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三单元古文重点句子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敲着战鼓,兵器和刀刃已经接触,(战败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密网不进池塘,鱼鳖之类的水产就吃不完;按一定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把桑树种植在它上面。
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4.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蓄养鸡、狗、猪,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老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猪狗吃掉人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救济,人饿死了,就说:“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只要)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8.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着的人,安葬死了的人没有什么不满。
10.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不曾有过。
11.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劝学》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后(一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动也没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马车(远行)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擅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同一般人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从这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骏马跳跃一次,(毕竟)不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十天(也能行千里),(它的)成功在于
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材笔直得合乎墨线,(如果)把它烤弯成车轮,(那么)它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画的弧线)。
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烘烤使它成为这样的。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止。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拿刀刻东西,如果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假如不停的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过秦论》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秦国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的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逃兵败将,倒下的尸体上百万,流出的血可以使盾牌漂起来;(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收缴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尊金人。
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然后据守华山作城墙,凭借黄河作护城河,占据着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的深渊,把这当作坚固的屏障。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他们砍下树木做兵器,举着竹竿当旗帜,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和着,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5.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量一下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和力量,那就不能够相提并论了。
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发展到了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使同列的诸侯朝拜,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易也。
一个人发难,天子七庙就毁掉了,(皇子皇孙)自己也死在人家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由于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变了。
7.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谋取周王室(的权力),有并吞天下的意图。
8.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9.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
10.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认为险固的关中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是子孙称帝称王的万代基业。
《师说》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一方面)不通晓断句,(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我没有看出那种人的明智。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chǎn)媚。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等人,君子们不屑与之并列,(可)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真是奇怪的事啊!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8.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