

三岔子林业局通过内部退养、机构撤并、考核淘汰等形式,使全局副场级以上领导干部由162人减至146人,基层单位由37个削减到24个。

2003年,三岔子林业局通过机构撤并,基层单位由24个削减到20个。

机关处室由26个减少到22个。

这一年,企业实行了以岗位工资为主,计件工资、承包工资等分配形式为辅的分配制度。

企业管理开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轨道。

2004年,三岔子林业局成功地将地区自来水、转供电、山里林场通讯、居民用电、有线电视移交给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管理。

与此同时,企业还积极推行了产权制度改革。

对闲置的木制品厂、地板块厂、职业高中、电管所等单位的办公楼评估后进行了整体出售。

2005年,是吉林省改革攻坚年,再次给三岔子林业局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三岔子林业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吉林森工集团“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清理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到位、国有资本退出到位,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改制要求,对木加公司、建筑公司、通讯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除木加公司由林业局参股245万元外,其它单位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参加改制的职工依法与原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国企身份全部置换。

将集中供热交由专业供热公司经营;将学校、医院、电视台、宾馆、体育馆、养老院的资产和人员全部移交给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

2006年,三岔子林业局在原有的基础上,企业职工减少到4835人,基层单位由20个减少到13个,机关处室由22个减少到16个,中层干部由146人减少到97人。

从2002年到2006年的5年间,从企业内部改革到企业外部改革,从传统体制改革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到在具体实践的深入推进,从机构改革到用工制度改革,从人事制度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从辅业和企业办社会职能改革到股份制改革,为三岔子林业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3 三岔子林业局改革前情况三岔子林业局改革前是一个承载着采伐经营指标,又背负着各种辅业和社会性负担的老森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逐渐在旧有的体制机制不活、资源大幅递减、冗员过多、各种辅业和社会性负担沉重的羁绊中,落在了发展的后面。

林业局主业每年创造的经济效益多半被各种辅业和社会性负担所吞噬,企业发展负重前行,举步维艰,每年除“天保”资金补贴外,林业局每年仍需要营业外支出3000万元,已经严重影响到林业局的生存和发展。

3.1改革前的概况(见表1)表1 三岔子林业局改革前的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改革前的情况总人口(人) 44778在册职工人数(人) 16958直属单位(个) 56有林地面积(万hm3) 19.7有林地总蓄面积(万hm3) 2300木材产量(万m3) 33企业经济效益(万元) 1087实现利税总额(万元) 2863上缴利润(万元) 1168上缴税金(万元) 1695林业总产值(万元) 38640企业工业总产值(万元) 27476木材生产(万元) 13908林产工业(万元) 13568机关处室(个) 37机关管理人员(人) 146森林管护人员(人) 400森林管护经费(万元) 380森林覆盖率(%) 88森林防火投入(万元) 832数据来源:根据实地调研资料整理而成3.2改革前存在的主要问题3.2.1受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缺乏市场竞争力三岔子林业局一直沿袭传统的经营模式:采伐林木,收购,出售(计划调拨),这种经营模式,使林业局不用愁自己的木材没有买家,也就很少考虑自己的经营策略和市场情况。

在市场开放后,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的变化,他们的优势随之消失,市场竞争力逐渐减弱。

3.2.2机制不活,管理滞后三岔子林业局在改革前直属单位56个,机关处室37个,机关管理人员146人,这一数据已经远超过了林业局所能正常承受的范围。

在用人、用工、工资分配等方面依然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大锅饭现象突出,缺少生机和活力,与其他企业之间也缺少必要的信息交流。

机制不活,管理滞后是三岔子林业局改革前的瓶颈问题。

3.2.3人员结构老化,负担沉重三岔子林业局在人员结构上,40岁—50岁的约占80%。

由于在计划经济年代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的人员多,林业局虽然加大了人员分流力度,但富余人员仍然偏多,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同时,大部分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虽已经进入社保,但许多企业的医药费还没进入医保,需要林业局自己负担,加之还要承担职工遗属的生活费,这些都成为企业发展的沉重负担。

3.2.4职工工资低,思想观念落后三岔子林业局在改革前,共有职工16985人,人均月收入只有500元左右,不到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一,同时,由于受计划经济以及地理位置的因素影响,三岔子林业局在企业经营上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对林业局在经营管理上的思考非常欠缺。

以上的问题,归于一点,主要是政企合一所致(见图1)4 三岔子林业局改革后的情况4.1改革后的概况(见表2)表2 三岔子林业局改革后的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改革后的情况总人口(人) 44778在册职工人数(人) 4646有林地面积(万hm3) 20.3有林地总蓄面积(万hm3) 2537.1木材产量(万m3) 17.4企业经济效益(万元) 4807实现利税总额(万元) 2363上缴利润(万元) 1922上缴税金(万元) 441林业总产值(万元) 26453企业工业总产值(万元) 17928木材生产(万元) 15292林产工业(万元) 2636职工人均收入(元/年·人) 13020机关处室(个) 16机关管理人员(人) 94森林管护人员(人) 600森林管护经费(万元) 1060森林覆盖率(%) 91.296森林防火投入(万元) 1128.9数据来源:根据实地调研资料整理而成4.2 改革后的主要成效4.2.1基本解决了主辅分离和企社分离问题三岔子林业局在改革过程中,对内部产权结构进行了调整,具体如下:(1)对长期亏损的卫生筷子厂、铅笔厂、三工摩擦材料厂、商店、燃料站等单位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托管、出售、租赁,盘活存量资产600余万元,吸引外资400余万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