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幼儿攻击行为的个案分析

关于幼儿攻击行为的个案分析

关于幼儿攻击行为的个案分析摘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各方面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儿童的问题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幼儿攻击行为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

作为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攻击行为一致受到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所的重视。

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往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力也不集中,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斥,长此以往,对其身心的健康都是不利的。

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

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友爱的精神,家长也要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树立儿童正确的价值观,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攻击行为;分析;一、案例分析:(小班)刘子轩的“攻击性”行为,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户外活动时。

小班幼儿做操都要求踩在一个小圆点上,这是我们按幼儿个子的高矮排的。

做操前,老师都会带幼儿绕圆圈做一些简单的准备活动,每次他踩在自己的点上就不肯走了,也不许其他幼儿踩在他的点上,否则就会动手推开他们。

做操的过程中,他经常不做,还时常推周围的幼儿,看到别人被他推倒在地,他会笑得很高兴。

小班的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为防止掉队,我们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要求后面的幼儿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

排队走的时候,刘子轩经常会故意紧紧拉着前面幼儿的衣服,不让其走;有时又不让后面的幼儿拉自己的衣服,否则会动手打人。

刘子轩喜欢用积木搭建手枪、大炮等玩具,只要他看中的,其他幼儿就别想拿,他也会从别的幼儿手中抢夺自己想要的积木。

当他搭好一支手枪,总是很炫耀地朝其他幼儿“砰砰”开枪,然后骄傲地说:“看,我有手枪,我是警察!”。

分析:刘子轩是独生子女,父母,亲人等对他都宠爱有加。

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影响较大。

如果家长对幼儿采取溺爱的教养方式,那么娇宠和放纵会导致幼儿为所欲为,使他们稍有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情绪。

在同玩的几个幼儿中,刘子轩总是以“大哥”自称,在与班上其他幼儿接触时,常会排斥、攻击他们,出现了相互作用的消极效应。

谁要是和他的“兄弟”打架,他就会“挺身而出”,并且警告对方以后不许再打他兄弟,否则叫他“好看”。

二、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日活动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 这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疲劳特点决定。

而有时在幼儿园却看到这种现象,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常趴在桌上静息或长时间在户外“放羊”,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并出现了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六一”前的节目排练,班里没有节目的孩子终日无事可做,便以打闹等各种不良方式发泄其烦燥的消极情绪。

(二)祖辈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

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

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

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误导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

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

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

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

(四)模仿有的影视片,打来打去的很多,孩子觉得好玩,无形中就学习一些不好的榜样,还有现在孩子非常喜欢看像《神龙斗士》、《奥特曼.•怪兽大战》带打斗的动画片。

经常看,也就模仿起来,常常在幼儿园与同伴学着动画片中人物打打闹闹,这样一来免不了会乘机攻击他人,再有就是当孩子自己犯错时,父母有时会为一时出气打他,使孩子感到父母教育自己不要打人,可他们自己却打人。

在幼儿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打人,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留意,别的孩子也会跟着打斗起来。

三、“攻击行为”矫正的启示: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幼儿攻击行为,其危害都是很大的,都会影响到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

因此,对幼儿的攻击行为,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一)合理安排一日活动,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1、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空间。

一般在天气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将室内活动安排在室外进行,这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充足的活动范围让孩子自由活动,同时也能减少同伴间因为拥挤而产生的无意碰撞与摩擦。

2、为儿童创设一个适宜的心理环境。

孩子的情绪有易变性、波动性和易“传染性”等特点,如何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孩子处于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师生之间、同伴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宽松、愉悦的环境,教师以爱心平等的关注每个孩子,尽量避免给孩子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

3、要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

幼儿的攻击行为有自己的年龄阶段的特点。

即以工具性攻击占优势。

因此,适宜的材料的投放,对减少幼儿攻击行为的出现有很大的作用。

如小棒、小刀等,教师在投放时应回避这些材料。

而幼儿园的经费问题又通常不能满足对活动材料投放数量上的要求。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幼儿的攻击行为,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及善良、谦让、合作等良好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行为的土壤,切忌当孩子有了过失或攻击他人时,便对孩子态度冷漠,粗暴对待,这样只能使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对立。

其次,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家庭成员间对孩子的态度也要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互相抵销,造成幼儿思想上的混乱或行为上的矛盾。

(三)注重体验,激起情感共鸣幼儿期(3-6岁)是孩子情感发展和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

特别是幼儿的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

根据情感的本质特征及幼儿情感的发展特点规律,我们从“情感体验”、“表情表达”、“替代想象”、“自我调节”几个方面人手来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1、情感体验。

依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进行体验,从此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为此教师要注重创设典型情景。

如:让爱打架的小朋友在角色游戏中扮演挨打的儿童,让他体验一下挨打者的心情,让他把挨打后的表情、委屈和悲伤表演出来。

2、表情表达。

表情不仅是幼儿情绪体验的表现形式,而且在表达感情时,其情绪体验也随之发生变化。

《心情预报》活动就为孩子创设了一个表现的环境,当孩子拿着心情图,象播音员一样站在“电视机”前播报心情时,兴趣非常浓厚,在提问什么情况下心情不好,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情变晴天,幼儿对自己各种感情体验进行了回忆。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学会了用恰当的表情表达自己的情绪,沟通了自己与同伴之间的感情,并学会了观察别人的情绪,调整自己的情绪。

3、替代想象。

多让孩子想象自己处于别人位置时的感受,有助于攻击行为的减少。

我们通过与工业园区博爱学校小朋友的“同乐”活动,使孩子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生存教育,当看到瘸腿的孩子扶着栏杆,撑着走步器,艰难地滑滑梯时,孩子们深深体会到“你真能干,你真行。

”“我与你比一比”代替了“我需要帮助”,纠正现代孩子任性专横的心理。

4、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指在没有外部指导或监视的情况下,个体维持其行为历程以达到某一特定目的的过程,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我们设立了“心情小站”,由幼儿轮流当心情疏导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分析争执的问题。

当其他幼儿发生争执或矛盾后,请小站帮忙解决,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从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通过概括他人的观点,逐渐将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观,纳入其自我概念中。

四、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分享能力。

教育与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人生的每一阶段,从某一阶段讲都是为后继阶段打基础。

幼儿时期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会有助于幼儿学会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会有助于幼儿以后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一)自带玩具,鼓励幼儿独立交往。

在家庭中,幼儿一般只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了,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合作、分享。

为了让幼儿感受到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教师定时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到园,并把玩具的性能和玩法告诉小朋友。

在活动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启发他们加强同伴间的交往,并及时鼓励幼儿积极的交往行为。

活动后让幼儿讲讲“你和伙伴如何玩?你的玩具给谁玩了”等,让幼儿交流各种交往的方法,从中体验交往的乐趣。

(二)多给幼儿提供一些轻松自由、感兴趣的合作活动。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而游戏对于幼儿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有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在开展娃娃家、医院、超市等角色游戏时,让幼儿自由组合、自己分配角色,一起玩,一起交谈,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交际,并从中体验了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以及互爱互助、热情待人、友好协作的优良品质。

(三)教师参与并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幼儿对幼儿园的适应和喜爱是从其接触的教师和同伴开始的。

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交往中,积极引导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引导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分享,当幼儿能较好的与同伴合作、分享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进一步强化幼儿合作、分享行为。

另外,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合作、分享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相互合作,从而带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幼儿交往、合作、分享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幼儿在我们的有效引导下可以逐渐学会适应他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就会掌握良好的行为准则,学习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关心他人,与他人通力合作等良好品行不断形成,从而在源头上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