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松动术康复医学
Ⅲ级:在活动范围极限处抵抗组织的阻力,做大幅度、
有节奏的振动
Ⅳ级:在运动范围极限处,抵抗组织的阻力做小幅度、 有节奏的振动
概述
I I II III IV A
起始端 A -B 关节活动允许范围 关节松动技术分级( Maitland )
II III IV B
终末端
Ⅰ、Ⅱ级
治疗因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
压
迫
• 使关节腔骨与骨之间的间隙变小的力。
• 压迫具有以下特点: • 由于肌肉收缩产生一定的压力,可以提高关 节的稳定性; • 一个骨向其它骨方向转动时,对骨的角运动 方向引起压迫。
压 迫
• 正常间歇性的挤压负荷使得滑膜液可以流 动,从而维持软骨的营养。
• 不正常的高强度挤压负荷会使软骨发生退 行性变。
– 旋转(旋内/旋外)
返回
上肢关节松动技术
1、分离牵引
2、向尾端滑动—改善外展活动度
向尾端滑动—改善外展活动度
3、上举进级—改善外展活动度
上肢外展超过 90 °时改善 上举的角度。
患者体位:上肢外展并上举最大角度,然后肱骨外旋至最大极限。 治疗师体位:作用力的手与治疗平面成一条直线,另一只手握持 肘关节,给予第1级牵张力量。 松动手法:手握住肱骨近端,将肱骨逐渐向前滑动
4、向后滑动
作用:改善肩关 节屈曲和内旋活 动度。 患者体位:上肢休息姿势 治疗师体位: 松动手法:治疗师移动上肢 将肱骨头向后滑动。
上肢关节松动技术
松动手法:沿肱骨长 轴,由肘部向下挤压, 将肱骨向后滑动。
肩屈曲接近90度时向后滑动:改善内收
上肢关节松动技术
肘关节:解剖
• 肱尺关节 • 肱桡关节 桡尺近端关节 桡尺近端关节
概述
治疗作用
• 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 关节不活动
• • • 组织纤维增生 关节内粘连 肌腱、韧带和关节囊挛缩 直接牵拉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
– 保持或增加其伸展性
–
Ⅲ、Ⅳ级手法
•
•
增加本体反馈
– 提供下列本体感觉信息
• • • 关节的静止位置和运动速度及其变化 关节运动的方向 肌肉张力及其变化
概述
临床应用:适应证
• 治疗后及下次治疗前都应再评定患者的关 节活动度。 • 在关节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关节松动技术 是整个治疗方案中的一部分。 • 如果存在肌肉或结缔组织的因素,则在治 疗过程中,应将关节松动术、抑制和被动 牵张技术交替使用。 • 治疗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肌力及功能
性技巧训练等。
第三节上肢关节松动手法 上肢关节松动技术
• 疼痛、僵硬及其程度
•
根据问题的主次,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
– 当疼痛和僵硬同时存在时
• • 先用小级别手法(Ⅰ、Ⅱ级) 缓解疼痛 再用大级别手法(Ⅲ、Ⅳ级) 改善活动
•
治疗中要不断询问病人的感觉
– 根据病人的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
2.患者的体位
• 舒适、放松、无疼痛的体位
– 通常为卧位或坐位,
• 尽量暴露所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
时,关节表面压力增大,容易导致关节的损伤。 (4)功能正常的关节不产生单纯的转动,一定 伴随着滑动和轴旋转。
滑移(slide)
• 从一个骨表面滑向另一个表面。滑动具有以下特点:
• (1)滑动往往发生在两个相互符合的关节面。
• ( 2 )实际上在关节内,两个完全一致的关节面是 不存在的。因此,不会出现纯粹的滑动运动。
肱尺关节
关节牵引
• 作用:测试及治疗开始采用持续第2级;控制疼痛,采用 第1或第2级;改善关节屈伸活动度 • 患者体位:仰卧,肘关节伸出治疗床边缘,肘关节放松, 手臂搭在治疗师肩部。 • 治疗师体位:双手交叉环抱尺骨近端掌面。 • 松动手法:与骨干呈45°的力量对尺骨近端施力。
肱尺关节
• • • •
关节松动术
(joint mobilization)
内 容
一、 概述
二、 周围关节松动技术 三、 脊柱松动技术
返回
概述
基本概念
手法等级
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
操作程序
返回
概述
基本概念
• 关节松动手法/技术(joint mobilization)
– – – – 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手法操作技术 属于被动运动范畴 利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 特点
9.治疗运动的速度、节奏和持续时间
• 对于疼痛的关节,给予间歇性关节牵张7~ 10秒,中间休息几秒,可多次重复进行。 • 应以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为依据,从而决定 是否重复或停止治疗。 • 对于运动受限的关节,给予最少6秒钟的牵 张,接着稍放松→3 ~ 4秒钟为间隔重复慢 速的间歇性牵张。
