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翘散临床总结——朽木2011.2.14一.从《温病条辩》中看其方症1.原文本义《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条云:“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初起……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荆芥、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此外在《上焦篇》中尚有六条银翘散加减方,分别为:第5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证悉减者,减其制”;第16条“太阴温病,不可发汗。
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
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第38 条“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第39条“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第40条“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第53条“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日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
《中焦篇》一条,即第22条“阳明温病,下后疹续出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元参、丹皮汤主之”。
2. 银翘散类方上述七条涉及太阴温病、阳明温病汗下后出疹、太阴伏暑、心疟等银翘散加减方和《上焦篇》第18条治疗“大头瘟”之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黄芩、黄连方以及第45条治疗“湿温喉阻咽痛”之银翘马勃散,均以辛凉解表为法,以银翘散命名或重用金银花、连翘者,概称为“银翘散类方”。
3. 银翘散应有“玄参”论第16条,从此条看,银翘散中应有元参这一味药,该条提出倍元参,并在方中谓:“元参加至一两”。
可见不但有元参,而且是加倍使用的。
第38 条:“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第40条“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据考:元参,性味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解毒,养阴,主治温热病,血热壅盛,发斑,甚则烦躁,谵语之证。
《别录》:“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
《本草纲目》:“滋阴降水,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通过以上条文可以看出:吴瑭创立银翘散之用意主要是针对春温而设的。
意在补“精虚”。
正如其在银翘散的方论中经谓:“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又谓:“藏于精者,春不病瘟”;又谓:“病瘟虚甚死一”。
由此可见,温病者,精气先虚。
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缉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在温病学中,春温邪犯上焦肺卫,病因主要是精气先虚,因精虚:“温热热变最速”。
用银翘散中元参意在补精虚,所以该方中应有元参,就可以理解吴瑭创立银翘散是治疗“春温”在卫的原意。
若无元参,就只能作为风热犯表,卫表失和的方剂。
二.现代临床应用1.银翘散加减方的应用银翘散原方为:连翘一两,二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右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君: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芳香避秽;臣: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荆芥、淡豆豉——辛而微温,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佐:芦根、淡竹叶——清热生津止渴;桔梗——宣肺止咳化痰;使: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合桔梗清利咽候。
周江:银翘散:金银花30g,连翘30g ,荆芥穗12g,淡豆豉15g,桔梗18g,牛蒡子18g,淡竹叶12g,生甘草15g,薄荷18g组成,杵为散,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
银翘散原方与7个加减方,由于省文笔法,其症状描述均简略,根据该方药物组成与临床观察,本方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咽痛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之证。
银翘散现多改汤剂煎服,使用本方除了不要久煎过煮,影响轻清宣透外,还应根据病情轻重适当增减服药次数和服药量,同时临床上应随证加减。
笔者父亲应用本方常减去淡豆豉,通常高热加青蒿、黄芩;夹惊者酌加蝉蜕、钩藤、地龙;口渴甚者加天花粉;烦渴汗出者加石膏、知母;咽喉肿痛者酌加马勃、射干、玄参、板蓝根;颌下、耳后及枕部眷核(淋巴结) 肿大者加僵蚕、浙贝母、夏枯草;咳甚者去牛蒡子、竹叶加杏仁、黄芩、瓜蒌壳、前胡、射干、枇杷叶;唇红、出疹者加生地黄、丹皮、大青叶、玄参;鼻衄者去荆芥穗、桔梗加栀子炭、白茅根、侧柏炭;苔白厚夹湿者加滑石;呕恶胸闷者加藿香、郁金;伴下肢关节疼痛者加姜黄、海桐皮;兼夹食滞者加山楂、神曲;大便秘结、腑气不通者加大黄通腑泄热。
山西省寿阳县中医院李承业:温病初起,温热夹风寒侵入肺卫者常见,特别是北方的冬季。
古今贤哲们应用银翘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常加葱白。
我省李翰卿老中医对初起恶寒者,可将芦根易葱白,或将荆芥穗适当增量,再辅以防风。
我院刘巨汉老中医常加紫苏叶;恶风无汗,全身骨节疼痛明显者,有时合入麻黄汤。
夹风寒时,必恶寒无汗,鼻流清涕,面白以此为据,屡试屡验。
夏季恶寒者,加香薷;如夹湿邪者,加藿香、佩兰、苍术。
热甚者,又当辨其性质及部位,如热毒较甚加大青叶、板蓝根;燥热甚或兼入气分者,加石膏、知母;湿热有火则加黄芩之类。
咳者,牛蒡子、桔梗适当增量。
如兼有内伤诸证者,随证治之。
