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

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2017版)其次,小儿患者年龄小、体型小、生理特征不同于成人患者,需要更加细心、耐心和专业的护理和操作;再者,小儿患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哭闹等情绪反应,影响麻醉/镇静效果和检查结果。

因此,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需要专业的小儿麻醉医生和护士团队,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和准备工作,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地接受检查或治疗。

同时,还需要注意麻醉/镇静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二、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史:包括年龄、身高、体重、过敏史、手术史、疾病史、药物史等。

2.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包括焦虑、恐惧、哭闹、好动、不配合等情况,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麻醉/镇静药物的选择和给药途径:需要根据手术/检查的性质和患者的年龄、体重、身体状态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计算,以及确定给药途径和速度等。

4.麻醉/镇静监测设备和药物应急箱的准备:需要根据手术/检查的特点和患者的情况准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和药物应急箱,以备不时之需。

5.麻醉/镇静过程中的护理和安全措施:需要进行全面、细致、专业的护理和安全措施,确保患者在麻醉/镇静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三、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并发症及处理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律失常、过敏反应等,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和剂量计算,避免过量使用和不当使用。

2.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镇静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3.准备好相应的药物应急箱和监测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4.在手术/检查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专业的观察和护理,避免出现后遗症和并发症。

总之,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是一项复杂而特殊的医疗技术,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工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希望本专家共识能够为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实施和推广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在场所设计时,需要考虑到麻醉的需要,以确保空间充足,方便麻醉科医师的操作。

有些检查和操作需要通过观察窗和显示仪来观察和监护患者,因此存在对突发事件反应滞后的可能。

对于接受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患儿,由于他们大多是门诊患者,需要在当天离开医院,因此麻醉效果需要迅速平稳、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这增加了麻醉科医师的工作难度和风险。

在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方面,至少需要一名主治医师资格以上且有超过一年小儿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来负责。

操作单位还需要配备经过麻醉/镇静培训和小儿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的医护人员来协助麻醉科医师的工作。

设备方面,小儿手术室外麻醉的设备配置应不低于常规手术室内的设备,包括可靠的供氧和吸氧装置、监测仪器、负压吸引装置、急救车、足够的空间和充分的照明设备、复苏/转运手推车、麻醉/镇静恢复室、与手术室人员快捷联络的通讯设备以及麻醉机/呼吸机等。

在小儿手术室外麻醉/镇静前,需要进行麻醉/镇静前评估,该评估与普通择期手术的麻醉前评估一致,重点关注患儿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方面,特别关注患儿的年龄、现病史、既往麻醉/镇静史和手术史、用药史、过敏史和家族史,以及近期是否有上感史等问题。

同时,还需要进行系统回顾,关注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疾病、癫痫、颅脑等神经系统疾病、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体格检查方面,需要测量身高、体重以及基本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和体温等。

在评估儿童麻醉前,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在呼吸系统方面,需要注意是否存在困难气道、呼吸道梗阻症状和呼吸音异常等情况。

对于学龄期儿童,还需要检查牙齿是否松动。

在循环系统方面,需要注意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和心脏杂音等情况。

在进行中深度镇静治疗的患儿中,如果没有特殊病史,可以不要求辅助检查。

在进行全身麻醉下的各种检查时,可以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简化辅助检查的要求。

但是对于需要进行手术性操作的患儿,需要进行基本的血常规、出凝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和胸片等评估。

对于有特殊疾病或合并症的患儿,还需要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其他特殊辅助检查的评估。

除了上述方面的检查,还需要特别关注患儿是否存在反流误吸的风险,以及胃肠镜检查时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梗阻等情况。

对于进行介入操作的患儿,还需要特别关注是否存在造影剂过敏史或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史。

对于门诊患儿,最好能设置麻醉门诊来完成相关评估。

在进行麻醉/镇静前,需要告知患儿/家属麻醉/镇静的方式、目的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签署麻醉/镇静同意书。

此外,还需要告知麻醉/镇静前后的注意事项。

对于实施全身麻醉的患儿,术前禁食应按照“2~4~6~8”的原则进行。

在麻醉中所用到的药物和仪器都需要提前准备好。

在仪器方面,需要准备全身麻醉所需的气管导管、喉镜、喉罩等设备,以及急救所需的面罩、口/鼻咽通气道、吸痰管和辅助呼吸装置等设备。

在药物方面,需要准备实施麻醉所需的药物和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和阿托品等。

在进行麻醉/镇静时,需要根据不同检查操作的需要,对镇静/麻醉程度进行分级。

在药物和方法方面,最常用的是口服10%水合氯醛50mg/kg。

该药物起效时间为15~30min,维持时间约为60~120min,镇静成功率为70%~90%。

治疗剂量的水合氯醛药效温和,药物不良反应小。

大剂量使用水合氯醛(>75mg/kg)可能会导致呼吸抑制和心肌抑制,因此最大剂量不能超过1g/d。

对于月龄小于1个月的早产儿、新生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起始剂量需要酌情减至20~40mg/kg,以避免出现呼吸抑制和心血管意外等不良反应。

苯巴比妥也是常用于儿童镇静的药物,常用静脉注射和肌内注射两种给药方式。

静脉注射剂量为1~2mg/kg,给药后3~5min起效,作用维持时间15~45min,但可能会引起呼吸抑制和低血压。

肌内注射剂量为2~6mg/kg,给药后10~15min起效,作用维持时间60~120min。

咪达唑仑是最常用于麻醉/镇静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可采用静脉注射、鼻腔给药、口服三种方式。

