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醫藥大學鄧中甲教授銀翹散上節課討論了銀翹散的主證分析,它的功效歸納,和方義分析。
從它用藥分析來看,銀翹散的配伍上有這兩個明顯特點。
它是辛涼解表方,中間配伍少量的辛而微溫之品,指的荊芥、淡豆豉,體現一種去性取用的方法。
這是配伍中的一種技巧。
在後面將要學到的一些方劑裡,還有很多去性取用這種方法。
這去性取用方法來增強君藥,它的辛涼發散作用。
整個方是以辛涼透表為主的,但是它配了清熱解毒的藥物,辛涼透表與清熱解毒相配伍,體現了整個方清疏兼顧,以疏為主。
疏是疏表,解表。
清是清裡,包括清熱解毒,它是表裡兼顧的,是照顧了溫熱病邪發病急,傳變快,容易蘊結成毒的特點。
但是全方要注意,還是以疏為主,以辛涼解表為主。
辨證要點初起發熱重,惡寒輕。
從開始感受風熱病邪,或風溫初起,可以有微惡寒,但以發熱為主。
初起發熱重,惡寒輕,後面可以但熱不惡寒,這是一個動態的。
咽痛、口渴它重要的兼證是咽痛,常見的。
口渴是根據溫熱病邪,入裡的一種不同程度,反映的明顯程度不同。
脈浮數這是使用它的一個辨證的要點。
使用的基本依據。
使用注意風寒和濕溫病,夾濕的不適合使用。
服用方法不宜久煎。
《溫病條辨》的銀翹散的煎服法要求,〝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要取輕清,過煮則味厚入中焦也〞。
這段話的意思,前面的好理解,即取服,不能過煮,肺要取輕清,非輕不舉!做為衛分,上焦為主的,是〝上焦如羽,非輕不舉〞這個原則。
過煮味厚入中焦,是什麼意思?入中焦指的是氣分。
味厚相對辛涼來講,就是裡面往往以苦寒為主。
辛涼的成份,芳香辟穢成分,過煮則揮發了,味厚就是剩下來的、苦寒類的,那個清氣分的,清裡的這個為主了。
所以銀翹散的煎服法要求,是必須重點掌握的。
它是保證這個方療效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當然做為劑型選擇上也應該注意,這個方本身用的是煮散劑。
為杵散以後要煎服,煎一下,時間很短。
他原來說沸三五沸,開三五開,形容它很短,香氣大出,即取服,當然你做成丸劑以後會影響療效。
丸者緩也。
尤其是證情較重,那更應該做湯劑,湯者蕩也,因為它主散劑帶有湯劑特點,藥力佈散快,發揮作用,吸收快。
隨證加減傷津加天花粉熱毒重加馬勃、玄參熱傷血絡去荊、豉,加白茅根、側柏、梔子肺氣上逆加杏仁兼夾穢濁加藿香、鬱金隨證加減就是圍繞著溫熱病邪侵犯人體,有可能產生的一些方面,我們說溫熱病邪發病急,傳變快,傷津快,兼夾穢濁,容易蘊結成毒,以及它劑傷及到肺衛又傷及到肺系,所以這幾個方面是常用的加減方法參考。
傷津都加天花粉,《溫病條辨》傷津很多地方也喜歡加天花粉;熱毒重加馬勃、玄參,不僅清熱解毒,還能利咽喉,因為銀翹散證體現出來的熱毒,咽喉是很重要的,是常見的;熱傷血絡就是說它發病急,傳變快,很快影響到出血,傷血絡是指的傷血的淺層,所以叫血絡,這種時候有一定的出血現象,要加白茅根、側柏葉,或者炒梔子這一類,這種有清熱涼血,止血作用;那當然這時候裡熱重了,辛而微溫的發散來說,荊芥、淡豆豉減少了,當然這時候一般來講也不惡寒了,所以入裡程度多,深入血分,荊芥、淡豆豉不宜使用。
這也說明一個動態的,荊芥、淡豆豉是不是減量,甚至於不用,要看它入裡的狀況,用它往往都是比如口不渴,還有微惡風寒明顯,這種時候使用。
要充分反映出一種動態性使用。
當然你要用像過去銀翹解毒丸這一類呢,肯定效果就差了,你就沒有辦法針對性的來加減使用。
它藥物針對不同階段了。
如果肺系病變,引起咳嗽可以加杏仁,杏仁苦平,平性的,用來降肺氣止咳。
兼夾穢濁,有穢濁容易蒙蔽心竅,穢濁本身首先體現它兼濕,用藿香,有芳香化濕作用、鬱金芳香能化濕,還能開竅,保護心神。
鬱金也能使這一寒涼藥涼而不鬱,這都是常用的加味方法。