1.传染科: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出血热2.内科: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肺炎、急性肾小球肾炎3.外科:急性湿疹、痤疮4.儿科:小儿口疮、小儿疱疹性口炎、小儿手足口、小儿咽一结膜热、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小儿发热5.五官科:病毒性角膜炎、外感耳鸣、鼻鼽(过敏性鼻炎)、鼻渊(上颌窦炎)、鼻衄(血小板减少症)近年来我国生产的诸多治疗外感性疾病的中成药中,以银翘散为基础进行加减的,如羚翘解毒丸加入羚羊角;解热感冒片加入黄芩、地丁、公英;“双黄连口服液”加入黄芩等。
2.煎药时间刘亚娴等观察不同煎煮时间银翘散及银翘散加玄参对造模小鼠免疫调节的影响,认为银翘散煮沸3 m i n免疫调节作用最强,加入玄参后无增强免疫调节作用。
三.现代药理研究1.银翘散的药理作用①抗菌、抗病毒作用:肖棉仁等对比了银翘散合煎剂,分煎剂与颗粒剂抗菌、抗病毒作用。
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观察银翘3种不同剂型对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小鼠的影响及对HeLa细胞生长抑制、抗FM1,Adv7增殖的影响。
结果银翘3种不同剂型对模型组均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量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谢斌等通过银翘散对多种呼吸道病毒作用体外实验研究,认为银翘散在体外对多种呼吸道病毒的增殖未显示抑制作用,结合体内抗病毒有效的结果,认为将来银翘散抗病毒机理研究方向可调整为以舍药血清进行研究,模拟药物代谢的体内过程,使结果更符合临床特点,也可考虑银翘散可能通过对宿主防御机能的影响而发挥抗病毒感染效果。
②抗炎、抗过敏作用:银翘散具有很强的抗炎与抗过敏作用,能提高炎灶巨噬细胞对异物的吞噬能力,对多形变态反应均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
其抗过敏活性主要通过抗组胺作用而实现,对5一羟色胺无明显抑制,对前列腺素作用也较强。
③解热镇痛作用:周远鹏等用银翘散解毒片大鼠腹注50 mg/kg,灌胃125 mg/kg 均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并能明显抑制三联疫苗致大鼠体温的升高。
④对免疫功能的作用:实验室证明,本方不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对血液中惰性碳粒的吞噬廓清,但能增强炎灶巨噬细胞对异物的噬作用,促进鼠刚果红吞噬功能还能促进抗内毒素抗体的产生,从而加速机体内毒素的清除。
2.各组成药物的作用:银花:传统应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发热、咽喉肿痛、疮疡肿毒、血痢便血等病症。
金银花具有解热抗炎作用,其解热机制为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热神经元,同时又能抑制冷敏神经元发放冲动,降低产热水平。
金银花有抗病毒、抑制多种致病菌,消除内毒素作用。
其抗菌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绿原酸类化合物,挥发油也是其抗菌、抗病毒的有效成分。
连翘:传统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病高热、斑疹、疮疡肿毒、丹毒等病症。
连翘有显著解热作用,能拮抗内毒素所致的家兔发热;不论表热、里热、实虚热都能用。
有显著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所致的渗出和水肿。
其所含连翘酚、连翘脂甙A和挥发油有显著广谱抑茵作用;连翘脂甙B有抗真菌作用,挥发油有显著抑制流感病毒作用。
银花和连翘合用能增强解热、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薄荷:传统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透发不畅等病症。
小量能兴奋中枢神经,使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而散热;并促进汉腺分泌而发汗来降低体温。
薄荷所含8种儿茶萘酚酸是有效的抗炎剂,能抑制3 a一羟类固醇脱氢酶而有弱的抗炎作用;薄荷能增加呼吸道黏液的分泌,祛除黏膜上的黏液,减少泡沫痰,使呼吸道的有效通气量增大。
薄荷在此方中增强解热祛痰作用。
牛蒡:传统用于外感风热,咽喉肿痛,咳嗽痰出不畅;麻疹透发不畅;疮疡肿毒等病症。
全株均含抗菌成分,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牛蒡在方中增强抗菌作用。
荆芥:传统用于感冒发热、恶寒。
有解热、抗炎、镇痛作用。
淡豆豉:传统用于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头痛,以及胸中烦闷虚烦不眠等。
其所含大豆总甙有明显抗病毒作用。
芦根:芦根的黏多糖能促进腺体分泌,而能增加唾液、胃液、肠液。
能提高免疫作用。
用于发热后的康复,上呼吸道感染口干、咽痛、咳嗽有痰或无痰。
传统用于温热病高热、口渴,胃热。
淡竹叶:传统用于发热,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湿热黄疸等。
淡竹叶有解热作用,淡竹叶多糖有增强免疫作用。
桔梗:桔梗皂甙能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度恶心,反射性地增加支气管黏膜分泌,使痰液增多、稀释而容易咯出,且有镇咳作用。
桔梗皂甙有抗炎、镇痛、镇静、解热作用。
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咽痛、咽痒、咳嗽、无痰或有痰,急慢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肺脓疡。
且桔梗是升散之药,能载药上行,能宣肺、开肺。
甘草:传统应用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疲倦乏力、感冒咽痛、咳嗽痰多、疮疡肿毒等病症。
甘草皂甙、甘草次酸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双向性调节作用。
其部分成分能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部分成分又有抑制体液免疫和抗过敏、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甘草具有氢化可的松样的抗炎作用,其抗炎效价为氢化可的松的1/10。
甘草多糖具有抗DNA和R NA病毒效应,降低多种常见病毒毒力的作用。
甘草次酸胆碱有明显的中枢止咳作用,对5—羟色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保护作用,强度与可待因相似并且甘草口服后能覆盖和保护发炎的咽喉及气管黏膜,减轻刺激,有助止咳,尚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使稠痰稀释,易于咳出,可作为保护性祛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