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理性主义的“模仿说”——理念至上的哲学思量,即绝对的真理。
提出“诗如画”的命题,对诗不齿,“一个秩序有定的理想国,有充分的理由对诗人关上大门。
”但敬神的诗和歌颂名人的诗可以进入理想国。
他强调诗是影子的影子(即不真实,是谎言的),与真理是隔层的。
同时强调“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是一个权宜之计,要是哪一天诗人肯改邪归正,随时欢迎回来。
”——即诗人要遵循他理想国的统治—哲学家的法则。
(也是其道德标准的意愿)。
其诗学思想:“为迷狂说”,代表作《伊安篇》。
迷狂的诗不同于模仿的诗。
迷狂是言神之言,即代神而言。
可以说是代表西方非理性主义诗学的一个渊源。
亚里士多德:开启注重经验主义层面的哲学传统。
思想体系;“形式”哲学,(其“形式”即是柏拉图的理念),但他反对柏拉图把理念抽绎出来高架在个别之上的做法,而肯定形式就存在于事物之中。
《诗学》:核心议题之一为模仿正名。
表现:①肯的模仿是人的天性②强调模仿具有普遍性。
诗正是通过必然的认知逻辑和可能的想象虚构,在个别的形象中表述出深层的规律性的东西。
提出诗人应该避免用自己的身份来说话。
判定诗的题材在于叙写行动的人,“高尚的人模仿高尚的行为”,反之亦然。
《诗学》的主要框架是悲剧结构的探讨。
悲剧是以行动为形式因(《物理学》提出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说明行动是悲剧的灵魂。
他把悲剧分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
其中情节最重要。
他解释,悲剧是行动的模仿,行动势必涉及人物,而人物必然具有性格和思想。
所以依次看,行动的模仿是情节。
情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人生。
诚然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品格,但是他的幸与不幸,都是取决于行动。
“净化说”:净化可以视为悲剧的最终效果。
以“卡塔西斯”(即原词)作净化解,那么悲剧的最后目的便是借情节以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之两种情感得到净化。
它意味着悲剧的最终目的,要在观众那里得到最后的完成。
古罗马贺拉斯:《诗艺》秉承亚里士多德思想。
一、合式法则,即尊重规则。
1、反对诗的随意虚构,诗必须切近真实。
2、恰如其分的表现诗中描写的人物:类型说的描述;剧中人物语言要与他的身份遭遇相符合;诗人必须有生活经验和真实感情,特别是倡导寓教于乐,体现文学的教育作用。
二、天才和艺术:不赞成诗为迷狂说;正确的思考是好诗的起源所在;艺术模仿生活;与柏拉图的诗如画思想比较,贺拉斯认为诗可以有多种类式,同样的阅读也可以有多种方式,而并非具有同样的审美效果。
奥古斯丁:教父思想,《上帝之城》《忏悔录》,《论基督教教义》。
一、文学的罪责:1、新柏拉图主义,把诗人驱除出理想国是民智之举,能起到扶正社会风气的作用,文学的道德作用得到强调。
2、语言问题,文学的做大祸害是不敬神明而为世俗的洪流所驾驭。
3、继承了柏以道德标准为唯一标准的文学评价传统,认为文学偏离理性刺激情欲。
二、论符号:1、区分了事物和符号:把符号定位在指意功能上,显示了符号最一般的特征;语言以言指物事符号,事物也可以指物,也是符号;这里强调的以物指物的符号功能并不涉及每一件日常事物。
2、符号的特征:人言及事物是指事物本身不超越本身之外的意指,言及符号必须超越符号本身。
中世纪阿奎那,基督教神学家(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神学大全》隐喻的权利:圣经应该用隐喻,用隐喻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隐喻产生再现,人从中得到快感。
经为寓意说:每一个词都有字面义和精神义两个方面,精神义又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即四义。
神圣的历史既是真实又是符号、既有字面义又有精神义,而世俗历史只是真实不是符号,只有字面义没有精神义。
中世纪但丁:《神曲》又叫《喜剧》。
《论俗语》诗为寓意说:主要讲字面义、隐喻义、道德义、神秘义,神秘义高于一切。
把阿奎那的四义说用于解诗。
论俗语:俗语是自然的,文言是人为的,俗语是雅俗共赏;但丁的俗语是一种崇高的文学语言;俗语必须经过提炼,然后才能入诗,光辉的俗语是最好的俗语,应匹配安全、爱、美德这样好的主题。
文艺复兴锡德尼(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英国,《为诗辩护》针对《骗子学校》。
