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推拿疗法中医辩证法,脑瘫属中医“五迟”、“五软”的范畴,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早产或产后乳养不足等原因,导致患儿肝肾两虚,精血不足,脾气亏虚,其病机为阴精失充,髓海不足,脾虚肌萎,肝血失濡,推拿治法则以补益气血,柔肝健脾,滋阴填精、柔筋活血。
⑴循经点穴按摩:按摩医师以先以左手固定患儿一侧足部,右手以拇指或食指在小腿部分别沿膀胱经、胆经、肾经、脾经自上而下揉推,重点按揉承筋、承山等穴,每经推揉三次;补脾经,用大拇指旋揉患儿拇指罗纹50~100次,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的肌肉消瘦、软弱无力等。
推胃经,用拇指旋揉患儿拇指近端指节50~100次,摩腹、按揉足三里10次。
补肾经,用拇指离心性直推患儿小指罗纹面,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之功,可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的脑瘫患儿。
⑵健脾益气按摩法,健脾益气按摩法的目的:脑瘫患儿多伴有营养不良,体质虚弱、肌肉萎缩。
健脾益气按摩手法可以消食和中、调节阴阳、理气血、和脏腑,促进脾胃运化、营养吸收,从而进步患儿体质。
健脾益气按摩法适应的脑性瘫痪类型与部位;对于各型脑瘫患儿伴有营养不良者皆可使用本法。
按摩部位常选腹部、背部及手和腿部的相关穴位。
健脾益气按摩法常用的手法:摩腹:患儿取仰卧位,术者用一手四指腹或全掌着力于前腹壁,以脐部为**顺时针旋摩5分钟,此法能健脾和胃,常与捏脊、按摩足三里适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
分推腹阴阳:患儿取仰卧位,术者用双手拇指自剑突下分沿肋弓下缘分推100~200次,或自肋弓下缘分推至脐部两侧5~10次,此法适用于消化不良,夜啼,腹胀等。
推揉中脘:患儿取仰卧位,术者用指端或掌根按揉中脘穴称揉中脘。
用掌心或四指旋摩中脘穴称摩中脘。
用食指、中指自喉下直推至中脘称推中脘,又称推胃脘。
揉100~300次,摩5分钟,推100~300次。
此法能用于小儿食欲不振、食积、嗳气等。
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适用。
⑶捏脊疗法:患儿取俯卧位,术者双手食指紧贴皮肤向上推,拇指向下按压。
沿督脉由下(长强穴)至上(大椎穴)缓慢推拿共7次在推至脾俞、肾俞穴时进行点压数次,以健脾益肾。
此法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主要用于小儿先天不足、体质虚弱、颈软不能竖头、腰背软弱不能独坐等。
多与补脾经,摩腹,按揉足三里合用。
健脾胃益气按摩法的疗程:以上各法,每次15-20分钟,逐日1 -2次,3-6月为一疗程。
健脾胃益气按摩法的注重事项:按摩必须将手指甲剪短并修理圆滑以免划伤患儿;以上按摩手法适用于5岁以下的小儿,3岁以内疗效较好,1岁以内疗效更好;手法非常留意操纵方向、次数、频率和强度。
⑷节段性按摩法:节段性按摩的主要作用是反射性地刺激脊髓的节段性装置(感受装置包括皮肤的一定区域,如肌肉、韧带、肌腱的感受器),使其和脊柱肌的营养和血供同时得到改善,同时亦能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活动。
达到促大运动(坐、站、爬、行)恢复的目的。
节段性按摩法对痉挛型和弛缓型——立直反射促通有较好作用,上肢瘫按摩脊柱的颈、胸部,下肢瘫按摩脊柱的腰骶部。
调节反射发育缺陷以及脊柱后凸、侧凸和其他情况可根据部位选择相应的治疗区域或按摩脊柱全长。
脑瘫的节段型按摩部位是沿脊柱从骶部到颈部的按摩,同时也按摩肩胛外缘、臀部、肩胛四周和肋间隙。
节段性按摩手法移动法:术者用拇指指面或中指指面上下移动。
按摩一侧时,另一侧则起支持作用,按摩部位是脊柱棘突两侧,手指尽力触及椎间隙,并在此部位进行冲击运动。
其冲击的力度据患儿病情、体质而定。
