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栽培技术

玉米栽培技术

玉米栽培技术玉米是我县主要秋粮作物之一,近年来,由于国家对粮食生产安全高度重视,我县连续实施了玉米良种补贴项目和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群众对玉米种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去年面积为37万亩,单产500.1公斤,总产为18.5万吨,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6.6万亩,种植的品种有郑单958、中科11、浚单20、蠡玉18号、浚单22、天塔5号等优良品种,全县各乡镇均有种植。

第一节主导品种浚单201、品种来源浚县农科所选育而成。

2003年通过河南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特征特性生育期96天,20片叶,株高241厘米,穗位高106厘米,花药黄色,花丝红色,果穗筒形,结实好,穗长17厘米,穗粗5.1厘米,穗行15.9行,行粒数38粒,籽粒黄色,半马齿形,轴白色,千粒重340克,出籽率90%,高抗矮花叶病,抗小斑病、黑粉病、弯孢叶霉病,抗玉米螟,中抗茎腐病、大斑病。

郑单9581.品种来源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组配的玉米杂交品种,200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特征特性该品种夏播生育期96天左右,早熟。

株形紧凑,株高246厘米左右,穗位高110厘米左右。

果穗筒形,穗轴白色。

籽粒黄色,半马齿形,千粒重307克,出籽率88-90%。

抗大斑病、小斑病和黑粉病,高抗矮花叶病(0级),感茎腐病(25%),抗倒伏,较耐旱。

一般亩产580千克左右。

蠡玉18号1.品种来源:该品种是石家庄蠡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选育的高产、抗病、密植、抗倒、细轴、出籽率高、早熟优质的玉米杂交种。

2、特征特性:该品种幼苗顶土强,生长健壮,茎秆坚硬、韧性好,株型紧凑呈塔型,透光好、光合效率高;株高240㎝~250㎝、穗位100㎝~110㎝左右、结实性好,无秃尖,穗长19㎝、穗粗5.5㎝、出籽率88%;籽粒半硬粒型、黄粒、白轴、品质好,千粒重405克左右,抗大小斑病、青枯病等多种病害,夏播生育期95—98天左右,适合麦垄套种和夏直播。

中科11号1、品种来源:北京中科华泰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科泰种业有限公司。

母本CT03,来源于(郑58×CT01)×郑58;父本CT201,来源于黄早4×黄168。

2、特征特性:在黄淮海地区出苗至成熟98.6天,比对照郑单958晚熟0.6天,比农大108早熟4天,需有效积温2650℃左右。

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红色,雄穗分枝密,花药浅紫色,颖壳绿色。

株型紧凑,叶片宽大上冲,株高250厘米,穗位高110厘米,成株叶片数19~21片。

花丝浅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6.8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1.6克。

天塔5号1、品种来源:一代杂交种,组合为HOO-108/825。

HOO-108为(178/郑58)F1自交,再用郑58回交后连续自交选育;825为外引系625选系。

2、特征特性:株型紧凑,全株叶片数20-21片,幼苗叶鞘紫色,花丝粉红色,花药黄色。

区域试验结果:生育期104天,株高244厘米,穗位97厘米,倒伏率0.8%、倒折率2.9%,最重发病试点大小叶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均为5级、锈病为9级、青枯病为14.9%。

果穗筒形,穗长15.8厘米,穗粗5.2厘米,秃顶1.0厘米,穗行数平均16.0行,穗粒数518粒,白轴,黄粒、半马齿型,出籽率85.0%,千粒重339.0克。

2004年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感小斑病,抗大斑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和青枯病,高抗瘤黑粉病,高抗矮花叶病。

第二节种子准备及播种技术一、种子准备(一)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由于玉米适宜种植区气候不同,生产条件各异,应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优良杂交种,因地制宜,搭配种植。

选择品种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将品种的优良特性与环境条件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优势。