桑菊飲 (《溫病條辨》)主治證候的病機分析風熱犯肺輕證表熱輕證邪傷肺絡風熱輕證身熱不甚,脈浮數邪傷肺絡咳嗽邪熱傷津口微渴辛涼解表代表方,一般都是以銀翹散和桑菊飲兩個做為代表治法的兩個方面。
銀翹散是肺衛病變為主的。
,發熱重,邪正相爭於體表,這個為主的。
桑菊飲呢,它是一種風熱犯肺的輕證。
從程度上,(1)這個風熱犯肺的輕證。
(2)它直接傷損到肺。
風熱犯肺,那是肺系病變,所以它肺衛證症狀不突出,因為病邪比較輕,但是它影響到肺系(呼吸道)。
所以總的病機歸納是風熱犯肺,銀翹散是風熱犯衛,提法上是有區別的。
風熱犯肺但是輕證。
病機把它分開,包括兩部分:(1)表熱輕證,是比較輕的。
因為邪較輕淺,但做為口鼻而入,傷及肺絡,絡也是輕淺的意思,風熱犯肺輕證,傷肺絡。
主治圍繞這幾個方面展開,風熱侵襲較輕,體表邪正鬥爭不重,加上風熱本身輕,發熱不重,身熱不甚。
脈還是歸於浮數的,因為它性質畢竟是風熱。
由於它側重反映在邪傷肺絡,所以肺氣不宣的咳嗽是它的主症。
《溫病條辨》裡講桑菊飲的主治,〝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咳者,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
〞但咳,說的當然是絕對的,它只是咳,他把咳當作一個主證,身不甚熱,發熱較輕,也就是惡寒或者本身比較輕淺,有風熱特點,所以惡寒更不明顯,微微有點發熱,以咳嗽為主證,肺氣不宣,有個程度不同的口渴,所以一般熱邪不重,口微渴,甚至於做初期可以不渴,因為溫熱病邪較輕,就算有些入裡,它也傷津程度不重,脈一般還是浮數,所以從這個主治證候的病機分析來看,病邪─風熱,風溫初起,這是輕證,所以表證不重。
侵犯部位─肺絡為主。
就是肺系,呼吸道。
(所以出現了肺氣不宣,咳嗽為主,發熱不重。
)這是病機和主治方面,銀翹散和桑菊飲的區別。
這一對是外感風熱常見的兩個趨向。
一對辛涼平劑,辛涼輕劑,這是指的辛涼程度,指它針對的溫熱病邪的程度。
常做為兩個代表。
方義分析君桑葉、菊花臣杏仁、桔梗佐連翹、薄荷、蘆根使甘草功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前面講配伍技巧時提到過,桑葉、菊花雖然我們教材都說它歸肺經,實際都是肝肺兩經。
幾版教材沒有提到使用它以後為什麼肝肺兼顧?當然這類部分的一些看法呢,不適宜做為一般規律寫進去,教材有個延續性的考慮的,當然在這裡,比如我們有一些體會,講給大家了解,有些不了解的,有些教材寫,別人不會講,那也不好辦。
但桑葉、菊花既歸肺經又歸肝經,既能清肺肅肺,又能清肝平肝。
這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來平肝的方裡,今後會講到羚角鉤藤湯,肝經熱盛動風,那就要清熱涼肝,熄風。
包括一些清肝平肝,所以也配桑葉、菊花為輔助藥。
這個方哩,它是風熱犯肺,引起的肺氣上逆咳喘,我們藥清肺,肅降肺氣,清肺肅肺。
由於我們前面講到肝肺,它是氣機升降中間,升降之外輪,相反相成,相輔相成的。
既在升降上有分工,同時相互制約保持正常的肅降或升發。
所以這兩個用在這裡呢,既能清肺肅肺,又能清肝平肝。
在這裡清肝平肝呢,能夠幫助肺氣正常肅降。
風熱以後病人都會有頭痛目赤,有一種肝經風熱,或者肝的升發太過這種特點,肝升發太過,肺氣降不下來,你選擇清肺肅肺藥的時候,正好這兩個藥它偏偏又有清肝平肝,多好,一舉兩得。
這樣使肝升發不至於太過,肺氣更容易降下來。
所以方裡的考慮是很恰當的。
這個是配伍技巧了。
臣藥,杏仁、桔梗是我們常用的一宣一降。
宣降肺氣、止咳的常用組合。
這在桑菊飲裡反映很突出。
桑菊飲理基本的配伍組合技巧,這兩組是體會理解的一個重點。
因為很多方哩,這些基本配伍組合理解了,將來在臨床上組織新方,加減化裁等等使用的時候,可以減少隨意性,提高療效。
