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问题是行政诉讼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行政诉讼区别于其他诉讼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存在着一个受案范围,即并不是所有行政争议,行政相对人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只有当行政争议在法律规定的受案范围之内,行政相对人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关于我国行政诉讼范围问题的研究,从行政诉讼法起草时就受到立法和理论部门的高度关注。
尽管我国《行政诉讼法》用整整一章的篇幅,试图界定受案范围,但在当时的立法者看来,行政诉讼法对受案范围的规定只不过是法律迁就现实的一种表现,是行政诉讼制度初步建立阶段的历史现象。
[i]所以随着行政诉讼法实施10多年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行政诉讼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司法实践经验的积累,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原则的确立,我国现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存在的诸多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不断引发学术争论,并有升温的趋势。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范围,这一范围同时决定着司法机关对行政主体行为的监督范围,决定着受到行政主体侵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诉讼的范围,也决定着行政终局裁决权的范围。
具体受案范围(一)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三)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五)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六)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的。
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一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一)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三)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五)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六)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什么是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作出的有关其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有四个要素:1.是行政机关实施的行为,这是主体要素。
不是行政机关实施的行为,一般不是行政行为。
但是,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或者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实施的行为,也可能是行政行为。
2.是行使行政权力所为的单方行为,这是成立要素。
即该行为无需对方同意,仅行政机关单方即可决定,且决定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对方负有服从的义务,如果不服从,该行为可以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如税务机关决定某企业应纳所得税税额,纳税人应当执行,如果不执行,税务机关有权从其银行账户中划拨。
如果纳税人不服,也必须首先按决定纳税,然后申诉或起诉。
3.是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的,这是对象要素。
“特定”是指某公民或某组织。
如甲打乙造成轻微伤害,行政机关为保护乙的权利而拘留了甲,该行为是对甲、乙作出的,甲、乙即为特定的公民。
4.是作出有关特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的行为,这是内容要素。
如专利局将某项发明的专利证书授予了甲企业,该企业即获得了该项发明的专利权。
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分为:1.设定权利或者义务的行为。
包括赋予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行为,如颁发营业执照可以使一个新的民事主体诞生;设定某一权利或义务的行为,如对甲公民发放房屋产权证书。
2.剥夺、限制权利或撤销义务的行为,对公民、组织已有的能力或权利,行政机关可以剥夺,如吊销某企业的营业执照;也可以限制,如海关扣留某走私嫌疑人是限制其人身权利,扣留他的进出境物品,是限制其行使财产权利;卫生局责令某企业停产整顿,是限制其经营权利。
对公民、组织应承担的义务,行政机关可以撤销,如税务机关因某国有企业确有困难,根据其申请决定免除其应缴纳的所得税。
3.变更权利或义务的行为。
对公民、组织已有的权利或已经承担的义务,行政机关可以变更,如在发放了土地所有权证后,考虑到有不合理因素,又决定将其中一部分土地划给邻村所有,再如,税务机关根据某企业的申请减少了其应缴纳的税款。
4.不行为,或称不作为。
行政机关对于自己应当履行的职权不履行,称不行为或不作为。
不作为不是否定行为,否定行为是已经作为了,比如公民甲申请营业执照,某工商局决定驳回,不予批准,这是否定行为。
如果该工商局不予答复,不作决定,这是不作为。
行政机关不行为也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中国人大网)行政答复是否具有可诉性作者:于洪群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发布时间:2003-04-25 09:15:44 中国法院网案情:2001年3月14日,河南籍公民石某在某市流浪期间被某市公安机关清理收容,并于当日移送市收容遣送站。
