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发展线索
阿拉伯帝国,东罗马帝国,法兰克王 国时期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宋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进一步发展 10世纪----13世纪----14世纪
政治:国家由分裂和南北对峙走向统一,中国疆域发 展为历史上最辽阔时期;文官体制、行省制度对后世 影响深远 文化:三大发明的发展和传播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和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 民族关系:从多个民族政权对峙到将边地少数民族在 内的全国各地置于中央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原与 边疆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对外关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海外贸易大规模开展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首创和巩固 文化:大一统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儒家思想逐 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民族关系:多民族国家的出现和巩固 对外关系:丝绸之路的出现和发展
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国家分裂与民族融合 3世纪----6世纪
政治:长期分裂割据,政权交替频繁,北方战 乱频繁,南北政权对峙,逐渐走向统一;形成 门阀士族 民族关系:五胡内迁,北方出战国:商业开始活跃 西汉:形成丝绸之路 唐朝:丝绸之路臻于全盛,推动中外经济交流;长安 是国际大都会,西域胡商聚居 宋: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明:朝贡贸易,严谨民间外贸 清:商业发展促使城市复兴;长江沿岸商品集散地; 北京是全国贸易中心;海禁到闭关,广州是重要通商 口岸
一、朝代的更替 二、各个朝代的历史特征 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四、中国古代经济 五、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2)表现:
A.全面繁荣的文化,承前启后,影响深远 B.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1)原因: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科技处于世 界领先水平,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在 军事上的广泛运用是最为突出的重大成就,对外贸易空前 兴盛,东至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2)表现:
奥斯曼帝国,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掠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启 蒙运动,英国工业革命
一、朝代的更替 二、各个朝代的历史特征 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的沿革
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 奴隶社会时期的世袭制和分封制 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秦(建立) 西汉(巩固)汉承秦制 隋唐(完善)唐袭隋制 北宋(加强) 元(行省制) 明(进一步加强) 清(空前加强)清袭明制 基本趋势:
中国古代宗教发展
名 称 传入传播或产生发展 重要事件 影响
佛 教
汉朝随着丝绸之路开通传入 唐朝佛教经历了中国化的过 程 宋朝理学融合了佛教思想 唐朝传入中国 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 清朝闭关后,传教士被驱逐 《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 中国内地传教 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在华活 动激化民教矛盾,激起义和 团运动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 工具,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欧洲航 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唐朝末年,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普遍使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 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并将骑士阶层炸的粉碎。
五、中国古代文化
二里头文化遗址 青铜器与甲骨文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汉初:黄老之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中华文化圈 程朱理学 宋元科技 早期的西学东渐 四库全书和文字狱
中国古代思潮的演进
百家争鸣 儒家演变脉络 春秋:孔子学说奠定基础——儒学创立 战国: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 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学经学化,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宋:程朱理学——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 清末:变法维新——传统儒学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成为 变法的理论依据 民国: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 今天:批判继承
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原因: 影响:
历代政府如何维护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
夏商周:青铜时代 春秋战国:铁器普及 西汉:丝织业发展,开辟丝绸之路 隋唐:丝绸、瓷器、纸张大量出口 宋朝:造船技术世界领先 清朝:纺织业发达,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
统一与分裂
有利于统一的主要因素: 统一的作用: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造成分裂的因素: 对统一和分裂的理解:
战争和起义
战争的种类性质:
一、朝代的更替 二、各个朝代的历史特征 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四、中国古代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新石器时代: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南稻北粟 夏商周: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 战国:推广铁器犁耕,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奖励农耕 汉初: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以农为本、减免田租 北魏:均田制 清初:推广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
基 督 教
古代的中学西传
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 的过渡 4、明清文明日趋衰弱,开始了解一些先进的外来文化
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1)原因:
A.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 社会制度 先进 , 封建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展 , 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B.正式开通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外之间 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 的新纪元。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明朝以前,中国科技世界领先 明代中后期,失去领先地位
15世纪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缺乏近代科技产生和应用的土壤 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东西方文化交流, 阻碍中国文化进步 思想文化专制阻碍思想解放,严重脱离社会实际 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官吏为主要目标, 很是涉及科学知识 研究方法是传统的整理典籍,总结经验,没有观察实 验,逻辑推导,对事物规律的探究
改革与变法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清明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长期战乱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休养生息 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政策长期稳定,有持续性 统治者较有作为,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居安思危、 励精图治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4、明清文明日趋衰弱,开始了解一些先进的外来文化
( 1 )原因: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萌芽;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闭 关锁国的政策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脱离了 世界。 ( 2 )表现:出现总结性科技著作,未能产生近代科技;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为实现顺利传教的目的,宣传 西方文化知识,使我国和西方思想文化进行直接的接触和 交流。
中国古代有哪些治国思想? 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结合史实说明这些思想是如何使用的?
儒学在历史上遭遇过哪些挑战? 儒学是如何应对的? 分析儒家文化对古代社会和周边国家产 生的影响 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 化?
先秦儒学、汉代经学、程朱理学是中国 古代儒学发展的三阶段,如何理解这三 个阶段殊途同归呢?
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 并以中央和君权的胜利而告终。 皇权日益加强并趋于极端。 秦创立,隋唐鼎盛 前期有利于国家统一,疆域扩大,促进经济发 展,北宋开始有两面性,后来阻碍经济发展, 思想进步,使中国走向衰落.
选官制度
原始社会:禅让制 夏商周:世袭制(世卿世禄) 战国:推荐、游说、军功授爵 秦汉:推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尤 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 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 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 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 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 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 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 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 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 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 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 形态。……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 及文化,虽规模宏大,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 石。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 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 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一、朝代的更替
一、朝代的更替 二、各个朝代的历史特征
春秋战国(前8世纪----前3世纪)
经济:铁器牛耕大量使用,土地私有制逐 渐形成 政治:列国纷争,内政改革,阶级关系变 动,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文化:私学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古希腊
秦汉: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与巩固 (前3世纪----3世纪)
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 6世纪----10世纪
政治:再次形成大一统局面,进入封建社会 繁荣时期;创设新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化:文化高度繁荣 民族关系: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 稳定和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空前发展 对外关系:海陆交通发达,丝绸之路臻于全 盛,与东西方交流频繁,形成“儒家文化圈”
清朝:册封达 赖,班禅,实行 金瓶掣签制 意大利人利玛 窦来华传教, 采取入乡随俗 策略
南亚的佛教在中国经历了本 土化的过程,形成多个佛教 宗派,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 本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积极:明清之际传教士来华 推动早期西学东渐,引进西 方自然科学的同时,使中国 士大夫大开眼界,并认识到 中西技术差距 消极:鸦片战争后部分传教 士充当了殖民扩张的工具, 对中国进行侵略;但盲目排 外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