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0年起执行)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培养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和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使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2、热爱国际汉语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
3、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技能,并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4、具有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
5、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
6、具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项目的管理、组织和协调能力。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
四、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和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相结合,校内导师指导和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五、课程设置 本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依据国家教育部“教指委”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9年9月)而定。课程设置以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课程名称部分采用指导性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名称,部分沿用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现有硕士研究生课程。对选修课选课的规定依从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选修课系列中的具体课程根据北京大学的办学实际情况选择而定,有些课程属有待建设的课程。
(一) 课程类型和学分分布
1、 必修课和选修课
(1) 必修课(共18学分,含学位公共课)
(2) 选修课(共12学分)
教学实习6学分、学位论文2学分,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
2、 学位预备课程(试行,不设学分)
为弥补应届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的欠缺,在进入核心课程学习前,试行设置:
(1) 综合基础课程
(2) 课堂教学观摩和体验
(二) 课程和学分结构
1、必修课(重在提升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技能)
(1)学位公共课程(6学分)
政治(2学分)、第一外语(4学分)
(2)学位核心课程(12学分)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4学分)、第二语言习得概论(2学分)、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2学分)、中华文化和传播(2学分)、跨文化交际(2学分) 2、选修课(12学分,分为三大模块,每个模块至少选修一门)
(1)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类
汉语语言要素教学(2学分)、现代化技术和语言教学(2学分)、汉语教材和教学资源(2学分)
(2) 中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类
国别和地域文化(2学分)、中国思想史(2学分)、中华文化技能(2学分)
(3) 教育和教学管理类
汉语国际推广专题(2学分)、教师发展概论(2学分)、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2学分)
3、 教学实习(6学分)
4、 学位论文(2学分)
(三) 教学方法
1、 运用团队学习、国内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组织教学,以大幅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国外适应能力;
2、辅之以海内外专家、学者讲座、座谈等,扩大学生对海外汉语教学的了解。
课程名称 类型 学分 拟开课
时间 课程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修课 必修 2 1上 按北京大学公共课内容安排学习
第一外语 必修 4 1下 按北京大学公共课内容安排学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必修 2 1上 主要介绍国外第二语言教学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演变和发展,国内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模式以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探讨国内外现代课堂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对汉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和实践。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必修 2 1上 主要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和假说,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出现的一般性问题。
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必修 2 1下 通过对汉语课堂教学案例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国内外汉语教学情况,培养汉语教学能力。
中华文化和传播
必修 2 1上 内容主要包括和对外汉语教学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代国情、交际习俗等,并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历史、现状,拓展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
跨文化交际 必修 2 1上 使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典型案例,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汉语语言要素教学 选修 2 1上 使学生了解汉语语音、汉字、词汇、语法方面的基本知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语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原则和方法,针对不同母语背景学生进行语音教学的具体策略。
现代化技术和语言教学 选修 2 1上 主要讲授涉及语言教学的现代化技术、软件使用及汉语教学主要课型所涉及到的课件制作技术等,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汉语教学的动手能力。
汉语教材和教学资源 选修 2 1下 主要分析、展示汉语精读、口语、听力、写作等基础课教材的构成、选材、练习处理等,培养学生收集、整理、选编汉语教学素材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并利用教学资源。
中国思想史 选修 2 1上 了解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潮和学派、代表人物和著名经典,培养学生教高的文化素养。
国别和地域文化 选修 2 1下 讲授和分析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域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代国情、交际习俗及热点问题等,使学生对世界各地的文化以及交际方式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
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选修 2 1下 主要介绍国外中小学教学体制、管理机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特别是不同于中国的方面。
汉语国际推广专题 选修 2 1下 邀请国内外专家介绍和汉语国际推广相关的热点、成果和方法。
课堂观察和实践 选修 2 1下 培养学生敏锐的课堂观察能力,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作为汉语国际教师的能力。
中华文化技能 选修 2 1上 教授太极拳、书法、绘画、民族歌舞、手工等和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相关的中华文化技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才艺,更好地从事相关工作。
六、专业实践
课程学习和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学生要通过教学实践为学位论文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
(一) 教学实践方式
1.以志愿者身份赴海外顶岗实习,在孔子学院、外国中小学等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
2.在本院或国内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实习。
(二) 教学实践管理
1、志愿者由国家汉办或本院选拔派出。
2、实习期间,在国外实习的学生安排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在国内实习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短期班、特别项目等的汉语教学或辅助教学工作,以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第三学期开始参加教学实践,教学实践采取指导教师带领、指导学生进行汉语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观摩和实践及参加课堂问题研讨和独立承担课程进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总课时共60学时。
3、教学实习考核须有指导教师和学生评估,在外单位实习的须由实习单位出具考评意见。
4、教学实习结束两周后须提交实习报告,内容包括:教学计划、完整一课的教案、试题一份、对教学的反思和导师评语。其中对教学的反思应写成小论文,3000-4000字,是实习报告的主体部分。这几部分材料装订成册后交到研究生教研室,方可得到实习的学分。
七、学位论文
(一)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进行选题,有使用价值。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论文、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
(二)吸收国际汉语教学第一线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教师(包括中小学教师)参和论文指导。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按照选题、开题、撰写、申请论文答辩、获准参加论文答辩等完整环节和过程、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
八、学位授予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所规定的学分,全部课程成绩合格、教学实习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全面审查合格,通过北京大学组织的硕士论文答辩,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九、专业参考文献、期刊和网站
(一)语言教师发展研究类: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汉办,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7
《对外汉语教学名师访谈录》(李景蕙卷),崔希亮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帕克·帕尔默[美]著,吴国珍、余巍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2007年10月第五次印刷
《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徐碧美[港]著,陈静、李忠如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类:
《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章兼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语言教学原理》,盛炎,重庆出版社1996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吕必松,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对外汉语教学回眸和思考》,张德鑫主编,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程裕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黄锦章、刘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语言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吕必松,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5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崔永华,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5 《汉语和对外汉语研究文录》,赵金铭,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5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李泉,教育教学出版社2005
《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22本),商务印书馆2006
《对外汉语教学论》,姜丽萍,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崔永华、杨寄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怎样教外国人汉语》,李珠、姜丽萍,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汉字教学理论和方法》,周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汉语阅读教学理论和方法》,周小兵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三)语言习得及心理认知研究类: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蒋祖康,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1999
《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探索》,江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引论》,张灵芝,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Cook, V. J. 2000.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 北京 : 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
Ellis, R. 1999.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四)语言研究类:
《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科姆里著,沈家煊译,华夏出版社1989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79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修订版),陆俭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五)文化类:
《中华文明史》(四卷),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