钻法:术者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居脊柱两侧,用拇指或中指在脊神经根出口处做环状或螺旋状运动,从一个脊髓节段至另一个脊髓节段,按摩手指与支持手指同时移动。
锯法:双手横跨脊髓棘突,两手指间形成按摩区的皮肤突起,双手做拉锯样运动,一个水平进行1~ 2次后,上移一个水平进行。
牵拉法:术者用一手的两个手指,常是中指和食指,沿脊柱两侧从骶部直到颈部以同等速度进行牵引的方法,为了作用有力,可用另一手增加负荷。
震颤法:术者手附着于脊柱或肋间隙,使治疗局部产生高频率震颤,是节段性按摩的结束性手法。
以上手法治疗3-5次,每次20-30分钟,逐日1-2次。
⑸促肌力恢复按摩法:促肌力恢复按摩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肌肉反复多次的收缩舒张,从而进步肌肉肌力,同时又有使动作肌与拮抗肌保持协调的作用。
促肌力恢复按摩法对于肌张力低下型——颈腰软、竖头、独坐不能完成者有较好疗效。
对痉挛型一般不用擦刷法(快频率)。
对手足徐动型中线控制有一定作用。
促肌力恢复按摩部位主要有髋关节、肩关节相关肌群、颈部、腰背部、大腿等部位。
促肌力恢复按摩法常用手法:三线刺激按摩法:患儿取卧位,将按摩部位分为内侧、中间、外侧三线,术者大拇指沿着这三线运用揉、按、推复式手法,由上到下推拿,如此反复30次。
此法主要适用于四肢近端肌力低的脑性瘫痪患儿。
一指点穴法:术者以中指为主,微屈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食指按于中指背面,拇指指间关节、无名指、小指握紧,在所取穴位上较用力下压10-20次。
上肢近端肌力低取:肩井、肩yu 、臂、会、肌汇、手五里、曲池等,下肢取:秩边、环跳、承扶、殷门、风市、梁丘、伏兔等。
空心拳叩击法:患儿取卧位,术者沉肩屈肘,肩关节放松,手握空心拳,以屈曲小指和小鱼际为着力点,以腕部一起一落和自然屈伸摆动带动空心拳垂直着力于施治部位,均匀持续,反复快速敲打,此法用于脑性瘫痪患儿腰背部及双下肢近端肌群肌力低下。
擦刷法:患儿取卧位,术者借助软毛刷,在肌群活动表面快速擦法,每次30秒,3-5次/秒,此法可提高肌张力,适用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患儿。
叩击法:术者沉肩垂肘,以中指指腹为着力点,以腕部一起一落带动中指垂直着力于治疗部位,为提高治疗作用,力度应稍大,此法多用于腰骶、臀部及大腿部肌力低下。
以上手法每次10-20分钟,每日1-2次,3-6个月为一疗程。
促肌力恢复按摩的的留意事项:按摩时如引起过度紧张者,应停止手法或减轻力度;对于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按摩时速度要稍快,力度要稍大;久病体虚,多汗或剧烈运动后要慎用,手法宜轻。
⑹足底按摩法,足底按摩法的目的:足底按摩方法,能通过刺激足部相应脑部、脊柱、四肢反射区,调节人体内部的性能,协调其平衡。
缓解足底屈肌痉挛,促使足底小肌群肌张力协调。
为促通站位立直及平衡而创造条件。
足底按摩法适应的脑性瘫痪类型及部位:此类方法可用于各型脑瘫存在的上下肢功能障碍,颈、胸、腰骶无力等,也可用于脑瘫患儿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视听障碍、行为障碍等。
足底按摩的顺序,一般从左脚起,先按摩脑部、小脑、肾、肝、平衡、脾六个反射区。
选区的原则是依照病症累及的部位和脏器,并结合整体观点和辩证施治来确定重点选区和配区,重点选区是指病症上边累及的部位和脏器相应的对应反射区,如脑性瘫痪患儿髋关节内收、内旋,膝关节屈曲,可取髋、膝的反应区,配区是根据患者详细情况选出辅助作用的对应区,如心开窍于口,即语言障碍需配心区。
足底按摩法常用的手法按压法:用大拇指指端、指腹或指关节按压反射区,按压的力度小大由之。
推拿法:食指、中指弯曲,用指腹用力于足反射区的受力部位后,可做单方向直线或弧形推进,不宜做往返推动。
掐法:用手指在反射区掐捏。
按摩时,由浅进深。
捻法:用拇指和食指腹掐住一定的部位,对称捻动,动作要灵活。
此类方法适用于趾关节部位。
