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与浮力参考答案第一节质量1.位置形状状态2.(1)克(2)毫克(3)克(4)千克(5)吨3.(1)2.0×1027 2.0×1033(2)1.5×102 1.5×10-1(3)50 5×10-2 5×107 4.物体物质质量5.不发生不变不发生不变不发生不变6.横梁分度盘指针平衡螺母游码7.D 8.A 9.D 10.A 11.A 12.C 13.C 14.C、15.D 16.D 17.D l8.D 19.左52.5 20.C、B、D、E、A、F第二节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1.97.6g2.(1)放在水平平台上(2)平衡3.54g 4.1000 1000 10-3 5.分度值量程6.称量分度值偏大7.84.2 8. 水平台上0刻线处横梁9. 左盘右盘游码砝码刻度值10. 液体小的固体毫升11. 浸没超过12. 50 5×10-5 1.5×1050.15 13. 1mL 1mL 8mL 14.右3.2 15.C16.D17.A 18.(2)使横梁平衡(3)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4)应用镊子夹砝码放在右盘里19. (1)B(2)因为一个小螺钉质量太小,小于天平的感量,误差很大,采用B方案用累积的方法测量,误差会小些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第一课时1、2.7×103千克每立方米体积是1m3的铝的质量为2.7×103kg2、1.0×103 13、1.2×103kg/m34、10.5×103kg/m3 银5、2.56、7、0.71 汽油8、A9、C 10、密度11、19.3×103 19.3 12、物体质量,体积天平,量筒13、1000 1.1 14、13.6 13.6 15、5.5m3 16、1:2:3 1:1:1 17、左右200 18、8 19、(1)40 2 30 10 (2)77 (3)7.7 7.7 7.7×103 20、C 21、C 22 、V=m/ρ=40g/0.8g/cm3=50ml 用量筒量出50ml酒精即为40g酒精23、66 40 10 6.6 24、0.001m 25、150g 250cm3第二课时1.1:1 79:272.木球铅球3.空心 1.01cm34.4.65.14 22 8 1 1cm36.35.2g7.5:2 2:58.右159.(1)左盘放砝码(2)用手拿砝码(3)游码未放在零刻线处10.C 11.D 12.C 13.C 14.D 15.B 16.A 17.A 18.B 19.A第四节阿基米德原理第一课时1、密度体积深度2、3N3、等于4、10-2N 变小小5、F=G F<G 向上托力浮力液体6、10-4 1 17、浮力193508、竖直向上浮力9、大石块10、B 11、C12、A 13、1.04 104 3.83×103 kg/m3 14、10-3m3 8N 15、A 16、C 17、B 18、B 19、D 20、(1)a、b (2)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且同种液体,物体排开液体体积越大受浮力越大。
(3)c和d (4)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浮力液体密度物体受到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且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所受浮力越大控制变量法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1、F木=4.8×10-2N F铁=8×10-2N 22、(1)10N (2)4N (3)4×10-4m3第二课时1.1 下沉密度2.C 3.D 4.C5.(1)量筒水(2)a、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水读出体积V1 b、把食指插入水中,读出水的体积V2(3)F浮=ρ水g(V1-V2)6.方法一:用细线系住物块再用测力计测出重力G,把其浸没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为FG-F方法二:用刻度尺测物块边长L,用细线系住物块浸没在烧杯内的水中。
ρ水GL37.(1)ACDFG(2)a用细线系住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重力Gb再把铁块浸没在水中某一深度读出此时测力计示数为F1c再把铁块浸没在水中另一深度读出此时测力计示数为F2(3)铁块浸没深度不同,但测力计示数不变。
(4)浮力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5)错误8.(1)步骤1继续把柱体缓慢进入,当水面到达B横线时,记下测力计示数FB步骤2用刻度尺测出A、B横线间的长度为L(2)9.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10.(1)步骤:a用天平测出石块质量为m1 b用烧杯装适量的水,用天平测出其总质量为m2 c 用细线系住石块浸没入水中读出此时天平的示数为m3(2)(3)石块要悬在水中,不要接触烧杯底。