具体要求:①根据玉米种植类型选用对路品种。

春播玉米要求生长期较长、单株生产力高、抗病性强的品种;夏播玉米要求早熟、矮秆、抗倒伏品种;套种玉米则要求早熟、株型紧凑、优质、抗病、高产的品种。

②不同生育期的品种搭配种植。

③喜肥水与耐瘠抗旱品种搭配种植。

④平展型、紧凑型和半紧凑型品种搭配,以适合不同地力、肥水条件、管理水平和不同种植方式,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如:郑单958、中科11、浚单20、蠡玉18号、浚单22、天塔5号等。

(二)做好种子处理1.选用包衣种子包衣剂由杀虫剂、杀菌剂、复合肥料、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保水剂和成膜物质加工而成,能够在播种后抗病、抗虫、抗旱,促进生根发芽等优点。

2.无包衣的种子无包衣的种子首先进行精选种子,剔除虫籽、秕籽、畸形籽,留饱满成熟一致的种子作种用。

同时播种前做到晒种2-3天,晒种可提高种皮透性和吸水力,提高酶的活性,促进呼吸作用和营养物质转化,提高出苗率13%-28%,早出苗1-2天,增产6.4%等作用。

3.浸种浸种可使种子提早出苗。

冷水浸种6-12小时。

温汤浸种,水温为55-57度,浸泡4-5小时。

温汤浸种能杀死附在种子表面的炭疽病、黑粉病孢子等病原体物。

用某些生长调节剂进行种子处理可达到促进苗期根系的生长或矮化壮苗的效果(如玉米健壮素、多效唑)。

4.药剂拌种用种子包衣剂1号或4号,按种子量2%拌种,可防治地下害虫,保苗率达95%以上,可以防治苗期地老虎、黏虫、蓟马等。

二、播种技术(一)确定播期玉米的适宜播种期主要根据玉米的种植制度、温度、墒情和品种来决定。

既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又要考虑前后茬作物的相互关系,为后茬作物创造较好条件。

1.春播玉米根据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以及降水情况来确定。

一般应在耕作层5-10厘米地温稳定在10-12℃,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60%以上时播种,可使玉米需水高峰期与当地自然集中降雨期相吻合,避免遭受卡脖旱和后期涝害,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农时和季节。

2.套种玉米套种玉米的播期因种植方式和品种特性而定,可从5月上旬延续到6月上旬,在前茬作物收获前十天左右播种。

3.轮作夏玉米于前茬作物收获后应抢时进行早播,早播是夏玉米增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早播可以争取生长季节,预防苗期芽涝,避开后期低温,减轻多种病虫害。

麦茬玉米于6月10日前播种,蒜茬玉米于5月中旬左右播种。

(二)播种方法播种方法主要有条播和点播两种。

点播按计划的株行距进行穴播。

套种玉米多采用此法。

条播采用机械播种,工效较高,适用于大面积种植。

(三)播量和密度玉米播量一般每亩2-3千克。

地力较差和施肥水平较低的,密度应小一些,早熟品种、竖叶型品种,可适当密一些。

根据现有品种类型和栽培条件,夏玉米一般适宜种植密度为:平展型晚熟高秆杂交种3000-3500株/亩;平展型中熟中秆杂交种3500-4000株/亩;平展型早熟矮秆杂交种4000-4500株/亩;紧凑型中晚熟杂交种4000-4500株/亩;紧凑型中早熟杂交种4500-5000株/亩。

(四)播种深度一般情况下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墒情较差时可适当增加播种深度。

(五)基肥与种肥施用方法玉米施肥原则是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与无机配合;氮磷钾配合,基肥、种肥及追肥平衡配合施用。

