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沛公军霸上D.此其志不在小【解析】D项的“小”,形容词作名词,“小事”。

A项的“虹”,名词作动词,“出现虹”;B项的“衣”,名词作动词,“穿”;C项的“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B.下江陵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解析】C项的“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A项的“族”,名词作动词,“灭族”;B项的“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D项的“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答案】C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周生一个姓周的儒生。

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

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起义军。

从句式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乘势起陇亩之中B.放逐义帝而自立C.身死东城D.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解析】A项和C项均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B项为一般句式;D项为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

【答案】AC【参考译文】太史公(自称)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也数不清。

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

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

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

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有七种形式(1)“者……也”句。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字句。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3)“也”字句。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无标志句。

如刘备天下枭雄。

(5)“为”字句。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是”字句。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2.被动句被动句有七种形式(1)“于”字句谓语+于。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见”字句见+谓语。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受”字句受+谓语。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为”字句为+动词。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为……所”句。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又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被”字句。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无标志句。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3.省略句省略句有五种形式(1)省略主语。

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承前省>;(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启后省>;(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乐)。

”<对话省>(2)省略谓语。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承前省>;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共喻省>。

(3)省略宾语。

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省动词后宾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省介词后宾语>。

(4)省略兼语。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

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4.倒装句(1)谓语前置句。

如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宾语前置句。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宾语提前>;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3)定语后置。

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中心词+定语+者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中心词+之+定语+者句式>;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中心词+而+定语+者的形式>;蚓无爪牙之利<中心词+之+定语句式>。

(4)介词结构后置。

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别一类词用的现象。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名词动用。

如“深山中则四月花”,花开花。

(2)名词作状语。

如“赢粮而景从”,景像影子一样。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如“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轻锐轻锐部队。

(4)形容词用作动词。

如“故传天下不足多也”,多赞扬。

(5)动词用作名词。

如“殚其地之出”,出出产的东西。

(6)数词用作动词。

如“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7)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灭亡。

(8)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威王欲将孙膑”,将让……担任将领。

(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变绿。

(10)名词的意动用法。

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以……为粪土;把……当作粪土。

(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成以其小,劣之”,劣以为……低劣。

(12)动词的为动用法。

如“死国可乎?”死为……而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常以身翼蔽沛公C.头发上指D.有泉侧出【解析】A项的“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B项的“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C项的“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D项的“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答案】A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朝歌夜弦B.前辟四窗C.沛公欲王关中D.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解析】C项的“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A项的“朝”“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B项的“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D项的“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B.后世必为子孙忧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D.秋毫不敢有所近【解析】D项的“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近、接触”。

A项的“卑”,形容词作名词,“卑贱的人”;B项的“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C项的“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答案】D4.下列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十三能织素,十四能裁衣C.多可喜,亦多可悲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解析】D项的第一个“老”“幼”,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A项的“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B项的“素”,即“白”。

形容词作名词,“白绢”;C项的“多”,形容词作名词,“许多事”。

【答案】D5.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尊贤而重士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解析】B项的“贵”“贱”,形容词作名词,“地位高的人”“地位低的人”。

A项的“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C项的“尽”,形容词作动词,“取尽”;D项的“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

【答案】B6.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B.富者曰“子何恃而往?”C.吾子未之恩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解析】D项为定语后置。

【答案】D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中“笼”活用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B.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解析】题干中“笼”名作状“用笼子”。

C.名词作动词。

A.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B.名词作状语,“像奴仆一样”;D.名词作状语,“向南”。

【答案】C8.下列加点“也”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A、C、D三项“也”都表示判断。

B项“也”是语气助词,不表判断。

【答案】B9.下列句子中与“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甚矣,汝之不惠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解析】A.状语后置与题干中句式同。

B.主谓倒装;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

【答案】A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

寇准少英迈,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耶?”后中第,授大理评事。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

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

景德元年,准以集贤殿大学士位士安下。

是时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

准曰“是狃我也。

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是冬,契丹果大入。

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

明日,同列以闻,帝大骇,以问准。

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

”因请帝幸澶州。

帝难之,欲还内。

准曰“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

”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

参知政事王饮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

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

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

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逸之势,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遂请帝幸澶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