10.再次评定
肩部
肘及前臂
腕手
返回
上肢关节松动技术
肩关节:解剖
锁骨的肩峰端
盂肱关节 肩锁关节
肩峰
胸锁关节
肩胛胸壁关节
返回
上肢关节松动技术
盂肱关节:解剖
• 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
滑动 滑动
返回
分离牵引
上肢关节松动技术
• 生理运动
– 前屈、后伸 – 内收、外展
• 包括水平内收和 外展
• 关节松动手法
– – – – – – 分离牵引 长轴牵引 向足侧滑动 前屈向足侧滑动 外展向足侧滑动
8.治疗的开始及进展
休息姿势2级持续牵张
疼痛↑
好转或没变化 维持 重复 增加 3级持续牵 张或滑动
第1级的振动
9.治疗运动的速度、节奏和持续时间
• 第ⅠⅣ级为快速的振动,如徒手振动。第 ⅡⅢ级为均匀平顺的振动,连续1~2分钟 ,每秒振动2~3下。 • 改变振动的速度可达到不同的效果: • 低幅度高速的振动可以抑制疼痛,低速的 振动可以放松防卫性肌紧张。
关节分离
概述
生理运动与附属运动的关系
• 当关节因疼痛、僵硬而限制了活动
– 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均受到影响
• 生理运动恢复后,如果关节仍有疼痛或僵硬,可 能附属运动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 在改善生理运动之前,先改善附属运动 – 附属运动的改善,可以促进生理运动的改善
概述
关节松动技术
– 广义上可以归入推拿术的范畴 – 近20~30年来发展很快,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牵引(Traction)
1. 牵引指产生于关节面的运动和沿骨长轴方 向的分离。
2 . 骨 的 长 轴 牵 引 (Long axis traction) 沿骨的长轴牵引。 3.关节分离(Joint separation) 骨的运动 方向与骨的长轴牵引方向不一致,是与关 节面呈直角方向牵引。
长轴牵引
3.治疗侧关节的体位
• 关节活动的评定和首次治疗时应采取休息 体位(即关节囊最松弛的姿势位)。
4.固定
• 一般固定关节的近端骨骼,可藉由布带、 治疗师的手或他人来固定。 • 肢体的固定必须牢靠且舒适。
6.治疗时作用力的部位
• 治疗时施加的作用力,应靠近相对的关节面 ,愈近愈好。
• 作用力接触面积愈大,治疗的过程愈舒适, 如使用手掌面接触比使用拇指接触舒适。
• (3)骨的角运动时,产生滑动的方向是由关节面 的凹凸形状决定的(凹凸法则)。
凹凸法则 (Concave-convex rule)
1. 运动的关节面为凸面时,滑动的方向与骨 的角运动方向相反。
2. 运动的关节面为凹面时,滑动的方向与骨 的角运动方向一致。这种关系是决定关节 松动术使用滑动手法时,施加外力方向的 基础。
2、牵引进级—改善屈伸活动度
作用:改善关节屈、伸活动度。 患者体位:同关节牵引 治疗师体位:同关节牵引 松动手法:无论肘关节处于何种角度,作用力方向与尺骨 均呈45°角
关节松动技术实施的步骤
• • • • • • • • • • 1.评定 2.患者的体位 3.治疗侧关节的体位 4.固定 5.关节松动技术的剂量 6.治疗时作用力的部位 7.治疗运动的方向 8.治疗的开始及进展 9.治疗运动的速度、节奏和持续时间 10.再次评定
1、评定
• 治疗前评估
– – 分清具体的关节 找出存在的问题
从一个骨表面转动到另一个骨面上。转动具有以下 特点: (1)多在不相符合的关节面上发生。 (2)转动的结果产生骨的角运动,转动的方向与关节 面的凹凸形状无关,常与骨的角运动方向相同。
转动(Roll)
( 3 )如果仅仅出现单纯的转动,那么与骨的角
运动相同方向一侧骨面受到压迫,另一面受到
牵拉。因此,做单纯骨角运动的被动伸张手法
• 与按摩术、推拿术共同构成了治疗运动器官疾患的 三大基本操作技术
– maitland 对这一技术的发展贡献很大,故此也 有将其称为“麦特兰德手法 ”或“澳式手法”
麦特兰德(Maitland)手法—分级标准
Ⅰ级:在关节活动起始处做低幅有节奏的振动
Ⅱ级: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尚未达到极限时,做大幅
度有节奏的振动
8.治疗的开始及进展
• 无论是缓解关节疼痛还是增加关节内活动 ,其治疗的开始都是相同的,即在关节休 息姿势或是最大松弛姿势下使用第2级持续 牵张关节面的技术。
• 首先评估关节对治疗的反应如何,然后根 据关节的反应程度决定进一步治疗。隔天 评估关节对治疗的反应。
8.治疗的开始及进展
• 如果关节疼痛或敏感度增加,则将治疗的 力度降低到第1级的振动。 • 如果情况好转或没有变化,可进行以下任 一步骤的治疗: • 如果治疗目标是维持关节内活动,则重复 相同的治疗; • 如果治疗目标是增加关节内活动,则可进 展到使用持续性第3级牵引或滑动的技术。
• 力学因素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
– – – 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 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 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