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
11.1复习笔记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1)关于国民收入的两种定义
①MPS体系的国民收入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体系)的理解,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净产品的价值,它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用公式表示为:
国民收入=(c+v+m)-c
=v+m
②SNA体系的国民收入
按照现代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简称SNA体系)理解的国民收入被分为广义的国民收入和狭义的国民收入。

广义的国民收入通常泛指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狭义的国民收入(NI)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所得报酬的总额,它是国民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和间接税以后的余额。

(2)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
①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a.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
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b.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
从区别看,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是一个收入的概念,表明原始收入的总规模,能全面反映一国国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状况。

而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是一个生产的概念,表明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

从联系看,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②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国民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包含了固定资产折旧,而国民生产净值则扣除了折旧,是一个没有任何重复计算的社会最终成果指标。

③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是一国国民所有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总额,它等于国民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净额(即间接税与政府补贴的差额)。

国民收入是生产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要素收入的总和。

这里的NI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狭义的国民收入。

④个人收入(PI)
NI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的收入,因为企业利润的一部分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而企业通常也不会把所有的可分配利润都分给个人。

同时,劳动者个人收入中的一部分要上缴各种社会保障金。

此外,部分居民还会从政府那里得到各种转移支付。

因此,从国民收入中减去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和社会保障金,再加上政府对个人的各种转移支付,就是个人收
入。

⑤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收入并不能全部归个人支配使用,因为个人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以随意支配、用于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上述几个概念的数量关系可以大致用如下公式表示:
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NNP)-间接税净额=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金)+转移支付=个人收入(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个人可支配收入(DPI)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1)两种体系下的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按照传统MPS核算体系的理解,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直接创造价值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所进行的分配,而国民收入再分配则是指非物质生产部门获得收入的过程以及政府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的活动。

按照SNA核算体系的理解,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生产部门(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而国民收入再分配则是指政府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的活动。

我国已经采用了国际通行的SNA核算体系,因此,国民收入分配活动应当按照SNA 体系的理解来划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2)初次分配后的国民收入
经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大致被分割为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租金收入、技术等知识产权收入以及管理者报酬。

(3)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进行收入再分配的理由
①控制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

②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者职能的需要。

③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④政府协调地区发展、支持战略性行业发展的需要。

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4)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手段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手段主要有:征税,比如征收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等;财政转移支付,比如对低收入阶层的各种救济援助、失业救济、伤残救济、医疗补助等等。

具体的再分配手段和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3.收入差距的产生与度量
(1)收入差距的产生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居民之间拥有的要素数量、质量和种类存在较大差异。

②分配规则不公平、机会不均等。

(2)收入差距的度量
①洛伦兹曲线
图11-1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能直观地表现出国民收入或社会财富在各阶层家庭中的分布情况。

如果国民收入完全平均地分配于所有家庭,那么洛伦兹曲线就是对角线OE,OE被称为绝对平均线,另一极端是完全不平等的洛伦兹曲线OFE,因为这一折线意味着唯一的一个家庭拥有100%的国民收入,而其他所有家庭都一无所有。

曲线越靠近对角线,则社会收入分配越平等,而曲线越靠近边框OFE,则越不平等。

②基尼系数
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可以计算一个反映收入差距的具体指标——基尼系数。

在图11-1中,用绝对平等线OE和实际洛伦兹曲线围成的面积,除以三角形OFE的面积,其比值就是基尼系数。

4.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提出了著名的“倒U假说”,解释经济发展中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

在库兹涅茨看来,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长期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二、中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分配关系的调整
1.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
(1)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唯一的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中基本的收入分配制度。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按照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主要理由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2)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意义
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1)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