诗的自由创造特征:对亚《诗学》创造性阐释,对诗的本质功能职责等问题深入研究,不把诗的研究依附于圣经;肯定诗人的崇高地位;受亚影响,认为模仿是一种创造,是为了教育和怡情从事模仿;强调诗的自由创造的本质,诗人的创造不受束缚,创新,造出比自然产生的更好的事物,自然是铜质而诗人能创造一个金质的。
诗的虚构问题:诗人超越现实的虚构能力,有没有想象力,诗人的职责是虚构、创造完满的艺术形象以达到教育和提高道德的目的;诗人是虚构者不是说谎者,虚构是诗人自由想象下的自由创造;诗人通过虚构表达善意能达到怡情和教诲的双重目的,其作用比哲学家和史学家效果更好;诗明白易懂,适用范围广,更具感染力。
文艺复兴卡斯特尔维屈罗:修正发扬并反驳了亚的思想,意大利《诠释》、《亚里士多德〈诗学〉诠释》。
诗的特性和目的:与历史和科学比较诗是想象的艺术,偏重于创造性的模仿;诗不同于历史:历史是推理的语言,合逻辑的语言,诗语言是韵律形象化的语言,诗是创造性的模仿,是想象的虚构;诗不应采用科学技术的题材,接近现代看法是一个创见;诗的目的在于娱乐平民大众,题材应该是通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的。
悲剧理论:1、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一致。
2、悲剧人物的性格和动作不可分割,把行动是否性格看做是悲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3、悲剧行动及其产生的根源,产生于处在困境或不幸中的悲剧性人物的心灵搏斗,悲剧行动与悲剧人物的利害关系紧密相关。
4、悲剧的目的是给人以快感及娱乐,而不是实用及教益。
5、悲剧的快感,从怜悯和恐惧来的快感是真正的快感。
新古典德莱顿:英《论诗剧》《悲剧批评的基础》。
一、变革古典戏剧法则。
1、既继承又发展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对于古代法则后人应努力追随但也要有所变动。
2、从英国戏剧实践谈戏剧原则:要有个性与激情;情节必须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富于想象;语言明快而有气势,不在于有么有韵而在于语言本身生动和明快。
3、对三一律的突破,把戏剧限制在情节时间地点一致上不利于戏剧主旨的表现,悲剧和喜剧可以结合在一起。
二、人物性格塑造的基本原则。
1、肯定了情节的基础作用,但是提高了性格在戏剧中的意义和作用2、性格塑造原则:必须具有鲜明性;性格必须与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地位等一般因素相符;注意性格的复杂性和整体性;注意人物性格的连贯性,但要保持其首要特征;激情与性格相统一3、情节与性格不应当想冲突,情节也应当影响到人物性格的鲜明性。
新古典布瓦洛:法,《诗的艺术》《书简诗》一、理性与自然。
1、推崇理性观念,追求理性就是追求善。
2、艺术的使命是传达真理的教化而不是其他。
3、艺术创作上处理题材要以理性为宗旨,写作时智慧思考的结果而非迷狂。
4、同时重视情感对艺术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5、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对形式起统帅作用,但形式美也有其独立价值。
6、自然也是理性。
二、三一律和语言问题。
古今之争,是崇古派和厚今派围绕三一律是否被采用展开。
启蒙卢梭:《论戏剧》《新爱洛伊丝》《忏悔录》。
1、关注灵魂和情感,指责科学技术发展会使人伤风败俗,提出回归自然,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之父。
2、抑制戏剧。
启蒙狄德罗:《论戏剧诗》《关于〈私生子〉的谈话》《画论》。
1、继承了亚里士,强调模仿主要是模仿自然,认为文学和艺术的真实性是通过模仿自然实现的。
2、《论戏剧诗》中认为,想象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诗人善于想象,哲学家善于推理,文学想象离不开逼真。
3、严肃喜剧:即市民剧,以英国的感伤剧为依据,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中间的类别,又称为正剧,以家庭题材与宫廷题材相对立,倡导把人物性格放在情境中区表现,在严肃喜剧里当以情境为主,人物性格为次,情境成为文学作品的基础,性格由情境决定。
4、重视戏剧的道德教育作用,与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思想相近,强调了喜剧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