静脉给药剂量为0.05~0.1mg/kg,起效时间为2~3min,维持时间为45~60min。

鼻腔给药剂量为0.5mg/kg,起效时间为5min。

口服安全有效剂量为0.50~0.75mg/kg,但由于首过消除效应血药浓度不稳定,不推荐首选使用。

咪达唑仑可以单独作为小儿镇静的药物,也可以作为静脉全身麻醉的辅助用药。

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具有“顺行性遗忘”的优点,但与其他麻醉镇静类药物合用时可能会导致苏醒时间过长、呼吸抑制等药物不良反应。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2岁以内因脑外伤需接受脑部CT检查的患儿,静脉注射推荐剂量为0.1mg/kg~0.3mg/kg。

XXX是近年来常用的镇静药物,其优点是不会引起呼吸抑制。

用于儿童中深度镇静最常用的方式是鼻内给药。

单纯鼻内给予原液0.01%右美托咪定1.5~3.0μg/kg能达到85%以上的镇静成功率。

患儿鼻腔内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后起效时间为25min,镇静持续时间为85min。

氯胺酮(1~2mg/kg)与右美托咪定(2~3.0μg/kg)联合鼻内给药,可缩短镇静起效时间(起效时间短,11.5±5.7min),减少因中途转醒所导致的镇静失败,提高镇静成功率(可达95%以上),同时右美托咪定也减少氯胺酮导致的高血压、心动过速、烦躁等并发症。

鼻内给药时可以使用特定的鼻腔给药装置喷鼻,也可以用注射器滴鼻,镇静成功率均能达到80%以上。

丙泊酚是最常用的静脉镇麻醉/镇静药之一,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快、术后烦躁发生率低等特点,非常适用于小儿全身麻醉。

丙泊酚静脉麻醉可用于镇痛要求不高的操作,而镇痛要求较高的操作则可以采用丙泊酚复合阿片类药物麻醉。

对于小儿中深度镇静,建议使用1mg/kg的剂量,并追加剂量0.5mg/kg。

静脉麻醉剂量为2-3mg/kg,维持剂量为2-3mg/(kg·h)。

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可能出现短暂的呼吸抑制。

同时,丙泊酚与右美托咪定复合应用可以降低单独使用丙泊酚引起呼吸抑制的发生率。

氯胺酮具有很强的镇痛和镇静作用,可用于有明显疼痛刺激操作的麻醉/镇静。

小剂量静脉注射(0.5-1mg/kg)即可达到较好的镇静效果,而1-2mg/kg静脉注射可以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且没有明显的呼吸抑制作用。

但需注意其主要不良反应为气道分泌物增多,通常需要与阿托品、长托宁等抗胆碱类药物合用。

阿片类药物通常作为麻醉/镇静的辅助用药使用,特别是在有疼痛刺激情况下。

芬太尼、舒芬太尼是长效阿片类镇痛药,作用持续时间为30-60分钟。

而瑞芬太尼是超短效的阿片类镇痛药,起效快,清除半衰期为10分钟,停药后能迅速苏醒,适用于短小门诊手术的麻醉。

但需注意,在使用剂量较大或推注速度过快时,可能会出现呼吸抑制和胸壁僵硬等并发症。

吸入麻醉药包括七氟烷和氧化亚氮。

七氟烷是小儿吸入麻醉的首选药物,具有血/气分配系数低、麻醉深度和清醒速度易于调控、肝肾副作用小、镇痛效果好等优点,但容易出现术后躁动。

氧化亚氮则常用于口腔科门诊治疗的镇静,其麻醉诱导与苏醒迅速,镇痛作用较强,但麻醉作用较弱,对循环功能影响小。

然而,需注意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弥散性缺氧的风险,因此有肠梗阻或阻塞性肺疾病的患儿禁用。

区域阻滞麻醉包括局部浸润、骶管麻醉、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腹横肌平面阻滞、臂丛神经阻滞、腕管阻滞等。

区域组织麻醉对呼吸循环的影响较小,通常与全身麻醉复合使用,既减少术中全麻药物特别是阿片类药物的使用,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同时也可以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推荐在超声或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实施神经阻滞,可减少局麻药物的使用剂量,避免局麻药物中毒和减少神经损伤。

可选择的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使用剂量见表3.对于门诊患儿,建议使用作用时间较短的利多卡因或尽量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以避免长时间的运动阻滞。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通常用于操作时间长(>2h),对呼吸循环干扰大的检查治疗。

该方法可以确保有效通气,适用于头面部及口腔内手术操作,可以避免分泌物或血液流到咽腔引起气道痉挛或窒息。

但该麻醉方法可能引起气道损伤,出现声音嘶哑、延迟的喉头水肿等,建议常规拔管后行雾化预防。

对于没有静脉通路的患儿,可以采用6%七氟烷+6L/minO2吸入诱导;对于已有静脉通路的患儿,可以直接静脉注射丙泊酚2~3mg/kg诱导,待患儿入睡后追加阿片类药物和神经肌肉阻滞药(如舒芬太尼0.3μg/kg和顺式阿曲库铵0.2mg/kg),待达到插管条件后根据手术方式选择经鼻或经口置入气管导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