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以及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1、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
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
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知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
他认为除了结果的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即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是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
简言之,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务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2.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
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如果把成功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会降低效能感。
2.2替代经验。
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
观察者与榜样情况的一致性越强,这一影响越大。
2.3别人的言语劝说。
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稳定的。
2.4情绪唤醒。
情绪唤醒能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与保持,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
2.5学会激发你的自我效能感。
2.5.1把目标上调一档。
先确立一个远大目标,再制订具体的小目标。
2.5.2把握好情绪。
找出自身情绪的高涨点,来不断的激励自己,提高自我效能感。
2.5.3选好朋友。
因为人与人之间对生活的热情是具有感染力的。
同乐观的的人为友能提高我们的自信心。
2.5.4正视挫折。
从内心挑战自我是我们生命力的源泉。
2.5.5内省。
内省就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分析来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