玉米各种肥料施用方法如下:1.基肥有条施、撒施和穴施3种方法。

以集中条施和穴施效果最好,施肥时应使肥料靠近玉米根系,容易吸收利用。

2.种肥硝态氮肥和铵态氮肥容易被玉米根系吸收,并被土壤胶体吸附,适量的磷酸二铵作种肥对玉米比较安全,碳酸氢铵、尿素作种肥时,要与种子保持10厘米以上的距离。

第三节田间管理主要技术措施一、苗期管理玉米从出苗到拔节为苗期。

一般春玉米经历30-35天,夏玉米20-25天。

玉米苗期的生育特点,是以根系生长为中心,其次是叶片,属于营养生长阶段。

苗期主攻目标是培育壮苗,做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壮苗标准是根系发达,茎基扁宽,叶片宽厚,叶色深绿,新叶重叠,幼苗敦实。

具体促控措施如下:1.间苗、定苗间苗在3-4叶时进行,定苗在5-6叶时进行,应去弱留强,所留苗大小一致,按计划要求的密度计算好株距,并尽量做到株距均匀。

2.蹲苗促壮通过蹲苗控上促下,培育壮苗。

方法是在苗期不施肥、不灌水、多中耕。

苗色深绿,长势旺,地力肥,墒情好的情况下才蹲苗,否则不蹲。

蹲苗时间一般不超过拔节期,夏玉米一般不需要蹲苗。

3.中耕除草一般中耕2-3次。

深度应掌握“两头浅,中间深”的原则。

化学除草一般在播后苗前施药。

二、穗期管理玉米从拔节到抽雄为穗期。

春玉米一般经历25-35天,夏玉米20-30天。

穗期的生育特点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

玉米穗期田间管理主攻目标是通过肥水措施壮秆、促穗,。

具体措施如下:1.追肥、灌水玉米拔节至抽雄期追肥,一般进行两次。

第一次在拔节期前后施入,称为攻秆肥。

第二次在大喇叭口期追施,称为攻穗肥。

从拔节到抽穗,特别是从大喇叭口期,玉米进入水分临界期,可结合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的追肥进行灌水。

2.中耕培土在拔节期施入攻秆肥后随即进行第一次中耕,兼有除草、覆盖化肥的作用。

第二次中耕可于大喇叭口期施入攻穗肥后进行,并培土。

培土要求垄高10-15厘米,宽30-35厘米。

3.去蘖玉米拔节前即有分蘖长出。

分蘖的多少除与品种特性有关外,与外界条件关系也很密切。

目前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单交种其分蘖一般不能成穗,应及时去蘖。

去蘖时要防止松动主茎根系。

4.化控调节在穗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如玉米健壮素等),能够调节株型,促根防倒。

三、花粒期管理从抽雄到成熟为花粒期。

春玉米一般45-50天,夏玉米30-40天。

花粒期营养生长基本停止,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是开花、籽粒形成和增重的关键时期,即决定籽粒数和粒重的时期。

花粒期的主攻目标是提高总结实粒数和千粒重,栽培中心环节是养根保叶,防止早衰,增加群体光合作用量,促进有机物质向籽粒运输。

具体措施如下:1.追攻粒肥为保持叶片的功能始终旺盛,防止早衰,应及时补追氮素化肥,也可采用磷酸二氢钾或尿素进行叶面追肥。

抽雄期至吐丝期追施氮肥,一般占总量的10%;叶面喷磷酸二氢钾0.5千克/亩,兑水100千克。

2.浇灌浆水玉米抽穗到乳熟期需水较多,此时灌水,不仅可以提高结实率,而且能促进养分的运转,保证子粒饱满,提高产量。

3.隔行去雄每株玉米雄穗可产生2500万-3700万个花粉粒。

可满足3-6棵玉米果穗花丝授粉的需要。

因此为了减少植株营养物质的消耗,使之集中于雌穗发育,可在玉米抽雄始期及时隔行去雄。

第四节常发性病虫害及防治病虫害防治应贯彻“防治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其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1、玉米黑粉病症状:玉米整个生长期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但在抽雄期症状表现突出。

植株各个部分可产生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大的病瘤直径可达15厘米,小的仅达1—2厘米。

相关主题