佐藥,三味藥,連翹、薄荷、蘆根,在這裡連翹量根銀翹散裡連翹量相比,這裡小多了。
少量連翹考慮什麼?溫熱病邪容易入裡,蘊結成毒,盡管主治裡還沒出現熱毒證,但是要考慮先安未受邪之地,少量的。
薄荷也能清熱解毒,同時能夠清利頭目,配合桑葉、菊花能清利頭目,增加透表作用。
因為整個方辛涼透表作用力量不大,因為這種風熱輕證。
用蘆根生津止渴,清熱生津,它微渴,防止發病急,傳變快,傷津快,而從桑菊飲來講,它的繼續發展入裡也可以形成大熱,所以加味方法裡也可以加石膏、知母,由衛分進氣分,氣氛熱甚高,所以用蘆根本身可以清熱生津,這三味都是佐藥。
用甘草作使藥,調和藥性。
它相應的比如和桔梗相配,輕利咽喉,這個作用還是存在,但這個方裡充分體現了一種辛涼透表,宣散作用比較平和,宣降肺氣力量較大,針對咳嗽的。
因為從桑葉、菊花也能清肝平肝,杏仁、桔梗宣降肺氣,是治療肺氣不宣咳嗽,風熱引起的咳嗽,這是主證的。
銀翹散與桑菊飲比較兩方皆為辛涼解表方劑,組成中桔梗、連翹、薄荷、蘆根、甘草五藥相同。
其不同之處是:銀翹散解表清熱之力強,為「辛涼平劑」;桑菊飲肅肺止咳之力大,為「辛涼輕劑」。
桑菊飲中桑葉、菊花是銀翹散裡沒有的。
再加杏仁。
其他五味銀翹散裡都有。
銀翹散解表透表清熱之力強,他有荊芥,淡豆豉去性取用,增強它發散。
同時它的清裡作用,清熱解毒作用相對較大,所以把它稱為辛涼平劑。
桑菊飲解表清裡之力比較小,但肅肺止咳之力強,肅降肺氣,稱為辛涼輕劑。
輕和平是針對它的辛涼的特點來的,辛涼這個屬性大小來分的,也就是解表清熱力量,辛涼解表或者清熱解毒,清裡這個力量,所以叫它辛涼平劑或辛涼輕劑。
配伍特點用輕清宣散之品,疏散風熱以清頭目。
桑葉、菊花、薄荷這些都是花葉類,輕清宣散。
治療風熱輕證。
治頭目不利,咳嗽。
用苦辛宣降之品,理氣肅肺以止咳嗽。
苦辛宣降,桑葉、菊花之意辛散,桔梗苦平,同時桔梗開宣辛苦平,有這個特點。
杏仁它苦降,也是苦平的。
上清頭目,又止咳嗽。
這個是藥味整個比較,花葉類輕清宣散,同用止咳方面來宣降肺氣,這是它的主要用藥配伍方面的特點。
這個方的疑點,辛涼解表藥很多,為什麼選桑葉、菊花?剛才我們討論過了,今後在講治風劑的羚角鉤藤湯,平熄內風的,以後,可能會體會更多一些。
運用的辨證要點咳嗽、發熱不甚、微渴、脈浮數使用注意肺熱甚者當加味配伍,以免病重藥輕風寒咳嗽,不宜使用不宜久煎臨床助益最大方面就是說熱重多少,肺熱重的,要加味。
肺熱重,裡熱為主,外兼點表,我們說熱盛陽明加母膏,加知母,石膏。
這是常用的一個配伍方法。
風寒咳嗽,不適宜。
不宜久煎,也是輕清宣透為主,不宜久煎。
在這裡說到風寒咳嗽不宜使用,我們前面講到的銀翹散,現在講的桑菊飲這一類,辛涼透表藥裡,在我們新藥研究產生當中,佔的比例很大。
辛涼加苦寒成分。
特別在新藥研究早期來說,因為這類方出處明顯,講臨床反應來說相伍對少一點,因為辛涼、辛溫辨證不清的時候,用了這個,它辛散能夠祛點邪,但是容易造成解表不徹,容易造成解表不徹,所以辨證就是使用注意裡,一定要辨清風寒,不適宜使用。
風寒使用了,可能散一點表,不會徹底,反而這個寒涼閉鬱肺氣,肺氣更加不宣。
咳嗽長期不癒,再帶來一個後果呢,容易損傷表氣。
肌表衛陽之氣,更加使將來反覆感冒。
隨證加減氣分熱盛:加石膏、知母咳嗽較頻:加黃芩 (往往因為肺熱)咳痰黃稠:加瓜蔞、黃芩、桑白皮、貝母絡傷咳血:加白茅根、茜草、丹皮傷津渴甚:加天花粉熱毒咽痛:加玄參、板藍根前面提過,氣分熱盛是指的發熱證明顯,加石膏、知母,由肺熱造成咳嗽頻繁呢,並不一定表現在發熱高上面,往往反映在苔的黃上面,熱了有心煩這些,加黃芩清肺熱;兩個的清泄肺熱還有些不同,黃芩清泄肺熱往往鬱熱較多,石膏、知母呢,經熱散漫的熱較多,這選藥有時候也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