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波动原因及调控对策
本文分析了目前出现的农产品不正常价格波动现象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实行农产品保护政策;减少农产品成本波动;减少流通中间环节;打造农产品自主品牌,树立品牌效应;保持正常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大农业投入,开发新技术。
标签:
农产品;价格波动;原因;措施
一、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
1、农产品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的影响
从经济学角度讲,农产品是一种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较小,而供给弹性较大。
这就意味着,对农产品的需求的变动随价格变动幅度较小,而供给随价格变动变化较大。
因此,当价格下降时,需求增加小,产量减少大,因此,需求增加的幅度小于产量下降的幅度,因此,农民亏损,反之,农民受益。
因此,也就出现了所谓的“谷贱伤农”、“菜贱伤农”。
数据显示,从1979年到1987年,农产品产出的平均弹性系数为0.3即价格提高10%,产量增加3%,而对于供出售的农产品,价格的刺激更大,平均弹性系数为0.67。
农产品这种供需弹性不平衡的现象,导致供过于求时,价格猛跌,供小于求时,价格猛涨。
这是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
经济学家曾提出蛛网模型,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引入时间变化的因素,连续考察属于不同时期的需求量、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论述关于某些商品的价格与产量变动相互影响引起规律性的变动。
对于生产周期比较长的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偏离均衡后的实际波动过程及结果,是关于动态分析的理论。
如图
其中,P、Q、D、S分别是价格、产量、需求函数、供给函数,t是时间。
第一期p1由Q1决定,由此决定Q2,Q2又决定了P2,第三期的Q3,由P2决定,以此类推。
蛛网模型可由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收敛型蛛网模型、发散型蛛网模型、封闭型蛛网模型。
其中,发散型蛛网模型可以解释农产品价格不稳定的状态。
发散型蛛网模型是指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波动逐渐加剧,越来越远离均衡点,无法回复均衡。
2、价格对农业生产指导作用的滞后效应
一般来说,当期的农产品价格反映的是当期的农产品供求状况,而农产品价格是在一个生产周期内进行的,由于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受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限制,这就使得即使农民正确的判断了市场需求,明确了当今处在繁荣期应该增加产量或是处于萧条期应该减少产量,由于生产周期的限制,农民不能像在垄断市场上一样通过控制产量来自由的调节价格。
而且,价格变动信号传递给农民到农民调整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这就进一步模糊了价格信号,从而农产品市场难以达到均衡状态。
3、农民无法控制市场价格
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交换范围狭窄,小生产意识的制约下,加上农产品价格信号失真,农产品价格调整“时滞”,农价难以刺激农民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此外,农民知识有限,对于农产品市场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而且,农民也不善于抓住价格信号提供的赚钱机会。
4、市场发育程度低
农产品交易市场多以集市交易为主,这种集市贸易属于初期市场,这种市场是分散的、分割的,市场发育程度比较低。
当农产品歉收时,各部门一哄而起竞相抬价收购;反之,则一哄而散。
这就加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集市交易并没有市场交易的效率高,规模大,规避风险能力高的优点,因此也易波动。
5、生产资料价格暴涨,农产品成本过高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农民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遇事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以确保自身的利益,于是生产资料价格又进一步的抬高,这样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农产品价格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价格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持续上涨,这也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据统计,1987年农产品成本比上年增长19.5%,总成本超过总收入增长幅度的21.9%,
6、自然灾害的影响
举例来说,山东省是重要的农业大省,也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而任何程度的灾害气候变化都会给农业生产过程带来影响。
台风、寒潮、雨雪等恶劣天气都会带来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7、城市化加剧
随着城市化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第一产业人口越来越少,第三产业人数越来越多。
农业人口的减少,也从某些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不利于农村技术创新,也不利于降低成本,从而引起农产品价格波动。
二、改进措施
1、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为缓解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实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
当农产品价格过低时,政府应该收购农产品,让农民的损失减少一些;当农产品价格过高时,政府应该出售农产品以平抑市场价格。
2、实行农产品保护政策
政府应该实行最低限价,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
最低限价是为了保护农产品而制定的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
其次,健全农产品收购保护价制度,切实发挥保护作用。
必须对农产品收购保护价进行完善:一是制定真正的收购保护价格,并且只有在农产品供过于求、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格时,国家才启用这种价格,以此来保护农民的利益;二是制定包括生产成本和合理利润在内的一般收购价格,使之与市场价格水平大致一样,以达均衡。
3、减少农产品成本波动
减少农产品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从而减少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可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根据资料记载,1992年以前,国家为了扶植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向国家交售粮、棉、油等农产品,实行按农民向国家交售农产品数量的一定比例平价供应农用生产资料;同年,国家为了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全面放开了价格,这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4、减少流通中间环节
想要稳定农产品价格,关键是要控制成本,可以从物流方面,即通过控制流通环节来实现。
推进生产者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和企业食堂等直接对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形成稳定供求关系。
5、打造农产品自主品牌,树立品牌效应
在价格波动中,受冲击最大的普通的农产品品种,而高档的农产品受冲击较小,因此,应将农产品做大做好,形成规模效应,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拥有较大的市场竞争能力,这样就可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6、保持正常的经济发展速度
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持续上升,这同样会抬高农产品价格,加重了农产品供应负担,又使农业劳动者数量不足,素质低下,不善于运用新技术,农业产量更低,农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波动。
因此,控制投资规模,抑制通货膨
胀,稳定物价也是很重要的。
7、加大农业投入,开发新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投人严重不足,尤其是技术投入。
而且农业投入在国家固定资产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少。
特别是近两年城市基建投资规模过大,二、三产业超高速发展占用大量耕地,农用田,短期大量吸纳农用资金,影响了农民的投入资金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从而制约了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
因此,国家应对农村加大技术创新,派遣创新人才深入农村,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农民对土地的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加大农业资金投入,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技术、政策支持,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宣传,为农民开阔思路,增大农产品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