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年上海世博会地区结构规划29页
2019年上海世博会地区结构规划29页
4.2.2 功能布局
北街坊以商务办公为主、商业服务和文化休闲为辅,南街坊 以商业服务和文化休闲为主、商务办公为辅,形成复合互补、 动静相宜的功能布局。
在主要开放空间沿线,应当形成公共开放用途的积极界面。
商务办公建筑面积约占40-50%, 商业服务建筑面积约占25-30%, 文化娱乐建筑面积约占25-30%。
展示
设计
交流
文化创意产业
形成协同效应
商务 休闲
世博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区: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亲笔题词,赞誉城市最佳实践区为 “上海世博会的灵魂”。
有形遗产:基本保留UBPA建成环境(城市历史记忆的独特片段) 无形遗产:设立城市最佳实践的全球论坛(交流、分享、推广城 市最佳实践的全球平台)
低碳生态发展的最佳实践区:
目标定位
(1)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集聚区 (2)世博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区 (3)低碳生态发展的最佳实践区 (4)充满活力的复合街坊 (5)彰显魅力的城市客厅
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集聚区:
不只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办公场所,而且包含文化创意产业 所依赖的商务洽谈、产品展示、社会交往、文化休闲等相关 设施,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综合体,为文化创意人才提供实 现梦想的氛围,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城市最佳实践区西侧邻接文化博览区, 南侧面向黄浦江。基地包含南北两个街 坊,总用地面积约为15.07公顷(不包 含北街坊东北角的现状住宅组团用地)。
《世博会地区结构规划》(2019)
世博会地区的后续发展将要突出公共 特性,围绕顶级国际交流核心功能,形成 文化博览创意、总部商务、高端会展、旅 游休闲和生态居住为一体的上海21世纪标 志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其中,城市最佳 实践区将延续世博会期间的基本建筑格局, 延续传承世博会的“美好城市”理念,形 成文化创意街区。
5.3 交通设施布局
各类交通到达方式分别与街区的 步行门户对接。在中山南一路、半 淞园路和苗江路沿线设置公交站点, 在南车站路和花园港路沿线设置出 租车候停点,在保屯路和花园港路 沿线设置自行车租赁点和停车点。
5.4 机动车停车库
依据相关要求,合计配置不少于 1500个机动车位。地下能源中心的 现状停车库为72个机动车位,现代 艺术博物馆的新建地上停车库为 120个机动车位,N1地块上新建办 公 建 筑 的 地 下 停 车 库 不 少 于 610 个 机动车位,S3地块上新建商办综合 建 筑 的 地 下 停 车 库 不 少 于 700 个 机 动车位。
场 所
组群
建筑
高度 复合
彰显魅力的城市客厅:
第三场所是创意城市的基本环境特质,主题 广场将成为各色人群的聚会处、创意梦想的激 发地、城市信息的发布点,形成最具有标志性 的滨水开放空间,如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被 誉为“欧洲最美的城市客厅”。
功能定位
原则:一业为主,多业融合,魅力元素嵌入。 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题, 商务办公、文化艺术、会议展览、商业餐饮、 休闲娱乐、酒店公寓、开放空间融为一体, 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综合体。
考虑到“后世博发展”中机动车 流量的显著增加,建议对世博会地 区的浦西片区进行区域性的交通影 响专题研究。
6.1 连续的开放空间体系
主题广场、街区绿地、林荫步 道、建筑院落、街角空间、步行 巷道,形成功能有别、规模不等、 形态各异、错落有致、收放相间 的连续开放空间体系,富有特色 和品质的第三场所成为街区空间 形态的主要魅力所在。
在建筑、开放空间、基础设施、慢行 交通等方面,继续体现街区层面的低碳 生态发展理念,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首个 低碳生态街区。
充满活力的复合街坊:
在各个空间层面(街区、组群、建筑),形成多种关联功 能(商务办公、商业服务、文化休闲)的高度复合,成为24 小时的活力街区。
活动
商务办公 商业服务 文化休闲
街区
林荫步道连接南街坊的广场和 北街坊的绿地,形成开放空间的 主体部分;步行巷道连接主要开 放空间和周边城市道路,形成开 放空间网络;建筑院落和街角空 间则使开放空间体系增添了丰富 的层次。
5.1 主要客流来向分析
(1)轨道交通:8号线和4号线 的交汇站(中山南一路/西藏南路)
(2)地面公交和出租车:中山南 一路、半淞园路、苗江路
(3)小汽车:中山南一路、半淞 园路
(4)慢行交通(步行/自行车): 世博浦西文化博览区和滨江绿带
5.2 街区步行网络
在街区范围内形成完整的步行网络, 各种交通到达方式尽可能形成相对分 散的空间布局,并与街区步行网络对 接。
1.1.项目背景
2019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世 博会历史上的一个创举,获得大众媒体和 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然而,城市最佳实 践区的使命尚未完全实现。它不仅是“世 博亮点展区”,还应当成为“街区改造范 例”。当世博会降下帷幕之际,城市最佳 实践区作为街区改造范例的实践过程也悄 然开始,继续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的世博主题,将为上海城市的“后世博发 展”树立新的标杆。
1.2.规划依据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பைடு நூலகம்2019年) 《世博会地区结构规划》(2019年)
根据《世博会地区结构规划》,世博 会地区的后续发展将形成“五区一带” 的功能结构,分别是位于浦西一侧的城 市最佳实践区、文化博览区,位于浦东 一侧的国际社区、会展及其商务区、后 滩拓展区,以及滨江生态休闲景观带。
4.1 规划原则
(1)形成复合功能街区 (2)强化开放空间体系 (3)传承世博文化遗产 (4)体现低碳生态理念
4.2 结构布局
4.2.1 形态结构:一轴线、两核心、九组团
一条步行轴线贯通南北街坊,串连开放空间核心和建筑组团; 广场和绿地分别形成南北街坊的开放空间核心; 九个建筑组团围绕开放空间核心,形成复合功能布局。
步行主线南北贯穿两个街坊,北端 接纳来自轨交站点的主要客流,南端 连接黄浦江沿线的滨水绿带。
在步行主线与半淞园路和苗江路的 交叉口,设置信号灯控制的过街步行 通道,确保步行主线的连续性,拆除 世博会期间修建的半淞园路过街天桥。
在步行主线和周边城市道路之间设 置5条步行次线,形成一主五次、均衡 分布、密度适宜的街区步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