11.排开液体的体积,密度弹簧测力计,橡皮泥,烧杯,细线和水(2)a用细线系住橡皮泥挂在测力计下测出重力为Gb再把橡皮泥浸没在烧杯内的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为F1c把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浸没在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为F2(3)比较G- F1与G- F2大小若G- F1=G- F2说明浮力与物体形状无关若G- F1不等于G- F2说明浮力与物体形状有关12.(1)8N (2)2.4kg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第一课时1.小于竖直向下2.50 50 竖直向上3.等于等于4.改变自身体积,使自重小于浮力比空气密度小的5.大于等于6.==;<<7.(1)盐水选种(2)水疗法(3)潜水艇(4)探测气球8.B 9.A 10.D 11.D 12.漂浮悬浮下沉13.5 竖直向上悬浮14.1.8×106 1.8×1010 1.6×1010 15.自身重力5×103 0.5×104 16.C 17.C 18.B 19.开始时气泡内的空气温度高于外界空气,密度小于外界空气,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所以上升;后来由于气泡内气温降低,密度变大,体积变小,使其浮力小于自重,所以下降。
20.开始时,由于饺子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所以下沉;再煮沸一会,由于饺子内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浮力变大,且大于自身重力,所以上浮21.设冰浸入水中的体积为V,因为冰漂浮,所以(V ﹢30000m3)ρ冰g=ρ水g V 得:V=270000m3 冰山m冰=(270000m3﹢30000m3)ρ冰=270000t 22.4.5N 23.0.5 0.5 木块漂浮受到浮力遵从第二课时1.50 <2.20cm3 0.16N 1.68N 3.D 4.(1)木块的重力为:G=ρ水Vg=0.6×103kg/m3×0.4m×0.2m×0.1m×10N/kg=48NF浮=G=ρ水gV排48N=1.0×103kg/m3×10N/kg×V排解得:V排=4.8×10-3m3 所以V露=V—V排=8×10-3m3—4.8×10-3m3=3.2×10-3m3(2)船的最大浮力:F浮=ρ水gV排=1.0×103kg/m3×10N/kg×8×10-3m3=80NG沙=5.9kg×10N/kg=59N挖去部分的体积为:59N﹢48N-80N=ρ水Vg 解得:V=4.5×10-3m35.因为冰漂在水面上,所以:G冰=F浮即ρ冰gV冰=ρ海水gV排解得V冰/V排=1.03×103kg/m3/0.9×103kg/m3=10.3/9所以:冰露外面与浸在里面的体积比是:1.3/9 所以堪称“冰山一角”6.(1)因为杯子漂浮,所以F1=G=mg=200g×10N/Kg=2N(2) F1=ρ水gV排=ρ水gSh 2N=1×103kg/m3×10N/Kg×3×10-3m2×h解得:h=0.067m=6.7cm(3) 杯口与水面相平时的浮力F2=ρ水gV排=1×103kg/m3×10N/Kg×3×10-3m2×0.15m=4.5 N所以此浮力秤的最大称量为:4.5 N—2N=2.5 N7.氢气的重力为:G=ρVg=0.093kg/m3×1500m3×10N/Kg=1350N受到的浮力:F=ρ气gV排=1.29 kg/m3×10N/Kg×1500m3=19350N总重为:1350N﹢2500N﹢5×650N=7100N 因为19350N>7100N所以这个气球能搭载5名平均重650N的人上升8.C. 倒出待测液体,再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所示的刻度值V3;D.将实心物体放入量筒中水里,待其静止时记下液面上升的刻度值V4。
9.(1)步骤:1、往量杯里倒适量的水,并读出体积为V1;2、把碎玻璃放入量杯里,并读出体积为V2 ;3、把碎玻璃放入小盒子里,再放入量杯里使它漂浮,并读出体积为V3(2)玻璃的密度:ρ=(V3-V1)ρ水/ (V2 -V1)10.0.024 4 4×103第八章压强第一节压强第1课时1.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2.5 3.0.7×104 0.07 4.受力面积压强抬起一只脚5.A 6.增大压强减小压强7.变小不变变大8.B 9.D 10.C 11.AD 12.C 13.D 14.D 15.C 16.C 17.C 18.B 19.A 20.B C 21.A.22.都不正确;我的探究是:1 在保证受力面积不变时,研究压强与压力的关系;2在保证压力不变时,研究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23.G=F=P S(100t﹢S×1m×2×103kg/m3)g=1.176×105Pa×S解得:S=10 m224.压力:F=G=mg=28000Kg×10N/Kg=280000N坦克的压强:P=F/ S=280000N/3.5 m2=80000Pa因为80000Pa﹥0.7×105Pa所以这辆坦克不能从冰面上通过第2课时1.D2.C3.C4.A5.D6.一用手捏海绵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把玻璃杯分别正放和倒放在水平放置的海绵上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7.因为盲道上有凸起的棱,人走在上面,因为受力面积小了,压力一定时,会增大压强,盲人会有明显的感觉,所以不用盲杖也能在盲道上像正常人一样行走8.(1)受压面的形变大小(2)受压面的材料不同(3)等于(4)受压面的材料相同9.(1)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4与7(或5与8、6与9)(3)(a)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