足底按摩法的疗程: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⑺关节活动度按摩法的目的:痉挛型及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多存在肌张力高、关节活动度差。
推拿手法有旋、摇、屈、牵四法,旋法是对关节的扭错运动;摇法是对关节的环转运动;牵法是固定关节端,对关节另一端进行牵拉。
此类手法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增强功能、解痉矫形、柔筋壮骨、调理气血之功。
故此种手法可达到缓解肌肉痉挛、松解肌腱挛缩,扩大四肢六大关节活动度的目的。
关节活动度按摩法对于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肌张力高、关节活动度差,可用关节活动度按摩法。
但需了解关节面的结构,运动轴及其附着肌肉韧带的大体解剖。
常选部位是:双上肢的肩、肘、腕及指间关节,双下肢的髋、膝、踝关节。
关节活动度按摩手法:摇肩法:术者用左手拿着患儿腕关节,用右手固定肩关节,往返旋圈摇动,此法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柔筋壮骨的作用,适用于肩关节活动障碍的脑性瘫痪患儿。
抖肩法:术者双手同时握住患儿单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手指摇动、当摇力传到肩部时,忽然抖动一次,此法作用与功效同摇肩法。
摇肘法:患儿取仰卧位,患肢上臂平放于床面,肘关节屈曲90°-135°,术者一手握其上臂远端作固定、另一手握其腕部将前臂作屈伸与旋前、旋后运动10-15次,此法是肘关节屈伸和联合动作,具有改善肘关节活动的作用,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有肘关节屈曲障碍者效果较佳。
屈伸牵腕法:术者双手并列按于患肢腕关节下端,拇指并列于腕背侧,指端朝向前臂,另四指托于手掌,然后将患儿手腕屈伸抖牵10-15次,适用于腕关节屈伸障碍的脑性瘫痪患儿。
踝屈伸法:按摇踝法的操纵体位,对踝关节作跖屈5-10次;或一手按患儿小腿前下方,另一手握足背向其足底方向推压,致使踝关节跖屈5-10次,适应病证同摇踝法。
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
关节活动度按摩法的留意事项:关节肌肉紧张或功能障碍者,先用一般手法放松肌肉;适当的运动幅度:有关节功能障碍者,最大超运动幅度不超过患者主动运动幅度的5°-10°(感染或器质性病变者禁忌);引起刺激性紧张及哭闹时手法宜轻而缓,或停用;在大关节旋转运动时,用力要轻,切忌用力硬拉,以防关节脱位;多汗、体弱患儿慎用此类手法。
盲目而粗暴地应用被动运动,不但关节功能得不到改善,甚至造成严峻后果。
⑻抑制异常姿势按摩法:抑制异常姿势按摩法的目的:脑瘫患儿存在各种异常姿势,如上肢内收内旋、拇指内收、双下肢交叉、尖足等,越紧张越严峻。
抑制异常姿势类手法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缓解痉挛等作用,是治疗脑瘫患儿的重要手法之一,必要时边点穴边纠正,疗效尤为明显。
抑制异常姿势按摩法适应的脑性瘫痪类型及部位:抑制异常姿势类手法对痉挛型及手足徐动型有较好疗效,上肢存在异常姿势的选择上肢按摩法。
下肢存在异常姿势的选择下肢按摩法。
因脑瘫在脑部损伤后的脑部不能正常地抑制下级神经,使正常神经功能亢进,形成肌张力高,导致各种异常姿势的存在。
故此按摩时,应由上至下,即先做双上肢后双下肢。
常选部位是四肢六关节等部位。
抑制异常姿势按摩常用的手法:松肩法:术者使患儿双手置身体两侧,术者大拇指压患儿劳宫穴,食指压合谷穴,固定术侧上肢,使对侧上肢尽量缓慢舒展,上举过头顶后,再缓慢恢复原位固定。
对侧上肢也同样缓慢舒展,上举过头顶后再恢复原状。
如此反复40-60次。
双臂相交法:患儿取仰卧位,医生两手握住患儿双手,大拇指轻压患儿劳宫穴,食指压合谷穴,中指压大陵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