该站当即办理了收容登记,同时查清了石某的原籍地址。
某市收容遣送站根据本人自行返乡的申请,采取了解除收容,为其自行返乡提供资助的处理,于当天购置了由某市至河南原籍的2085次火车票,救济返乡路费16元,由工作人员送其上车。
2001年6月25日,石某之女石琴向某市民政局提出行政申诉,要求该局出示其父被收容的手续,提供其父的下落。
2001年7月9日,某市民政局向石琴作出“关于河南籍石琴投诉查询其父石某一事的答复”,书面告之其父已于2001年3月14日自行返乡,明确表示对其父的收容、遣送行为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如不服答复可申请行政复议或起诉。
石琴对某市民政局的“答复”不服,向某市人民政府提出复议。
2001年11月13日,某市人民政府作出某政复决字(2001)97号行政复议决定书,维持某市民政局作出的“答复”。
随后引起本案行政诉讼。
一审法院认为,某市民政局具有对收容人员进行审查、教育、管理和遣送的职责,其对石某采取的行政行为符合“某市收容遣送管理条例”有关规定。
至于石琴之父下落不明与某市收容遣送站的行政行为没有必然因果关系,遂判决维持某市民政局关于石琴因其父石某一事查询、投诉作出的“答复”。
二审法院认为,某市民政局的书面答复是对石琴投诉内容的回复,虽然对收容、遣送等是否合法加以了确认,但这种确认只是以文字形式对这种事实行为的表述,实质上属于信访回函,不构成具体行政行为,不具有可诉性。
本案诉讼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故裁定撤销一审法院的判决,驳回石琴的起诉。
评析:本案一、二审石琴均败诉,但判决其败诉的事实根据和所适用的法律依据却各不相同。
一审判决认为“答复”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在对其进行合法性审查后,对该“答复”作出维持的判决,实质上从实体驳回了石琴的诉讼请求。
二审法院则认为“答复”并非是具体行政行为,不具有可诉性,即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因此从程序上适用了驳回起诉。
可见,一、二审在对“答复”的性质认识上存在分歧,即“答复”的可诉性问题:如果“答复”是具体行政行为那么人民法院应对其具体内容进行审查作出实体判决;如果“答复”不是具体行政行为就不能据此提起行政诉讼。
分歧点成为两种不同结论的前提和基础。
笔者认为:一、本案行政答复非行政法上的行政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有权提起诉讼。
这里的行政行为是指能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益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本案中的行政答复不具备这一特征,即对石琴的权益不产生任何实际的影响。
行政机关行政答复的作出是基于石琴的申诉,无论是从名称还是内容均是一种信访形式的申诉。
行政答复也是对申诉咨询内容逐项作了明确的说明,是告知行为。
因此不能引起石琴权利、义务的变更和灭失。
这种行政答复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
因此是不可诉的行政行为。
二、区分行政答复的可诉性是审理行政案件的前提行政答复的产生多数往往是由于当事人就某一个具体问题,向行政机关进行反映,希望得到解决。
有些行政机关接到反映后,作出了一种书面形式的文字说明,即行政答复。
其行政答复的内容又具有多样性,有的行政答复只是对当事人的一般咨询问题给予的告知,有的是针对当事人要求该行政机关履行某个行为作出的答复,这种行政答复在司法实践中比较常见。
法院的行政审判庭在审理当事人诉行政答复的案件时,应严格划分行政答复是否可诉,如对不可诉的行政答复进行了审理,势必会造成审查上的无所适从,如何下判也将成为难题。
因此审查行政答复的可诉性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行政答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但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能够作为行政行为的行政答复,它较之不可诉的行政答复有着本质的不同。
可诉的行政答复应当具备行政行为的基本特征,其答复的理由和结果直接涉及到当事人的具体权利和义务,构成了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
这在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案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事人要求行政机关依法履行义务,行政机关会有几种作为:1.拒绝答复即不作为;2.作出答复,在这里又分为两种情况(1)对当事人的申请事项作出不予受理的答复;(2)作出具有处分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
作为可诉的行政答复人民法院在审查时对其有可审查内容并对它的结果有可变更性和可撤销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虽然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加以扩大,将“具体行政行为”扩大到“行政行为”,但也是指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与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有关的,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益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以及相应的不作为。
关键在于是否实际影响了其权益,不可诉的行政答复则不具有这一特点。
因此我们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应严格把握,正确的理解和分析。
对于当事人就某些问题向行政机关进行咨询、信访的,行政机关以书面形式作出的解释、说明,应属一种单纯的回复行为,因其不实际影响或设立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故就其性质而言不具有可诉性。
因此以此行政答复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以驳回。
同时告知当事人应就具体行政行为诉讼,以解决其实际问题。
对于可诉的行政答复应予以受理,进行实体审理并作出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