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文言文部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主题思想]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一、注音
阙()嶂()曦()襄()溯()湍()
()漱()涧()啸()属()
二、解词
1.略.无阙处()()重岩叠嶂()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
..阻绝()()不以疾也()..()()沿溯
素湍绿潭()绝()飞漱.其间()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属引
..凄异()()()
2.自三峡七百里()自非亭午夜分()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沿溯阻绝()绝()哀转久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译句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绝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8.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9.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理解
1.《三峡》选自《》,作者是,字,(朝代)家、家。
2.《三峡》中总写三峡地貌特征的句子是,,。
,。
,。
突出三峡山势的雄伟峻拔的句子是,。
,。
表现夏季水暴涨后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
表现春冬两季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总写春冬季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
3.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三峡四季的特点。
三峡的山:
夏季:春冬:秋季:
6.课外拓展:下列几段文字与文中哪些内容相关?
(1)、陆游《入蜀记》:“夹江千峰万嶂,有竞起者,有独拔者,有崩欲压者,有危欲坠者,有横裂者,有直坼者,有凸者,有洼者,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初冬草木皆青苍不凋。
”
(2)、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3)、杜甫《秋兴八首》:“听猿实下三声泪”;白居易《送萧处士游黔南》:“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主题思想]《以虫治虫》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的情况,说明“以虫治虫”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途径,在现代社会更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一、注音:蝎()喙()钳()蔽()穰()
二、解词:
1.界()方()为()害()喙()蔽()搏()悉()旬日()尽()岁()穰()旧()谓()
2.秋田之害()以钳搏之()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其喙有钳()其虫旧曾有之()以钳搏之()岁以大穰()三、翻译:
1.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4.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四、理解
1.《梦溪笔谈》的作者是,是时期的著名家和家。
2.《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 "消灭" ",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情况。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虫害发生的时间:;虫害发生的季节:
虫害发生的范围:;消灭虫害的经过:
4.“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主题思想]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
问题的生动事例。
说明早在此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
水平。
一、注音梵()皓()贻()讫()遂()弥()胠箧()()履()
二、解词
1.于()方()级()患()贻()但()盖()弥束()胠箧()履()精练()2.故如此()如其言()以瓦布之()贻以金钗()钱帅登之()喻皓之妻()伏()
患其塔动()密使其妻()匠师如其言()
三、翻译
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3.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4.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5.人皆伏其精练。
四、理解
1.《梵天寺木塔》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用“”“”来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
2.为什么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就使木塔稳固了?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中“此”指代什么?
4.本文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