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墨子及其德育思想(深圳大学)18页PPT
墨子及其德育思想(深圳大学)18页PPT
己,己在所爱之中。”
为什么“兼爱”?他认为:天下一切祸害的根源“起不相爱”(《兼
爱》):“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簒;人与人相爱,则不
相贼;……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悔贫,贵不敖贱,诈不
欺愚。”
墨子的兼爱思想反映了在诸侯争霸、利益冲突的社会变革中,小私有劳动
者和平民百姓的美好道德愿望:实现全人类无差等的爱,实现其“饮则
6
第三.做到兼爱互助,为彼犹为己。 墨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倡导兼爱、互助。主张“兼 相爱,交相利”,主张“兼以易别,为彼犹为己”, 甚至要求圣明君主“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兼 爱》下篇)。他的德育,要求务必落实到陶冶学生的 兼爱与互助的思想品质上。
第四.向往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在《兼爱》《非攻》两篇中,墨子鲜明地提出反对侵 略战争的主张,他所要培养的“兼士”“贤士”必须 具备这种思想品质。
3
墨子道德观的核心:兼爱
兼爱包含两个基本内涵:
一.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己。墨子说:“爱人若爱其人,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
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子以孝子尽孝道为例,指出:“吾先从事乎
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后期墨家概括为:“有人不外
应为后期墨家的作品。
2
按梁启超的分类,《墨子》一书内容可以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 《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
辩》共七篇。这一类杂有名家之言,混有杂家之说。 第二类: 《尚贤》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爱》上中下篇、《非攻》上
中下篇、《节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乐》 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这一类是代表 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 第三类: 《经》上下篇、《经说》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这一 类被治墨者称为墨辩,亦称为墨经。这一类是《墨子》的精华部分。 第四类: 《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五篇。这五篇是 墨子弟子记载墨子的言论行事。 第五类: 它们是《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 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共十 一篇。这一类可以说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御为主,十一篇 皆以守备之法为主题。墨家兵法是墨学之弟子精研而成。
7
德育的方法
第一.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结合。 他强调有些行为只从外表看不从效果去考察好像不错,但深人探 究他的动机是不好的。譬如“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 非爱之也”(《鲁问篇》)。意思是说钓鱼的人躬着身子,并不是 对鱼表示恭敬,用虫子作捕鼠的诱饵,并不是表示对老鼠的喜爱, 观察判断一件事情要全面看,以表面看内在,将动机与效果结合 起来考察,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过宋国的大夫。似乎是个手工业技师,和鲁国的公输班差不多, 是个手工业工匠的头。(《先秦七子思想研究》) 墨子身份虽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墨子及其门人社会身份不高。 多为春秋战国之际没落之士
1
墨子其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现存15卷53篇。 根据冯友兰先生的划分,可将其分为四类: 1.《公孟》等5篇,记载的是墨子的言行活动。 2.《兼爱》等31篇,记载的是墨子及其学派的主要思想。 3.《备城门》等11篇,记载的是墨家研究守城备战的方法。 4.《经上》等6篇,记载的是关于认识论和逻辑学的思想,据考
第二.强调言行一致,表里统一。 墨子认为“兼士”必须言必行,行必果。主张“言足以复行者, 常之”(《耕柱》)。口讲而不实行,这是空言妄语,正如今天所 说的“讲空话、讲大话”。所以,他要求言行联系实际需要。
第二.倡导勤俭、节用 墨子从节用、节葬和非乐思想出发,他主张陶冶学生节用和俭约的思想品质。他 的根本旨意是“去无用之费”(《节用》)“厚葬久葬者为政,国家必贫,人 民必寡,刑政必乱”(《节葬》下篇); 墨子节俭、节用的思想品德,总的意思是 反对铺张浪费,更是针对当时统治阶级以及不良的社会风气提出的改革要求, 即使到了今天,勤俭、节用、节葬仍然是我们所一直倡导。
墨子其人
名翟(dí),生卒年月约公元前490 ~前403年。 (约晚孔子61年,早孟子105年,早荀子192年)
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 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关于墨子的出身:有争议 冯友兰说,墨子及其门人出身于“游侠”, 童书业说,墨子的祖上可能是宋国公族,他本人也是宋国人,做
5
德育的内容
第一.重视自然教育、热爱生产劳动 墨子认为,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能用劳动维持自己的生活,不像其他 动物靠天吃饭穿衣。他从演化论的观点说明:“今人与禽兽鹿璋鸟虫异者,赖其 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非乐》上篇)。人类最大的特点,与其他动物不同 的地方,就是人类能够通过生产劳动来维持生活和发展生活模式,日趋进化。 所以说,“赖其力者生”,不像其他动物,以羽毛为衣裘,以蹄爪为裤履。他 还认为,人类虽然进化了,也不能脱离生产劳动,不能像孔子所认为的那样, 轻视生产劳动,轻视劳动人民。
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
重与关爱。但是,在阶级社会中,仅仅把现实存在的阶级对抗和利益冲突
作孤立的道德思考,抽象地提倡“兼爱”,企图以道德的力量来改造社会,
无疑是一种空想。
4
德育的目标:培养“厚乎德性”的“兼士”
墨子对“兼士”在德行方面的要求设计了一种理想化的道德人 格。他认为“兼士”必须以“厚乎德性”作为内在的品质,“士” 之学,当以“行为本”,他甚至认为“置本不安,无务丰末”就是说 如果德行这个根本没有牢固树立,那么其他一切都是舍本逐末。 同时,墨子对“兼士”的外在品质作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他 说:“吾闻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然后可以明 君子天下。是故退睹其万民,饮即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 丧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此处的“兼士”不仅应该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更需要有乐于为万民献身的精神,视别人的 痛苦为自己的痛苦,把爱人、利人当作人生应尽的道德义务,达到 人我一体,不分彼此。墨子的道德人格是一种道德原则、道德规 范的完美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