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言虚词总结

高考文言虚词总结

高考文言虚词总结
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功能而缺乏实义的字词,主要用于构建语法结构、连接句子成分、表达态度等。

文言虚词的使用是文言文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理解和使用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总结。

一、并列虚词
1. 且: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

例如:“斯事且
愈此,怀学者则皆以是喻也。

”(《韩非子·备法》)
2. 又: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

例如:“唯坤质
其中,中又有制于外,然后能有兼天一德之伦矣。

”(《孟子·告子上》)
3. 亦:表示否定的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不”。

例如:“父让事我,我不亦可乎?”(《论语·子张》)
二、递进虚词
1. 而: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

例如:“夫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夫兵者,凶器也,所以动人而不动心者也。

”(《孙子兵法·始计》)
2. 法: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乃”。

例如:“其领民皆安,无有所怨法。

”(《史记·王离列传》)
3. 将: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要”。

例如:“将执事者,使庶人无为耳。

”(《论语·鲁肃》)
三、转折虚词
1. 而: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

例如:“夫人以不
忧众庶,而佚於楚音,是以眥史自牖庭之间,不见其王。


(《左传·襄公八年》)
2. 然: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

例如:“拊心而论,多不能成其职,博多欺听。

”(《后汉书·何武传》)
3. 则: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才”。

例如:“是故杀一
人而为之校,殺一校而为之州,殺一州而为之国,殺一国而为之天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四、连词虚词
1. 乃:表示句间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就”。

例如:“及大业之现,鲜有人犯其塞者,乃兖州河北。

”(《后汉书·刘焉传》)
2. 而:表示句间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然后”。

例如:“睹
其和亲之义,而不喜谀之心。

”(《史记·苏秦列传》)
3. 且:表示句间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

例如:“皇上
时事竭力,而成害於民。

”(《南朝宋书·梁懿昼传》)
五、表达虚词
1. 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民
之性,顺则与之,逆则除之。

”(《孟子·公孙丑下》)
2. 以:表示手段、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

例如:“不
言而宜者,民从而宜之;不言而不宜者,违而不宜之。


(《论语·为政》)
3. 乎:表示疑问、疑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

例如:“此
生之谓性,乎此生之谓命?”(《庄子·至乐篇》)
总的来说,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句子成分、构建语法结构以及表达态度的作用。

了解和熟练运用这些文言虚词,对
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以上列举的文言虚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存在许多其他的虚词。

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际运用来逐渐积累和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