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警务化管理与大学生发展

论警务化管理与大学生发展

论警务化管理与大学生个性发展警务化管理,是指警察院校围绕其培养目标,根据警察院校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要求,依据人民警察的有关条令条例的规定,坚持从严治警,从严治校的方针,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形成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井然有序的校园环境,促使学生思想革命化、作风战斗化、生活制度化、内务标准化,保证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以达到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警察的目的。

是警察院校学生管理多年来实践探索的成果之一,是警察院校从严治校、培养合格警察人才的基本措施之一,也是警察院校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

警务化管理是警察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是符合职业需要的、科学的管理模式。

警务化管理体现了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体制的一体化特征,是培养警察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和重要举措,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警察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成功管理模式。

警务化管理是管理对象生活、工作、教学、训练的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一定情况下,必须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同时,也规定了各级学生管理干部和被管理者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规定了警察院校的内部关系、称呼举止、礼节礼貌、警容风纪、队列生活、日常制度和奖惩等。

这些规章制度,充分体现了警察院校警务化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决定了管理对象只能遵守,不得违反。

警察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就要求人民警察除了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还应具备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和雷厉风行的纪律作风。

因此,警察院校的警务化管理必须根据这一实际需要,认真遵循警察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以培养合格的人民警察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地管理。

个性化发展是指学生个体按各自特定的方式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健康个性。

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满足需要;二是发展兴趣;三是实现潜能。

个性化是指学生个体按照自身个性特征和个人需要发展的态势。

反映了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轨迹,一是警察院校学生用社会规范来丰富、完善、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良好人格;二是警察院校学生用自己的个性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政治倾向、道德取舍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生存、发展与行为模式。

个性化发展也就是大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是指大学生按照个性原则,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引导下,塑造完整人格,确立人生理想和目标,及其不断完善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警察院校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思想品格的个性化发展;二是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三是个人兴趣与爱好的独特发展;四是个体道德和自我意识的自由和谐发展。

警察院校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以下鲜明特征:首先,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严明的纪律观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具有思想革命化,作风战斗华,生活制度化,内务标准化的特征。

再次,具有令行禁止,警容严整,行为规范,整齐划一的特征。

最后,要具有敬业奉献,吃苦耐劳,严以律己,清正廉洁,终于法律,服务人民,文明执法的警察意识和品格。

个人主体性越强,个性也就越强,而且反过来也一样,人的主体性也以个性为前提,个性越强个人主体性也就越强。

所以,要发展警察院校大学生的个性,就必须尊重警察院校大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

警务化管理是一整套富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保证警察院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必须看到,当前警务化管理与形势的发展还不完全相适应,特别是在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一)警务化管理过宽,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警务化管理中的警务化管理条例把学生每周的活动都纳入管理条例中,学生不管是日常学习和生活都必须按部就班进行,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

不管是学生的作息安排,还是学生的行为准则,管理条例中都以涉及,辅导员和学生会干部根据条例对学生其行为进行规范。

“从严治警、从严治校”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但它过分强调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统一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忽视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学生追求“自由、个性”,有自己的理想和思维的空间,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展示他们独特解决问题的方式。

但是,由于警务化管理的过宽,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被条例中的活动侵占。

原有的一些创造理念和独特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被扼杀,条例化的生活使学生对警院的大学生生活产生了厌倦感。

(二)警务化管理过严,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警务化管理强调纪律性,学生会通过警务化管理条例中各种规章标准对学生进行日常严格考核,最后纳入学生的各种考核评定中,不但影响学生的平时成绩和奖学金,还影响学生的政治前途。

如学生的内务要求达到那个统一的标准,上课时学生的次序,教室卫生的保持都有统一的标准。

从学生的角度上看,可能是没办法,迫于管理的压力,不得不服从命令,但发自于心底的不接受会酿成更大的隐患。

“整齐划一”、“警令如山倒”。

统一的模式培养出千人一面、机械呆板的“一群羔羊”。

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培养了学生的服从意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在追求“个性、自由”中,生活比较散漫,这种严格的考核管理使他们不得不被动的接受这种条例的约束,以前一些经常性的习惯受到约束,内心十分的难受,有时他们的个性受不到尊重,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打击。

管理学生的出发点就是限制学生,忽视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排斥心理增强,发泄对学校的不满。

比如,学生“蹬墙壁”、“踹开关”、“狂呼乱叫”、“翻墙”等等怪现象屡有发生。

他们思想中智慧的火花被磨没,时代敏感元素大大减弱。

这样的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便会感受到一种压抑感,缺乏青年人应有的活力。

警务化管理扼杀了学生的灵气,这种学生管理模式背离了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的现代教育趋势。

(三)警务化管理中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内务第一,训练第二,学习第三”。

可见,学生中都有这样一个观点,内务、训练是重点。

被子要叠成豆腐块,书桌上的书也要统一摆放在一边,小到牙刷牙膏都成一字排开,凳子上不准放东西等。

从学校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品质,培养他们的纪律性,让他们接受警务化管理的氛围,接受警察文化、警察理论。

所以,实际生活中是“以学习为主”变成了“以内务为主”。

学生很多学习的时候顾及的不是自己读书而是看值日的同学来了没有原因是为了不扣分。

这样的管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警务化管理强调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把学生看作被动的管理对象,使学生管理缺乏平等、民主和独立意识,我们的管理者总是高高在上地俯视,我管你,你就得听,事事包办,时时事事请示汇报,使学生形成了依赖心理,很难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所以造成了警察院校的学生与一般院校学生相比视野狭窄、思维迟钝、认识能力低、社交能力差、机械呆板、缺乏活力、自主性差,创新能力不足。

同学们抱怨“和其他院校的同学在一起闲谈时插不上嘴,无论是知识面还是思维能力与他们相比差一个档次”。

新时期警察类院校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学生在适应警务化管理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警务化管理与大学生个性塑造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促进警察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在警务化管理工作中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1、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在现行的警察院校警务化教育管理模式下,学生还处在被动地位,缺乏更多的话语权。

在各级各层组织和各种规章制度的刚性压力下,学生很难舒展和张扬其个性,很难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所以,学校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是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开展,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

在个性成长方面,重视学生的自我建构和主体性的丰富与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发挥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引导和主体之间的互动,教学相依,教学相融,教学相长。

教师(包括德育工作者)要从居高至上的讲坛上走下来,改俯视目光为平视的目光,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与学生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内心的诉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改进教学和管理工作。

2、规章制度要有利于学生鲜明个性的形成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即规章制度,是人们为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所制定的带有较强约束力的条文。

从总体上讲,警察院校现行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有关方针政策,在保证学校有序、健康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目标等方面,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也必须看到在一些具体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存在,强迫命令多、刚性处理多,把学生放在管理的对立面,使学生感到规章制度冷酷无情,疏远了与学校的亲和力。

所以,在规范学生行为的制度框架内,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充分考虑不同个体的差异,有利于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些规章制度在原则上要有严格的要求,在具体条文规定上也要有伸缩性,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具体执行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视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充分体现规章制度的个性化和人性化。

另外,我们还要着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的制度氛围,畅通民意渠道,鼓励学生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通过制度建设,达到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鲜明个性的形成。

3、营造学生主体认同和个性张扬的管理环境在通讯技术日益发达、信息链接倍加快捷、大学生思想十分活跃的今天,大包大揽的“保姆式”的管理模式己经落伍了,“长期以来,他们的个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甚至扼杀,学生们缺乏丰富的想象,甚至想象枯竭”。

管理固然有规范、限制的功能,但是在新的形势下,管理更是以服务、沟通、引导、激励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互动。

要在保证校园安全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用制度去规范学生的行为。

只要学生的言行不违反制度框架,就要允许学生尽情释放能量,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不是处处捆住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在营造宽松和谐的管理环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学生应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唱主角。

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张扬个性,激发创造力,“人决心以自己的行为来改变世界”。

同时,要坚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警察工作一线去、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通过到警察机关见习、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事业、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促进他们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砥砺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快成长为社会和警察机关需要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